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在宝山

来源: 剑鸣视点 2010-7-13 11:54:1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剧在宝山
     
       (剑鸣说明:本帖由《沪剧在宝山》、《沪剧》、《宝山沪剧团》三篇文字组成,均收集于网络,因为没有原创作者的信息,所以,发帖时曾说明“本文系根据资料编辑整理”,现有“吴淞烟雨 ”网友(新注册)跟帖表示《沪剧在宝山》系其原创作品,经核实,该文确为其原创作品。特此说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宝山境内,南起江湾、大场,北到罗店、罗南,街头村口,田间巷陌,经常可以听到沪剧的优美曲调。每到盛夏,夜色渐浓,十来个志同道合的沪剧迷用长凳围成一个圆圈,从屋内拉出一盏灯来,拉起二胡,弹起琵琶,打起扬琴,敲起檀板,你唱一段《卖红菱》,我哼一曲《罗汉钱》,成为消夏时一道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景。
      沪剧在宝山,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基础。沪剧史上如丁婉娥丁是娥汪秀英、筱爱琴、杨飞飞赵春芳刘银发赵慧芳华雯等名家,都和宝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不解之缘。
       1905年,在宝山罗店镇上,一户贫寒人家降生了一个小女孩,父母为她取名为金小妹。由于家贫如洗,金小妹在孩提时代就跟着父母亲进入大上海,并在宝成纱厂当了童工,那年她才9岁。
      稍长之后,金小妹常常和厂里几个爱听戏的小姐妹一起去新世界、先施公司听滩簧。先施游乐场演唱滩簧的是丁少兰带的班子,金小妹十分喜欢丁的唱腔和演技,加上听戏的日子久了,她也逐渐熟识了戏班子里的人。于是,金小妹毅然离开工厂,拜丁少兰为师开始学戏,并把金小妹的名字改成了丁婉娥。耳濡目染,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翌年,丁婉娥就能上台演出,首场演《荡湖船》里的船女,便获得了成功。此后,丁婉娥和丁少兰结为夫妇。1924年,夫妇俩领衔组成了“婉兰社”,首创化装申曲和时装新戏,为申曲艺术改革开了新风,在当时的上海滩曾经轰动一时。1932年以后,丁氏夫妇因意见不合,不得不分道扬镳,丁婉娥凭着一己之力,创建了“婉社”,在小世界福安公司演出。1936年的春夏之交,丁婉娥在她的沪剧演艺生涯中完成了最精彩的一笔,创办了“婉社儿童申曲班”(俗称“小囡班”)。从金罗店到大上海,从金小妹到丁婉娥,自此,风云际会的上海滩成就了沪剧史上的一代名家。
      丁婉娥成立儿童申曲班的目的就是让儿童演员能在一起学戏和演戏。当时,“婉社儿童申曲班”共有20来个孩子,男孩和女孩各半。丁婉娥要求儿童申曲班的每个孩子都要学会演奏一两件乐器,如二胡、三弦、琵琶等。她认为,当时的戏班子中专职伴奏者很少,大家掌握了乐器,便于忙中调度;她还认为,让演员懂点“江南丝竹”,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综合艺术素养。
      宝山,养育了早期沪剧艺术的一代名家丁婉娥,而丁婉娥又为沪剧界培养了一大批后来在上海滩各呈风采、各领风骚、各成流派的沪剧表演艺术家。丁婉娥的弟子丁是娥在1947年组建了上艺沪剧团,1950年和解洪元组建了新上艺沪剧团,解放后出任了上海沪剧团团长、上海沪剧院院长,创建了婉转优美、绮丽多姿的“丁派”唱腔;汪秀英则组建了英华沪剧团与徐汇沪剧团,创建了爽朗流畅、活泼明快,尤以“赋子板”著称的“汪派”唱腔;而杨飞飞在1948年和赵春芳等共同组建了正艺沪剧团,1949年又和赵春芳等组建勤艺沪剧团,创建了委婉低苍、平实质朴的“杨派”唱腔。此外,以饰演电影戏曲片沪剧《星星之火》中女主角杨桂英而闻名的筱爱琴,也是丁婉娥的优秀弟子之一。
