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保护城市“活的文化史”[转载]

来源: 小百灵 2009-5-18 03:54:1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3856746.jpg
王盘声(左)与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



  上海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马莉莉、宗福先、曹可凡等提议关注本市85岁以上文化老人生存状态——保护城市“活的文化史”
    “我们现在重视引进人才,但我们也要让人们看到,当年的人才现在的生活境遇,他们是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
  王盘声,今年86岁,沪剧男生腔系中最主要流派——“王派”的创始人。如今整个沪剧界,像他这样健在的唱腔流派创始人仅两位。他曾于1992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金唱片”奖。2008年2月,他又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沪剧表演艺术家,现在每月退休金只有1778元,生了病,只能在社区医院开药,每次最高额度50元。
  在近日举行的上海“两会”上,当政协委员马莉莉提议关注王盘声的生存困难时,同组的与会委员全部附议。马莉莉当即写下提案,毛时安、曹可凡、何赛飞、吴冕等23位委员联名提议。

  在上海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中,王盘声无疑是最特殊的一位,但生存状态不理想的并非只有他一人。委员宗福先是“文学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他和李小林等五位副理事,三年来走访了全市67位85岁以上老作家中的48位。据宗福先介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老作家,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其对上海现代文学的贡献和资历很不相称。

  委员曹可凡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首席主持人,多年来一直做老艺术家的访谈节目。会议期间,他找到宗福先、李小林商量,他们准备联合做一件事:对全市各种文艺类别中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的生存状态进行调研。记者获悉,这一调研,将于今年春节后正式开展。

  记者在“两会”现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采访了王盘声,了解他的近况。

  退休早、无职称是经济窘迫主要原因

  在沪剧界,一向有“十生九王”之说,意为十个沪剧男小生中有九个是唱“王派”的。“王派”唱腔既讲究阳刚气又风雅糯软,可塑性强,深受沪剧演员和观众喜爱。而这一切与王盘声从艺七十年一直致力于沪剧唱腔改革分不开。

  他十五岁开始学艺生涯,在最初学艺的六年里,一直“跑龙套”。1945年,在他出演《新李三娘》时,对其中《刘智远敲更》片段在唱腔的节奏旋律上做了突破创新,使人物情感的表达更细腻真切。从此,他一夜走红。之后在出演《碧落黄泉》时,他不单采用“慢节奏快唱”的方法,还在声腔运用上,使男女腔混合。这一“创举”立即引起轰动。1949年解放后再度公演时,九星大剧院被排队争相购票的观众挤破了大门和玻璃窗,只能出动几十名警察维持秩序……

  这种革新精神贯穿王盘声的艺术生涯,为他在沪剧界赢得莫大声誉。他原是黄浦区区级剧团的团长,”文革“中剧团解散。1970年,他被爱华沪剧团吸纳,扮演《红灯记》中的“李玉和”。1973年,爱华沪剧团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组为上海沪剧团,王盘声成为上海沪剧团第一批在编人员。1979年,上海区县剧团逐步恢复,黄浦区又成立“新艺华”沪剧团,王盘声服从组织安排,离开上海沪剧团。三年后,因种种原因,“新艺华”解散,他被分配至黄浦区文化馆。1983年,作为普通馆员退休,当时的工资为145元。1988年,当上海院团开始评定职称时,他因已退休而没有参评资格。

  “退休时间早,无职称是导致文化老人晚年生活窘迫的主要原因。”宗福先告诉记者。现年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大多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退休,退休金大都比较少,即使二十多年来有所增长,但因基数低,有部分人目前退休金仅两千左右。由于退休时间早于职称评定时间,不少人无职称,在包括住房、医疗等各方面的待遇均无法落实。

  宗福先告诉记者,在走访老作家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的仍住在上世纪50年代的老旧房子里,有的房间里仅有的家电是一台老式的黑白小电视机,还有的家里的椅子把断了,用布条缠着……

  王盘声在近80岁时,住在四女儿家,与外孙合住在一间九平方米的睡房里。他的六个子女经济条件都不如意。女儿黄士英已退休,退休金1500元左右,小儿子目前没有工作。

  医疗保障是最大问题

  如果不是2001年股骨出现问题,王盘声还不会感受到那么大的经济压力。黄士英告诉记者,2001年前,父亲的身体一直不错,尽管经济拮据,但保持着良好的心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1983年王盘声退休,可他从未离开过沪剧舞台,他所开创的“王派”唱腔在沪剧界和沪剧爱好者中始终保持着旺盛持久的生命力。1992年,他还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金唱片”奖。如今,他的弟子如孙徐春徐伯涛等都是沪剧界的支柱力量,还有许多弟子从事各行各业,“王派”艺术正得到更广泛的传唱。

