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永别了,上海话

来源: 申灏 2010-8-14 16:28:4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申灏 于 2010-8-14 16:44 编辑

转贴按:这是我在99读书人论坛看到的作家陈村代贴《小说界》主编魏心宏的文章,看了之后觉得能够引起我们对沪剧之本——上海话前景的思考。至于上海话是否真到了向我们道“永别”的时刻,恐怕还是见仁见智,难以定论的


   作为一个在上海出生并且在上海居住了几十年的上海人,我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这就是关于上海话的前途。

  还是在我的少年时代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几乎所有的官方媒体都不承认上海话,在所有的广播电台和后来更为普及的电视里,上海话是听不见的。惟一的例外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有一个名字叫什么阿福根的节目,这个节目到是采用的上海话,但是,无论是从语调还是从内容来听,那个节目是专门为上海郊区的民众服务的,和真正意义上说的上海人关系并不大。

  还有一个对上海话实行清剿的地方就是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学校都规定在学校里禁止讲上海话。老师上课自然不要去说了,学生哪怕是放学了,或者是课间休息,也不能在学校里和同学讲上海话。这样的一种规定使人产生的印象就是上海话是一种要被淘汰的语言。

  然而,上海市民是上海话的勇敢捍卫者。他们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毫无限制地愉快地使用着上海话,家里、弄堂里、办公室、商店或者马路上,到处都是。最让人叫绝的是,有的上海人居然能用上海话念报纸,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因为要知道,报纸是有着最多陈词滥调最多新造名词的地方,完全采用上海话来念,我试问过很多人,甚至很老法的上海人,都表示难以胜任。我还听到过有人在追悼会上为逝者致悼词也采用了上海话,这在我听来感到很新鲜,因为那也是很难掌握很书面的。

  上海人这样做并不是诚心要和官方推行的“大讲普通话”运动唱什么对台戏,而是,对绝大多数的上海人来说,没有这个习惯。而且,对那些稍微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来说,可能要他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都操练普通话,那将是一件非常难以完成的事情。虽然也有一些人这样做了,但是,最终必将会闹出诸如跑大腿(原意是抱大腿)之类的让人喷饭的笑话。

  所有的官方官办媒体都拒绝使用上海话,使得上海话只能真正地回到民间。而在民间状态下的上海话,开始进入了一种老化和严重的退化现象。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和一些在1949年以前就去了海外生活的上海人所运用的那些上海话,都是很优雅很动听的,让人听上去简直就如同是在听说书一样,措辞讲究,语调雅致,清新悦耳,赏心悦目。可是,这样的老上海话在我上述所说的历史阶段中基本上是无所作为的。他们哪怕是掌握着再好的上海话,也由于他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了他们不是掌握上海话命运的主人。而与此同时,社会连绵不断地灾难又给了整个社会一直到语言的败坏创造了条件,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上海话迅速地走向衰败,上海话在缺少社会引导的前提下,任由老百姓又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不高的社会阶层来创造,语言日益变得粗糙和粗俗起来,以至于越来越多的非常难听的口语开始在上海话中蔓延,例如帮帮忙、拐浪头、开大兴、拗身段之类,发展到后来,所出现的淘糨糊、不要太什么什么,那叫人听起来简直浑身上下非起鸡皮疙瘩不可。而且,叫人感到伤心的是,我还发现使用这些语言的不仅仅是那些低层的民间人士,连大学老师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高级干部都在使用,这简直叫人哭笑不得。上海话所出现的这种低俗化倾向的原因并不难找,就是因为失去了官方认可和社会引导和维护,上海话已经成为社会低俗阶层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一种无人看管和彻底的“无政府主义”语言。