     光阴荏苒。新中国成立以后,宝山的群众文娱活动空前活跃,各乡、镇纷纷组织业余剧团或自娱性的演出队,其中大都演的是沪剧。1952年,顾村的顾群剧团排演《白毛女》、《小女婿》、《翠岗红旗》等剧目;月浦镇月群剧团在物资交流会期间接连七八天日夜连演《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剧目。罗店镇的罗群文工团还多次举行义演捐献,为国分忧。至于1950年建立的大场镇沪剧团,则相继演出过《大雷雨》、《柳树井》、《罗汉钱》、《双推磨》、《十三陵》等长短剧20多出,演出近百场,在宝山乃至上海都颇有影响。
      与此同时,从丁婉娥“婉社儿童申曲班”走出来的当年的“小囡”,不少都已成为1950年代初上海六大沪剧团中的“台柱子”,他们在沪剧艺术世界中尽情发挥着自己的艺术才能,真诚地讴歌着崭新的新中国。
      热火朝天的1959年,宝山人民迎来了一支下放来县的沪剧表演专业团体,她,就是当时已颇具声誉的“勤艺沪剧团”。勤艺沪剧团,1949年8月由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凌爱珍等知名沪剧艺人牵头搭班组成,团长由杨飞飞出任。解放初期,戏曲事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难得的繁荣发展期,剧团发扬沪剧善于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积极从老解放区引进了《小二黑结婚》、《罗汉钱》、《方珍珠》、《小女婿》等进步戏,还先后推出根据中外小说名著改编的《家》、《茶花女》和《为奴隶的母亲》,使剧团整体艺术水平实现了一次新的跨越。1953年,该团在华东戏曲观摩表演会上荣获了二等奖。1956年,北京召开首次戏曲音乐座谈会,杨飞飞荣幸地作为沪剧界唯一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从北京回来后的杨飞飞愈加意气风发,和剧组成员一起编演了《两代人》、《黛诺》、《陈化成》、《龙凤花烛》等一连串现代戏。
      杨飞飞,原名翁凤清,浙江慈溪人,生于1923年。她12岁的时候开始学演文明戏,1938年入“婉社儿童申曲班”,改唱沪剧,丁婉娥老师为她取艺名为杨飞飞。从“婉社儿童申曲班”走出来的杨飞飞此前恐怕不会想到,现在,她竟然带着勤艺沪剧团全体演职员,回到了老师丁婉娥出生的这片土地上。
       杨飞飞来到宝山以后,“杨派”艺术开始步入了她的成熟期。这一阶段,杨飞飞的代表剧目层出不穷,她扮演的角色有《妓女泪》(后易名为《孤岛血泪》)中的金媛、《为奴隶的母亲》中的春宝娘、《王魁负桂英》中的敫桂英、《雷雨》中的四凤、《卖红菱》中的范凤英、《第二次握手》中的丁丽侠、《家》中的瑞珏等。杨飞飞因以演出悲剧见长,江南地方的戏迷便把她和越剧演员戚雅仙、锡剧演员梅兰珍、评弹“丽调”创始人徐丽仙并提,称为“四大悲旦”。
      杨飞飞的嗓音宽厚洪亮,幼年时爱模仿京剧大花脸的唱腔,被同行姐妹称为“小金少山”(笔者注:金少山,京剧净行名角,工铜锤花脸)。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她在继承沪剧唱腔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收了越剧、锡剧、评弹等剧种的成分,创造了以情制腔、朴实无华、委婉亲切、真挚细腻的“杨派”唱腔。