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外来娃爱学“浦东闲话”讲故事

来源: sopsun 2010-7-21 11:41:2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世博暑假”刚开了个头儿,“全国故事大王”夏友梅就有了新发现,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故事艺术进修学校里,暑期“故事班”的报名人数达到300多,而且,六成孩子是外来娃!
“他们大多冲着故事班的‘方言教学’特色而来!”拿着一摞报名表,68岁高龄的夏校长既喜也忧。喜的是外来娃及其家长已经把学说“浦东闲话”视为融入川沙、融入浦东的一座桥梁;忧的是,在川沙这片“全国民间艺术故事之乡”的土地上,本地孩子却因为种种原因,听不懂也不太愿学家乡方言了。
学方言“外来娃”占六成
每周一到两次,到石皮路上的故事学校上课,已成为福建籍三年级学生宋德哲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而他12岁的姐姐今年刚结束长达3年的故事员培训,不但捧回了一摞故事大赛的奖状奖杯,还能自如地用浦东话与本地同学和乡邻老人交流。
他们的母亲钟女士告诉记者,从外地来上海生活,本地方言一直是孩子们融入当地的一道屏障。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女儿报名参加了夏友梅艺术学校的讲故事方言班。由浅入深的自编“浦东闲话”教材,田间地头生动鲜活的故事案例,让她一下子爱上了这种学习的方式。于是,孩子一学就是3年,如今不仅普通话、浦东话都说得地道,还因为参赛锻炼了胆识,见到生人也不再羞涩。
“4年前,报名的本地孩子占绝大多数;2008年开始,外来娃增多,今年暑假第一次超过了本地娃。”该校教师李倩跟着夏校长全程参与了方言班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她说,浦东很多艺校都有故事班,但用方言教学的却很少。半年32个学时的课程收费只有两三百元,多年来积累的口碑使得越来越多的“新浦东人”从张江、蔡路等地把孩子送来。孩子学完回家教父母,故事班成为全家融入当地的加速器。
期待本地娃乐学浦东话
外来娃热衷用浦东闲话讲故事,浦东本地孩子的热情却不怎么高。夏友梅皱着眉头回忆,部分上海家长听说学校只用方言教故事,就摇头拒绝。他们更希望孩子能用普通话学故事,以便参加各级比赛,争取获奖。他遗憾地说,川沙小学里很多孩子别说讲浦东话了,有的连听也听不懂,已无法和七八十岁的老一辈交流。
身为在川沙土生土长的全国故事大王,夏友梅讲了一辈子故事。在他看来,川沙能成为故事之乡的秘密武器就在于:故事以土制胜,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更是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包含了浦东的谚语、歇后语和一些方言土语等,极富本地特色。他感慨地说:“真希望浦东小囡都能听得懂、讲得出浦东闲话!”

人人都是多面手(图)  
  本报记者施晨露

  浦东川沙新镇上,有位几乎无人不晓的故事大王,他就是川沙文化馆的老馆长夏友梅。今年67岁的夏老退休后没有闲下来,由他开办的夏友梅故事艺术学校,每年培养的小小故事员,从幼儿班到小学五年级有500多人。

  夏友梅说,故事之乡的“故事”要从娃娃抓起,因为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只知道奥特曼,却不知道花木兰,听故事、学讲故事,对他们恰恰也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故事学校里,方言班特别受到欢迎,不少外来务工者都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学讲故事,也希望借此融入上海,成为新上海人。而语言在夏友梅看来,也是川沙能成为故事之乡的秘密武器:“我们的故事以土制胜,贴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语言更是与众不同、别有一功,比如浦东的谚语、歇后语和一些方言土语等,总之,川沙故事好比一碗炒青菜,一碗咸菜汤,油水不足,味道好。”

  小学员们参加全国各类故事比赛,屡屡得奖,是全国同类学校获奖率最高的。除了参加比赛,他们还到社区巡回演出。对于故事这种群文艺术形式和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故事员们,川沙文化馆文艺辅导创作部主任李妹娟比喻,讲故事就好比群文活动中的一支轻骑兵,随时随地可以开展,所以特别行之有效。这一句总结赢得了老馆长夏友梅的连声称赞。

  李妹娟是土生土长的川沙人,从小熟悉乡音乡调,唱得一口好申曲,17岁进文化站从事群文工作,已有20多个年头。连同她在内,川沙文化馆文艺辅导创作部现有16位老师,最小的是刚满20岁的舞蹈老师袁鑫,最年长的琵琶老师苏振华已届退休之年。李妹娟说,虽然每人都有专长,但16位辅导老师个个一专多能,人人都是多面手,因为“搞群文与做专业演员不同,不仅要能上台,百姓要看什么就能演什么,唱沪剧、演独脚戏、排小品、做主持,样样都要会,还要有辅导、策划、操作的能力”。
逢年过节是普通人休息的日子,却往往是群文工作者们最忙碌的时间。李妹娟回忆,今年大年初五一大早,文化馆的老师们就结束假期开始排戏了。初六、初七,他们在川沙影剧院连演两场原创沪剧大戏《田园新歌》,受到了川沙百姓的欢迎。今年世博年,他们还创作了一台浦东说书表演唱《欢乐一家门》和一台京剧表演唱《世博映红浦江潮》,都受到了好评。

  李妹娟自豪地告诉记者,文化馆每年排练的新创作品都有十来部,每个社区也都有一支自己的特色品牌项目,像城厢社区的扁鼓队、华夏社区的管乐队、城南社区的电子琴乐队等,当然,沪剧之乡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沪剧,社区里有很多沪剧沙龙,文化馆的辅导老师只要一去就被居民团团围住,原定两小时的活动常常欲罢不能。她动情地说:“苏振华老师腰椎开过大刀,不能久坐,但大戏两个小时、沙龙三四个小时,从不叫苦。主胡朱伟平老师每次去沙龙前,都会开玩笑说,今天又要回不来了……”(图为《田园新歌》剧照)  

收藏 分享
参与人数 1 +5 收起 理由
大懒猫 + 5 外来娃学上海话,本地娃学普通话……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

大神点评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sopsun

44
粉丝数
5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