  上海话之所以会处于这样悲惨的境地,和我在前面已经提到的由官方创办的“大讲普通话”运动是有直接关系的。我查找了一下有关为这个运动做理论依据的文章,似乎也并不是很清楚他们的观点。官方创办“大讲普通话”运动的时间很早,大概从六十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当时,提倡这个新的时尚概念的目的可能是由于中国实在太大,各地语言的差异太多,中国是个什么东西都爱讲统一的国家,所以,语言的统一就成为必然。中国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一旦决定了,你就不必再去怀疑什么,不管你想不想得通,就这么办了。于是,并不只是在上海,全国各地都展开了清剿地方语言提倡普通话的运动。从事这场运动的人头脑中无法抑制地幻想着整个中国,有朝一日所有的人都讲一种语言,那该是多么美好啊。新的时尚总是给人以好感的,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是这样。不论你是上海的,还是东北的,年轻人们很容易地就开始在他们父母那辈的语言当中发现了很多陈旧不堪的东西,他们厌烦自己也还是像他们父母那样一生都只会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无一例外的,都是土里土气的,只要离开本土,立即就会显得十分可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一代是推广普通话运动的最积极的拥戴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惟一需要注意的就是你如果不想把自己的社会关系全得罪完的话,那么你在某些场合例如说在家里,还是应该操持和你父母一样的语言,那样会显得亲切自如。

  耐人寻味的是,推广普通话运动也并不是全国上下政策都一刀切的。例如说广东,我发现整个广东地区广东话可以说是大行其道,广播和电视里,甚至在歌曲里,都总是喋喋不休地在说着广东的地方语言。这个现象和广东地区受到香港的影响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广东不仅在文化上和香港同出一源,而且是地理上,在广播电视所需要的接收范围上,无法切断和香港的密切联系,而香港人长期以来,文化上除了受英国的深刻影响之外,作为本土性的文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大力推行以广东地方语言和趣味的文化。在整个八十年代当中,香港的这种文化影响甚至超出了对广东地区,甚至影响到了整个中国。在今天的中国,哪怕是在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你都可能发现当地有不少的年轻人可以直接用粤语唱卡拉OK,而他们的粤语水平也就仅限于那几首歌曲和歌词。这可真是一种罕见的语言文化现象。

  对广东地区这种肆无忌惮地使用地方语言,官方并没有表示什么禁令,原因是为了坚定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了比之普及普通话更加重要的香港回归。

  不过,就全国来说,推广普通话运动并不只是说说玩的,是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加以执行的。上海话就是在这场运动中被清剿得比较厉害的一种语言。好在语言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文化范畴里的东西,不能强制执行,所以,官方抹杀之后,可怜的上海话出现了我前面说到的低俗化,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而最近这几年以来,我还发现,上海话已经并不只是一个低俗的问题了,而是很多上海的小孩子现在都不大会说上海话了,几乎没有一个小孩可以用上海话说完一个完整句子的,里面都需要夹杂一些无法绕过去但只有用普通话才能表达的词汇。这种现象发展非常迅猛,年轻孩子由于无法向自己的前辈请教,因此也无法顾及什么把这样不成体系的语言直接带到家里,学校里甚至社会上。这种混装式的上海话这几年简直就像瘟疫一样传染着年轻一代,并逐步成为他们这一代人的特殊语言。上海话在经历了低俗化之后,又进入了支离破碎的不伦不类阶段。

  与推广普通话也有着一定关系的是,中国文学当中也过于集中地使用北方语言,不管你是哪里的作家,也不管你写的是哪里的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北方语言。我们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强烈感受,鲁迅、沈从文、茅盾、萧红、郁达夫,他们似乎都有着各自的语言,而那语言与他们所写的生活是那么地一致,那么地像那么回事。当代中国文学当中的这种语言多样性正在大面积地消失,地方语言就像方言一样受到歧视。作家的创作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语言特色,作家们都这样随大流,那么对语言相对不那么敏感的民众就更加不要去说了。

  我看到一位经济学家的文章,说,美国虽然和中国几乎一样大,但是,从南到北语言的差异并不大。的确是这样。我到美国去,无论是最北面的缅因州还是到了最南方的德克萨斯,从英语的角度说,相差的确不是很大,根本不像我们国家,一个地方甚至严重到一个村子就是一种腔调,语言的差异和区别太多太密了。经济学家指出,美国也有“推广普通话”运动,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后就完成了语言的同化。而语言的同化往往征兆着经济高潮的到来。统一的语言给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互换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经济学家的这些分析让我感到很犹豫,一方面是推广普通话阻力很大,成绩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各地方言都已经被打压得快要断气,像上海话这样急速退化和俗化的方言我相信在中国绝对不只是个别现象,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又对语言的统一提出了迫切而明确的要求。那么,对于中国来说,怎么办呢?