杨派唱腔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妓女泪》中的“寻子千里上北平”(也称“金媛自叹”)。这段唱腔集凤凰头、长腔中板、快板慢唱、反阴阳、三角板、道情调、迷魂调、长腔慢板等八种色彩各异的曲调于一体,故而被称为“杨八曲”。如泣如诉,跌宕起伏的“杨八曲”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沪剧观众。此外,《为奴隶的母亲》中的“补衣”和“归家”、《雷雨》中的“四凤独叹”、《第二次握手》中的“归国”等经典唱段,也是沪剧观众百听不厌的著名“杨派”唱段。
      沪剧“杨派”艺术的形成,离不开杨飞飞爱人赵春芳的悉心扶持。赵春芳也是沪剧界一代名伶,少年学艺期间,他受到了前辈丁少兰的影响,此后又注意博采众长,形成了表演细腻、嗓音洪亮,并善于根据人物个性制作唱腔的特点。他的演唱字正腔圆、刚中带柔、板眼鲜明、自成一派,被誉为“春派”艺术。1940年代初期,他和解洪元、邵滨孙、卫鸣崎齐名,有滩簧“四大小生”之称。
      在勤艺沪剧团,这对艺术伉俪形成了一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响档”。他们夫妻经常联袂登台,出演大戏,如:在《孤岛血泪》中,杨飞飞演金媛,赵春芳演姚牧;《为奴隶的母亲》中,杨飞飞演春宝娘,赵春芳演温秀才;《王魁负桂英》中,杨飞飞演敫桂英,赵春芳演王魁;《茶花女》中,杨飞飞演白萍,赵春芳演杜达民;《卖红菱》中杨飞飞演范凤英,赵春芳演薛金春……这对艺术伉俪共同创造的沪剧“杨派”和“春派”艺术,为沪剧流派的百花园增添了两朵绚丽的奇葩。
      十年浩劫之中,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杨飞飞被“下放”到大场木器厂,赵春芳则被“下放”在杨行轧钢厂。沪剧专业剧团在宝山暂时消失了,但宝山人民对沪剧的感情并未因此泯灭,他们以沪剧的形式创编或移植了许多小戏,如《开河之前》、《小保管上任》、《上夜校》、《修山笆》、《东海小哨兵》……城镇乡村,到处活跃着一支支由业余演员组成的沪剧小分队。当时的宝山文化馆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屡屡请来原勤艺沪剧团的编、导、演们从艺术上对业余文艺骨干进行集训,刘银发等专业演员也参加了沪剧小戏的演出。
      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十年动乱”终于画上了句号,杨飞飞、赵春芳等艺术家获得了新生。1978年,宝山重建沪剧团,以原“勤艺”班底为主,并定名为“宝山沪剧团”,仍由杨飞飞出任团长。剧团重建后,为重树“杨派”特色,复演的第一出戏就是根据“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同名小说改编的《为奴隶的母亲》。当《为奴隶的母亲》在上钢一厂复演的时候,人们为了一睹睽违已久的杨飞飞、赵春芳等艺术家的风采,数百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就连走道里、舞台前都站满了热情的观众。此后,宝山沪剧团又重排了《茶花女》,新排了根据张扬同名小说改编的《第二次握手》等剧目。
      “文革”期间,张扬创作的长篇小说《归来》,以手抄本的形式不胫而走,广泛流传于民间。直至“文革”结束,张扬平反获释,他把小说《归来》更名为《第二次握手》,并于1979年正式出版。剧作家金人、王复光不失时机地把这部小说改编成同名沪剧,由新组建的宝山沪剧团隆重献演,杨飞飞在剧中饰演丁丽侠(即小说中的丁洁琼),赵春芳饰演苏冠兰。“祖国春光分外明,杨花飞絮鸟争鸣,百花争艳春意浓,锦绣河山格外亲……”杨飞飞在剧中的“归国”唱段,由于歌颂了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同志,唤起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一时间广为流传,成为“杨派”唱腔的又一经典作品。
