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联合时报》专访陈瑜:《沪剧本是“唱新闻”》

来源: 剑鸣视点 2010-7-1 19:29:0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1062942818468.jpg

沪剧本是“唱新闻”

      很多人把沪剧的不景气归咎为后继乏人,沪剧表演艺术家陈瑜不这么认为:我们正在丢失把现实生活编成好戏、“说新闻唱新闻”的看家本领,以致我们有年轻的好演员,却没有能让他们成角儿的好剧本。
      说新闻唱新闻。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两度荣获国家文华奖、上海白玉兰奖的国家一级演员陈瑜,始终坚持表演内容的写实和与时俱进,拒绝无病呻吟的杜撰与虚构。
      “沪剧善于反映现代生活,观众非常熟悉的《罗汉钱》、《星星之火》、《姊妹俩》、《明月照母心》、《上海老师》等剧目都是编剧们看报纸、听新闻,根据现实事例改编的,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也是吸引观众的最主要原因。”陈瑜说。
      2001年,普通下岗女工查文红远赴安徽砀山义务执教的事迹在上海文艺界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纸媒体的系列报道让陈瑜看得热泪盈眶,她第一个向上海沪剧院请战:“演查文红非我莫属。”
      陈瑜回忆,她和查文红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长海医院,查文红做完眼科手术没几天。得知陈瑜要演她时,查文红半真半假地告诫道:“千万不要把我演得连我自己也认不出了。”此后,陈瑜与创作组一起来到安徽砀山,几乎寸步不离地留意观察着查文红,被查文红与47名学生之间的深切情谊深深打动。她如此评价:“査文红很朴实,为求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她自强不息,离夫别女,义务执教,以坚毅的人格力量和爱心深情,把现代文明的种子播撒到了贫困地区的孩子心田。”
      半年后,以査文红为原型,“上海普通女工周丽文,退休后远赴淮北地区,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在偏远山村播撒文明”的沪剧《上海老师》演出成功,观众好评如潮,成为沪剧的经典之作。
      陈瑜至今还记得时任国家总理的朱镕基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对她说的话:“现在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但上海的沪剧一直受到欢迎,因为你们扎根于人民,把人民的生活用优美的唱腔表达了出来,所以一直为上海人民所喜欢。”
      “出好戏,才能出好角儿。然而,现在肯沉下心观察生活,写好剧本的人太少了。”陈瑜无奈地说。
                                  记者 陈丽霞(原载《联合时报》2010年6月29日)
参与人数 8 +40 收起 理由
maylingsoong + 5
冯国跃 + 5
与世无争 + 5
c105030 + 5
杨囡囡 + 5
yuanbigui + 5
大懒猫 + 5
lizhenmin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40

大神点评16

华雨文 2010-7-1 19:39:52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讲得对,现在许多人都不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作品不贴近生活,凌驾于现实之上,一味如此,是很难进步的。
电视剧行业的调查是生活伦理剧最受欢迎,己经超过了古装剧,所以沪剧也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选材贴近生活一些。
lizhenmin 2010-7-1 20:23:03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本身具有的特点,就是“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陈瑜老师说的一点不错。就沪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剧种,它相比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来说,在表演艺术上是有差距的,尽管沪剧人已经在努力借鉴吸收。但是,沪剧反映社会现实却是一个“短平快”的剧种,从《黄慧如与陆根荣》到《鸡毛飞上天》直至《文红老师》都是属于“说新闻来唱新闻”。所以,如今沪剧的发展,应继续扬长避短,吸收其他剧种、表演形式的长处,重视剧本的创作,不断“出戏出人”,留住编剧、演员,吸引更多的沪剧观众,共同创造出沪剧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白水 2010-7-2 06:48:5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365 于 2010-7-2 22:06 编辑

看到这篇报道很高兴。现在报刋上为沪剧思考、担忧、呼吁的文章不多见,作者传达了一位著名沪剧演员的心声尤为难得。感谢剑鸣老师转发了这篇在网上也是难得一见的文章,由此引发了几篇关于为沪剧思索,为沪剧出谋划策的帖子,这对促进沪剧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愿能见到更多为沪剧发展出点子的好文章。
c105030 2010-7-2 07:41:10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贴切,照片夺目!
zxhanmimi 2010-7-2 09:49:35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说得对,沪剧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扎根于发群众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古龙 2010-7-2 10:59:45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新闻,唱新闻,应该是沪剧的特长,因为以前不少沪剧正是由“新闻”为题材而“唱响”的。
问题要一分为二,因为不少新闻也有其负面效应,譬如“三鹿奶粉”事件,又譬如一些类似反腐败为主线的新闻题材,老百姓相当反感,有的人却相当敏感,剧作者怎么写剧本,演员又怎么演?!
当然,不是所有新闻都可以拿来唱的,大家心知肚明,当然要挑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新闻来“唱”,只要“歌功颂德”的,才可能“唱得出世”,倘若把揭露社会不良倾向和批判社会的“阴暗面”的“新闻”搬上沪剧舞台,(其实,也是新闻,有的还是重大新闻。)只要不是自欺欺人,我看玄乎!
并非耸人听闻,不信,大家看看咯想想:当年的沪剧《张志新之死》现在哪里去了?
不过,唱新闻,只有一种选择,倒也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朱妙奇 2010-7-2 13:01:27 显示全部楼层
相当深刻,有见地.也正因为如此,沪剧如何独辟蹊径,是个大课题.
柏亮 2010-7-2 16:00:57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也是中国传统戏的一个瑰宝,应当发扬光大,国家和政府应该为此加大这方面投入。

陈瑜老师20多年没见了,如果你看到了我的留言,也请转问候王梦久老师好。
柏亮[url][/url]
diomand 2010-7-4 22:44:20 显示全部楼层
确切的说是评奖害了戏曲,当然也包括沪剧。评委们老是用西方艺术的标准来评判。或者不是本剧种的号称专家的人来评判。这样的结果就是迎合了评委的胃口,而对普通观众却是一种伤害。戏曲艺术是一门乡土平民艺术,如果你搞得太高雅,太歌剧化,那么就只能丢掉传统和观众!建议不要搞全国的梅花奖,搞各剧种的小梅花奖。评判标准就是专家票(这里的专家是指对本剧种有深入研究或剧种老前辈,而不是什么洋专家)加观众票。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年轻演员。全国这么多剧种大家都想得梅花奖,轮到什么时候呢!这样不利于年轻演员的发展。另外,戏曲具有强烈的地域性,搞全国的梅花奖就是瞎搞!大家唱沪剧知道谁好谁劣。一个唱京剧一个唱沪剧呢!估计北方的评委听都听不懂,他何谈欣赏唱腔。那就看唱词和服装了, 舞台布景了。而戏曲就是以唱为主的艺术!这样难到会发展沪剧吗!
一个真心喜欢沪剧的外地人!
maylingsoong 2010-7-4 23:13:18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柏亮


    陈瑜老师不上沪剧网的,你有事还是通过其它方式联系。
maylingsoong 2010-7-4 23:15:15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认为还是如《雷雨》、《大雷雨》、《叛逆女性》等家庭论理剧为观众喜欢的剧目。纵观现今留下的许多保留节目,大多数是这类的。
shenqin 2012-9-2 22:12:21 显示全部楼层
祝网上的兄弟姐妹圣诞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剑鸣视点

67
粉丝数
108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