  我还是比较相信自然的力量。我对推广普通话并不反感,我只是觉得中国和美国太不一样了,不要什么事情都去和美国比,美国才多长的历史,中国呢?历史的传统的东西不要轻易去否定,它能传下来,总有它的道理,不要去人为地阻断它,压制它。中国地方语言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民间文化宝库,应该让它们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吴侬软语,春风杨柳,这些都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消失,我们现在因为暂时的贫困对这些东西嫉恶如仇,总有一天,我们会幡然醒悟,悔不当初。这样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参与人数 10 威望 +5 +45 收起 理由
天意 + 5 支持作者的观点,强力抗议上海话的消失!.
杨囡囡 + 5
锡沪人广隶 + 5
沪剧粉丝 + 5
zxhanmimi + 5
贝贝 + 5
老番三 + 5 上海话将永远存在!
wu_weilong + 5
xiangsheng1947 + 5 上海话不能永别,也不会永别。 ...
白水 + 5 赞成申灏老师的按语。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45

比大地开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要开阔的是人的心灵。

大神点评18

贝贝 2010-8-14 19:35:44 显示全部楼层
总有一天,我们会幡然醒悟,悔不当初。谢谢申灏 老师上传
zxhanmimi 2010-8-14 19:56:36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的事实令人担忧。在我们的下一代中,能够流利地说上海话的人能有几乎?!真的应了标题:永别了,上海话.......
子归 2010-8-14 23:18:24 显示全部楼层
任何时代都有卫道士来担忧这个、担忧那个,而从不去想想时代在变化,事物也在变化,消亡的都有他不适合时代的理由,怀念者总不会去想他的不适合的理由。就事论事,我们二十年前的上海话是二百年前的上海话吗?我们二十年后的上海人难道不说上海话了吗?乾隆时也会有人哀叹“永别了,上海话!”,民国时也会有人哀叹“永别了,上海话!”,只不过不同时代有不时代的“上海话”,即使是上海人也不会同意松江话是上海话,或者川沙话是上海话的,因为所谓的“大上海”,实在是太复杂了,正象上文作者也不认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里有一个名字叫什么阿福根的节目,这个节目到是采用的上海话,但是,无论是从语调还是从内容来听,那个节目是专门为上海郊区的民众服务的,和真正意义上说的上海人关系并不大。”由此可见哀叹的多余,语言是随时代变迁而发展的,只是个交流工具,到不适应时自会变化,再不适应时还会变化。至于广东话变得慢些,上海话变得快些,这也是地域文化的因果变化快慢而已,并不代表这种语言不会变化。全中国语音由“平上去入”改成“平上去”而没有了“入声”,惟有广东等地保留一些古音有“入声”字,中国语言文化也在持续发展,并不会因没有了“入声”而不发展了,所以“永别了”只是一种莫名的哀叹,并不是语言发展的现实!
参与人数 2 +10 收起 理由
jianzhong + 5
白水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0

沪剧粉丝 2010-8-15 08:49:17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多元化是中国的特色,没有必要去有意限制。想当初,听到粤语歌是多么地新鲜,许多年轻人争相效仿,学唱。再后来,内地又出现了用闽南话演唱的歌曲,像《爱拼才会赢》,现在听来,仍然很有魅力。我们当地的电视台,专门开辟了一个用本地方言演播的节目,收视率很高,很受欢迎,特别是外地人。上海话其实很好听,在我们这里的上海人,讲的都是老腔老调的上海话,很有味道,跟他们学语言,对学唱沪剧很有帮助。希望上海人不要丢了上海话。
勤天 2010-8-15 12:04:24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话不会绝!
吴语越音 2010-8-16 07:54:47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中国语音由“平上去入”改成“平上去”而没有了“入声”,惟有广东等地保留一些古音有“入声”字,中国语言文化也在持续发展,并不会因没有了“入声”而不发展了,所以“永别了”只是一种莫名的哀叹,并不是语言发展的现实!
子归 发表于 2010-8-14 23:18