      1982年,年近花甲的杨飞飞退居二线,担任艺术顾问。县文化局聘任刘银发为宝山沪剧团团长,并实行团长负责制。刘银发是继杨飞飞、赵春芳之后宝山沪剧团的著名实力演员,他于1957年进醒艺沪剧团,1960年入勤艺沪剧团,拜赵春芳为师。但他在学习“春派”的同时,还努力学习沪剧名家王盘声的唱腔,在《茶花女》、《孤岛血泪》、《复活的人》、《东方女性》、《深秋的泪痕》等戏中饰演主要角色。他扮相英俊,嗓音高昂,在唱腔上继承了“王派”甜糯潇洒的风格,又糅合进了“春派”刚健明朗的特长,演唱时悦耳动听,表演上吸收了话剧的表演手法,成为宝山沪剧团中生代演员中的“台柱”。
      另一位中生代演员的“台柱”就是赵慧芳。她原名殷玉梅,自幼爱好沪剧,1950年进上海勤艺沪剧团学艺,先拜赵春芳为师,改名赵慧芳。此后,她潜心苦学杨飞飞的演唱特色,日见长进,颇得“杨派”缠绵悱恻、委婉深切之精髓。她的表演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演唱音色宽厚,富于韵味,曾在《为奴隶的母亲》、《雷雨》、《茶花女》、《孤岛血泪》、《复活的人》、《东方女性》、《深秋的泪痕》等戏中饰演主要角色。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宝山沪剧团硕果累累的一年。1986年12月,剧团晋京演出《东方女性》,获得成功,彭冲、陈丕显等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1984年4月起,《家庭公案》、《东方女性》两剧目分别连演连满550场和600场,创上海戏剧舞台最高纪录。1987年,剧团先后受到文化部和市文化局的奖励,青年演员华雯获全国第二届“梅花奖”。1988年,中生代演员中的刘银发和赵慧芳,双双荣获沪剧界中年演员声屏大赛十佳演员奖。此后,市戏剧家协会、上海电视台等单位,还专门为杨飞飞举办了“杨飞飞沪剧艺术流派演唱会”,在江浙沪一带引起了重大的反响。世纪之交,宝山沪剧团又切合时代脉搏,创作改编了贴近生活的现代戏《东方女性》、《缉毒女警官》、《家庭公案》、《东方彩虹》、《贤惠媳妇》、《美丽大家园》(原名《田园梦》)等,其中《东方女性》等剧还被拍摄成戏曲电视片。
       继刘银发之后,新一代著名演员华雯接任宝山沪剧团团长,并成为该团的当家花旦。1980年代起,华雯曾先后主演《家庭公案》、《东方女性》、《缉毒女警官》、《宋庆龄在上海》、《田园梦》等剧;尤其是在新版《宋庆龄在上海》中,华雯和马莉莉这两位梅花奖、白玉兰奖的得主再度携手饰演宋氏姐妹,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华雯扮相秀丽挺拔,唱腔柔婉流畅,善于表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现代女性,是国家一级演员,和沪剧名家茅善玉、马莉莉、陈甦萍陈瑜一起,被誉为沪剧界的“五朵金花”。生活中的华雯多才多艺,她不仅沪剧唱得出色,而且还能演绎越剧、锡剧、黄梅戏、评剧、京剧等多种戏曲;其中,她的越剧和锡剧的演唱水平,完全称得上专业水准。
      丁婉娥、杨飞飞、赵春芳、刘银发、赵慧芳、华雯……沪剧界的四代名伶连缀起沪剧在宝山的一个悠长而美丽的梦想。如今,每每传来“卖红菱”、“杨八曲”、“四凤独叹”等优美的唱腔,宝山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说:“那可是我们宝山人用浦江水、长江水和东海水培育滋润出来的旋律啊!”