  而与前辈王盘声同台演出多年的沪剧表演艺术家马莉莉,从未听他因住房困难、工资待遇低等发过牢骚。但在他两侧股骨接连出现问题后,倔强低调的老人心中顿时有了强烈的担忧。2001年,78岁的他坐沙发时不小心扭了一下,左边股骨自此经常性疼痛。因为经济原因,他忍耐了大半年没去医院,直到最后疼痛使他无法正常站立、行走,在新老伴的催促下,他才去医院做了检查,而医生的诊断让他目瞪口呆:必须换股骨,再耽搁下去,今后就将无法站立。而换一根股骨需要6万元,还不包括住院护理等其它费用。老人的压力陡然增加,不知如何是好。最终,是新老伴在国外的子女为他支付了所有费用。

 可好景不长,2005年,他的右侧股骨也必须更换。而此时,老伴也生了重病。压力可想而知。最后,当老伴得知他的情况后,再一次让自己的子女支付了所有费用。“如果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了。”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盘声神情复杂。当记者问及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最担心的是什么时,他说:“生病。”

 “85岁以上的文化老人,还需要什么?住房?职称?他们最担忧的无非就是医疗。”曹可凡说,他们的退休金有多少?看一次病够吗?医疗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他们也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些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我们不能让他们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中,感到心寒。”

  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采访时记者发现,刚刚还为自己的医疗问题神色黯然的王盘声,一谈及沪剧唱腔就来了精神。去年6月,他在女儿的帮助下撰写出版了《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这是王盘声的夙愿。退休后他就一直想把自己对沪剧的体会、见解写下来,供青年演员、沪剧爱好者参考。可一方面一直忙于舞台表演,另一方面微薄的养老金难以支付出版书籍所需费用,一直耽搁着。但他从未打消过出书的念头,平时一有时间,就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写记记,这样的小本子多达十几本。去年2月,王盘声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什么?我不能‘空有虚名’,一定要把书出版。”王盘声这样说。这一次,还是老伴为他了却了一个心愿。

 黄士英告诉记者,爸爸还想再出书,《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并没涵盖其全部的心得。只不过,现在只能拿卖这本书的钱支付下次出书的费用。“王老师对目前的沪剧现状很担忧:年轻演员吐字、腔式等都有问题,对沪剧由热爱而生发的坚持,几乎看不到。”马莉莉说。在记者采访时,一谈到这个问题,王盘声就对身边的上海戏剧电台的人说:“你们如果开设沪剧教唱节目,我可以去。”
  
  “老一辈文化人身上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确实让人由衷地敬佩。”曹可凡说,他们都是不可复制的。但他同时强调,我们也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风骨”。据他介绍,去年离世的某位文化老人,老伴生病时,他辛苦地写文章,想要通过稿费为老伴支付医药费,可毕竟年纪大了。曹可凡和周围的人想要帮他,想来想去只有通过请他为一本新书写代序的方式,支付给他5000元的稿费。
  
  “希望政府能出台相关政策,让这些文化老人得到与其资历相当的经济保障。”记者采访马莉莉、曹可凡、宗福先时,他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宗福先进一步说:我们现在重视引进人才,但我们也要让人们看到,当年的人才现在的生活境遇,他们是整个城市的文化代表。把他们安顿好了,对现在的人是一种激励、一种安慰。

  是的,我们总在竭力追溯和寻找这座城市的历史,我们总在一个个文化老人故去后才开始惋惜关注来得太迟,但我们可曾想到,那些正默默生活在城市角落的文化老人,就是一部部“活的文化史”。他们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就是保护这座城市最珍贵的记忆,未来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作者:陈竞 来源:和讯网】

大神点评5

剑鸣视点 2009-5-18 14:58:50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报道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本站网友frankwyj拜读这篇报道后,发帖表示要资助1万元给王盘声老师治病,并且呼吁全社会对王盘声这样的老艺术家以更多的关心。frankwyj爱心也感动了我们的采编人员,在我们的牵线搭桥下,终于促成这件爱心奉献的美事。
    近日,东方网、新民网、网易新闻等网站都报道了福州网友来沪献爱心的佳话。

新民网: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09/05/10/1933294.html

东方网:
http://sh.eastday.com/qtmt/20090510/u1a572639.html

网易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http://news.163.com/09/0510/18/58VL98KV0001124J.html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申灏 2009-5-18 19:36:02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倒有个想法,王派的弟子们能不能组织一场义演性质的《沪剧王派艺术演唱会》,同时进行募捐,以便筹集更多资金,为王老助上一臂之力。
frankwyj 2009-5-21 15:05:36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主意不错,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关键所在是政府要解决这些有贡献的老艺人的医保费用,让他们在年老体弱时期无后顾之忧.作为国家要对得起这些名文人,这在国外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而沪剧界的当家人也应带头做这件事.
byhdmm 2010-3-3 21:12:54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上的观点,说的好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小百灵

24
粉丝数
63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