阿哥,謝謝儂。沒水平就覅出來坍臺。上海言话到現在還有得入聲個。另外,又勿是上海人講個就是上海言话,語言是垃壗變化,但是搿種變化應當是有傳承,有系統個。就等於滬劇流派從開山祖師到下頭徒子徒生唱出來總歸有點勿一樣個。但是儂勿好因為搿能講就無所謂流派了,或者講流派也會得變化,所以唱別個流派個人就等於唱迭個流派了。
上官云 2010-8-16 09:29:51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永别了,上海话》,深有感触!由于有“上海话”三个字,使我想到了30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只身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偏僻的东北农村,在一个非常闭塞的山沟里从事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劳作。
   异乡异地为异客的感觉,没有亲身经历过,是无法想象的。在那满是北方话的氛围中,即使一句很普通的带有南方口音的“北方话”,“稍有不慎”都会引来哄堂大笑。劳作的艰辛,生活的磨难,语言的“不畅”。使得16岁的我——其实还只是一个大孩子,精神上倍感压抑。
    有一次,外出办事。来到了一个仅有2、3万人的小镇上。临近中午,饥饿难耐,进到一个小饭店,想随便吃点什么。刚一坐下,就听到邻桌一个操有“南方口音”的女士在和服务员说着什么,我立刻凑了过去。女士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存在,很礼貌的和我点了一下头。在她和服务员说话停顿的瞬间,我迫不及待的脱口而出问道:“侬是......?”只见对方也是眼睛一亮,随即冒出一句:“俄也是上海宁......”的“上海闲话”,就这一句“俄也是上海宁”的“上海闲话”使我的眼泪不觉夺眶而出,同时我看到对方的眼眶也湿润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两都尽情的宣泄着“上海闲话”,被晾在一边的服务员,听着听不懂的“上海闲话”,看着两个泪流满面的“南方面孔”,张大了嘴巴,半天没闭拢......
    ......多少年以后,对贺知章“...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叹也有了更切身的、更深刻的认识:离家时的少年英姿和回家时的老态龙钟,诗人的感慨悲伤和喜悦庆幸也尽在不言之中。“乡音无改鬓毛衰”,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尽管在空间上与家乡相隔千山万水,在时间上相隔半个世纪,但故乡仍牢牢地维系着他的感情。“鬓毛衰”是时间流逝的标志,“乡音无改”是依恋故乡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乡音是不会变的,乡音也是故乡和乡亲可以接纳每一个游子的重要“血缘”和纽带。
   诗人是公元659年生人,距今已有1300多年。千百年来,乡音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手段与方法,我相信再过1000年我们中华民族对乡音的情感也不会改变。即使再过10000年,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对乡音的情感也不会改变!
    我们会和上海话永别么?!
雀鸣轩 2010-8-16 10:23:48 显示全部楼层
侬看楼上的文章写的多好,语言是文化,沪语作家张爱玲,现代作家斡寒也是上海人,希望他写-些沪语作品,为上海语言做贡献。各位网友多用上海语写文章,让上海语生动,活跃起来,我还是一句话,上海话会变不会亡,谢谢。
又见蔷薇开 2010-8-16 14:48:43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话永远不会亡!
花园深处暗香来 蔷薇悄悄独自开
冯国跃 2010-8-16 15:02:00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人不能忘了“本”。作为上海人要有上海人的“腔调”,最好的例子就是广东人。。。。。。
朱妙奇 2010-8-16 19:57:40 显示全部楼层
不想对楼主文章作评论.
为上官云文章叫好!上海话会消亡?笑活!
子归 2010-8-17 22:32:44 显示全部楼层
阿哥,謝謝儂。沒水平就覅出來坍臺。上海言话到現在還有得入聲個。另外,又勿是上海人講個就是上海言话,語言是垃壗變化,但是搿種變化應當是有傳承,有系統個。就等於滬劇流派從開山祖師到下頭徒子徒生唱出來總歸有點勿一樣個。但是儂勿好因為搿能講就無所謂流派了,或者講流派也會得變化,所以唱別個流派個人就等於唱迭個流派了。