沪剧
     为本地区流传最广的剧种,起源于山歌。清乾隆年间,受凤阳花鼓影响,成为有歌有舞的花鼓戏。上海开埠后,各地滩簧进入上海,花鼓戏改称本滩(即本地滩簧),当时只演《卖红菱》、《拔兰花》等对子戏。民国初年,逐渐发展到数人合演。本地籍人士、沪剧老一辈知名演员丁婉娥,在上海市区组织婉兰社,独树“化妆申曲”一帜,开沪剧时装新戏之先河。她举办的婉社儿童申曲班,曾培养出丁是娥、杨飞飞、筱爱琴等一代著名演员。20年代,滩簧采用幕表制和布景道具,向剧场发展,遂改称申曲,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沪剧。民国以来,在本地区各乡均有自行凑合的自娱性业余演出,一般均由男子扮演角色,表演上追求戏谑和轻佻,但颇为群众所喜见乐闻,喜庆节日,亦常有人组班献艺助兴。“八一三”战争前后,市区的小剧团、申曲班亦常来境内各镇临时演出。民国26年(1937年)春节,罗店镇民乐大戏院开张,聘请上海改良申曲演出,营业甚盛,观众莫不悠然神往。民间则每多由头面人物出面,逢时过节,邀请戏班到农村集镇,露天搭台演出。
     建国初,群众文娱活动十分活跃,各区、乡、镇纷纷组织业余剧团或自娱性的演出队,多数演沪剧,剧目采用市区各专业剧团新编的现代戏,内容清新。1952年,顾村的顾群剧团排演《白毛女》、《小女婿》、《翠岗红旗》等剧目,深受群众赞赏。月浦镇月群剧团在物资交流会期间接连七八天日夜连演《罗汉钱》、《小二黑结婚》等剧目,观众如潮,盛况空前。罗店镇的罗群文工团还多次举行义演捐献,为国分忧。1950年建立的大场镇沪剧团,曾演出过《大雷雨》、《柳树井》、《罗汉钱》、《双推磨》、《十三陵》等长短剧20多个,演出近百场,颇有影响。
     1957年起,县文化馆设专人抓创作和表演培训,次年起有自编剧目登上舞台,1963年罗店移植的小戏《云房审侄》参加了市会演。1978年以后,沪剧创作繁荣,先后有60多个创作剧目上演。五角场乡的李达4年中创作6个小戏,有3个参加市群众文艺会演获奖。其中有反映对子女过分溺爱的沪剧《慈母心》,反映歧视老人、情理不容的《开橱门》,演出后反响强烈。此外,《索礼退礼》、《合同女婿》等,亦赢得了较好声誉。
      土生土长的沪剧,至今仍为本地区经常上演的剧种,宝山沪剧团的杨派唱腔,委婉柔美,韵味醇厚,在上海沪剧界独树一帜,声誉卓著 。

宝山沪剧团
      前身为上海市勤艺沪剧团,1949年8月由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凌爱珍等知名沪剧艺人牵头搭班组成,有人员40余人,为自由结合的民间职业剧团,团长杨飞飞,在1953年华东戏曲观摩表演会上获二等奖。1954年起,剧团对唱腔进行较大改革,吸收民间小调和其他剧种的曲调,打破沪剧曲牌的固有格式,增强了表演力。1956年转为集体所有制,归属新成立区,是上海六大沪剧团之一。1959年下放来宝山县,吸收原醒艺沪剧团的刘银发等青年演、职员,人员增至60余人。从1956年至1965年10年中,在本市上演30余本大戏,还去江、浙、豫、陕、赣、鄂等省演出,有良好声誉。1971年与合群越剧团合并,定名“五七”沪剧团。同年底解散,人员分配去县内企事业位。   
      1978年重建沪剧团,以原“勤艺”班底为主,招收部分新人员,共50人,定名为“宝山沪剧团”,杨飞飞任团长。剧团成立后,复演《为奴隶的母亲》、《茶花女》,新排《第二次握手》、《孤岛血泪》等剧目,重树“杨派”特色,添置了新颖音响设备和布景道具,每每连演百场,座无虚席,并在星期戏曲演唱会上专场演出。1982年杨飞飞退居二线,担任艺术顾问。1984年,刘银发为团长,实行团长负责制。1986年12月,晋京演出《东方女性》,获得成功。1987年先后受到文化部和市文化局的奖励,青年演员华雯获全国第二届梅花奖。1989年,根据王宗汉中篇小说《桃花运》,董振波同名评剧改编并演出了八场沪剧《风流寡妇》,并排演了赵化南创作的六场沪剧《深秋的泪痕》。1992年10月20日,市戏剧家协会、上海电视台等单位,专门为杨飞飞举办了杨飞飞沪剧艺术流派演唱会。1991年,上半年继续演出《深秋的泪痕》,选排了六场沪剧现代戏《情变》。1992年排演了由陆军编剧的沪剧新戏《神秘的电话》。1993年排练上演了名剧《茶花女》,全年演出224场,观众13.6万人次,1994年创作演出了大型现代沪剧《罪女泪》,青年演员华雯被批准为1994年上海市职业明星。1996年新戏《缉毒女警官》正式公演。同年,由宝山沪剧团与上海电视台《戏曲大舞台》专栏合作摄制了3集连续剧《茶花女》,该剧由李莉编剧,张晓明导演,主要演员由华雯、张爱华、施敏担任。1997年2月,宝山沪剧团领导班子调整,华雯任团长。
      宝山沪剧团团小志不小,年年排演几台戏,而且部部戏讲质量,重效果。学生版《江姐》一演就是200场,《缉毒女警官》更是连演380场,《家庭公案》、《东方女性》两剧目分别连演满550场和600场,创上海戏剧舞台最高纪录。
参与人数 11 +55 收起 理由
小楼往事 + 5
冯国跃 + 5
映春成林 + 5
shumeng + 5
shym0318 + 5
xiangsheng1947 + 5
滩簧西乡调 + 5 灵格~~~
福星 + 5
lujunwen + 5 很清晰
白水 + 5
大懒猫 + 5 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55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大神点评24

lizhenmin 2010-7-13 12:21:41 显示全部楼层
剑鸣老师,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整理出一篇,反映沪剧在宝山的历史轨迹和沪剧人情系宝山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性写实性的文章。让我们了解沪剧,了解宝山沪剧,了解宝山沪剧人,了解宝山沪剧的氛围。要将不同时期、不同来源的资料整理并串连起来很不容易,非常感动!非常感谢!
lujunwen 2010-7-13 13:49:50 显示全部楼层
剑鸣老师,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整理出一篇,反映沪剧在宝山的历史轨迹和沪剧人情系宝山具有历史意义的,真实 ...
lizhenmin 发表于 2010-7-13 12:21

剑鸣老师辛苦了!
朱妙奇 2010-7-13 16:07:05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个现象可能不是偶然的;建国以后的沪剧史上,凡是专业剧团兴旺发达之时,业余演出也必定热火朝天,欣欣向荣.反过来也一样.戏迷盼望胜景再次出现.
开心来 2010-7-13 16:54:59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住在宝山的,谢谢剑鸣老师提供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了解了沪剧老艺人出生在宝山的或者是在宝山演出。
飞鱼 2010-7-13 19:09:19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为大家提供如此珍贵资料
shumeng 2010-7-13 20:20:5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剑鸣视点

剑鸣老师系统地、详尽地将宝山沪剧近百年的历史整理成文,使我们这些沪剧爱好者,能进一步地了解宝山沪剧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非常感谢!
3141595243 2010-7-13 21:14:29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沪剧团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作为宝山人,愿宝山沪剧团再创辉煌
梅表妹 2010-7-13 23:02:54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整理。
冯国跃 2010-7-14 10:34:57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剑鸣老师详细而精彩的报道,使我们了解了沪剧在宝山的情缘。剑鸣老师您太辛苦了!长篇的文章不容易,谢谢您!天热保重贵体!!!
小雪 2010-7-14 10:57:5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您辛苦了!
映春成林 2010-7-14 18:42:5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剑鸣老师,您辛苦了.
宝山是传统沪剧之母.味浓曲纯.是业余学习之母.要拉申胡传统味必有.新颖申胡的拉法.与他绝然不同.
传统味加新颖那最好不过了.新颖申胡有点学员派.所以我们这些老头子喜欢传统味.希望年轻爱好者在
传统味上加新颖拉法.这样自己的 加生会适应新老沪剧的曲味.
GUOQIANGSUN 2010-7-15 17:59:01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剑鸣老师。你为沪剧的普及做出的努力大家不会忘记。
过客 2010-7-18 10:57:5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上传!
吴淞烟雨 2010-7-19 10:33:18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作品《沪剧在宝山》咋就成了“剑鸣视点”?详见“海天旭日”博客,网址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338f30100l5dj.html
沪剧爱好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剑鸣视点

67
粉丝数
108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