说上面这些话的人先把所谓“上海言话”的发音弄弄清爽,再把“搿”種變化格“搿”字弄弄清爽,“迭”個的“迭”字弄弄清爽,勿要象煞有学问,吴在哪里?越在哪里?西施讲格是你的越音“言话”吗?阖闾讲格是你的吴语“言话”吗?中州音的平上去入和你的平上去入是一个音吗?勿要瞎讲好勿好,去拿“海上花列传”读读通再来!!!
吴语越音 2010-8-20 10:11:0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语越音 于 2010-8-20 10:45 编辑
说上面这些话的人先把所谓“上海言话”的发音弄弄清爽,再把“搿”種變化格“搿”字弄弄清爽,“迭”個的“迭”字弄弄清爽,勿要象煞有学问,吴在哪里?越在哪里?西施讲格是你的越音“言话”吗?阖闾讲格是你的吴语“言话”吗?中州音的平上去入和你的平上去入是一个音吗?勿要瞎讲好勿好,去拿“海上花列传” 读读通再来!!!
子归 发表于 2010-8-17 22:32


我寫個是上海言话個正字,儂要是弗曉得可以去看看,大學教授們搞個方言研究個內容。再弗曉得可以去看看上海言话大詞典,另外中州韻是從金元兩朝發展起來個,本身就已經沒啥入聲了,儂還拿中州韻當作啥標準啊(中州韵有阴平﹑阳平﹑上﹑去四声而无入声,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最早使用中州韵的是元代的北曲。)?照儂搿種講法,廣東言话音調也變個,哪能儂又承認廣東言话有入聲了?另外,就像母得韻會得變化一樣個,音調也是會得變個。祇要入聲個音調得舒聲個音調弗同,可以分辨入聲個一類字就是有入聲了。不過按照儂個說法,要是有變化就是沒入聲,葛嚜漢語音儕變個,伲講個儕弗是漢語了?
至於“上海言话”搿種寫法,“搿”等等搿種字,是上海言话(上海閑話)與吳語個專家教授(錢乃榮,游汝傑等)定個,尋個本字。儂有本事去寫文章批駁伊拉去,不過儂連上海言话有入聲也弗曉得,儂倒哪能幫人家辯論。另外“格”搿種本來就是白字,“格”讀個是kaq(夾),但是上海言话讀個是geq,是濁音。就算是蘇州言话讀清音keq(割),幫“格”讀音也是弗一樣個,祇不過老早人弗懂迭個字用啥本字而用個代稱而已。
吴语越音 2010-8-20 10:15:0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吴语越音 于 2010-8-20 10:31 编辑

還有,我講個“吳語”是中國語言學個祖師爺,赵元任定義個。而越指個是整塊地方個代稱。就像統一德國個國家普魯士與本來斯拉夫人個東西普魯士也弗同,但是照樣用迭個名字。吳越祇是地方個代稱並弗代表民族。還有“海上花列傳”祇不過是講言話用蘇州言话,描寫用官話個書而已,外加裏向蘇州言话也有得老多白字個。就像古人寫文章也有得老多“通假字”一樣個,伊拉沒做個相關研究,哪能會得曉得吳語個本字?當然也會得寫白字個,所以也祇好參考弗可以做完全個研究個。
M)HR6A@{MU)F@8JR7RVKC8K.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申灏

13
粉丝数
5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