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失眠

过客 2010-6-9 11:40:31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爱好者的呼吁仅仅是一种“推动力”,关键是专业沪剧人怎么去看沪剧的存亡大事。现在谁是领头羊?沈伟老师的呼吁很明白。政府能去支持、扶植一个没有作为的专业院团吗?为什么丁是娥老师和其它沪剧表演艺术家在世时,沪剧一直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扶植,道理非常简单:因为那个时间的沪剧专业团总是能不断地拿出好戏,如:《罗汉钱》、《雷雨》、《大雷雨》、《日出》==太多了,即使样板戏时代沪剧的《红灯记》、《芦荡火种》不只是演红了上海滩,还被移植到许多剧种。现在呢?这么多年了,出了几个好戏?即使“吃老本”也是不规规矩矩,还有多少传统的味道?“本事”不去学习,不去创新,还一门心思的想“扒分”。当然,沪剧人也要生存下去啊?关键就在这里,如果专业沪剧只是为了生存我想沪剧就有希望。专业沪剧人该要学学老一辈沪剧表演艺术家为后人“种树”的敬业精神了。你拿得出好戏来,政府才觉得这个剧种有希望,应该支持和扶植。不要做什么“阳春白雪”的美梦了,化那么多成本和精力排了一个戏,那么贵的票价有多少人看得起?你们把许许多多沪剧爱好者都趕出了剧院门外,戏曲就是为“下里巴人”服务的,不要忘记根本!没有基本观众的剧种注定会消亡!昆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花儿最红没有绿叶相衬托,行吗?求生存不难,只要走出剧院下基层、去农村,阳春面、白米饭有的是,那里才有你们要的素材,才能创作出大作,沪剧才能生存甚至发扬光大。
参与人数 3 +15 收起 理由
frankwyj + 5
白水 + 5
沪剧吧老迷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15

宝哥哥 2010-6-9 12:18:50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扒分’一说,我认为是正常的,唱戏对戏迷来说是爱好,对他人来说是某生的手段。
枫琴 2010-6-9 12:32:48 显示全部楼层
沈伟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相信沪剧事业会兴旺的。
枫琴 2010-6-9 12:33:34 显示全部楼层
沈伟老师是我们的知心朋友,相信沪剧事业会兴旺的。
过客 2010-6-9 18:41:51 显示全部楼层
宝哥哥,沪剧人当然要吃饭,要生存必须去赚钱,我帖子里面说的非常清楚。我说的“扒分”不是指求生。如果真的去“扒分”没有人可以说什么,没错,非常正常,尽管去。我嘛“日里白说,夜里瞎说”,看来你穿着戏服,肯定是专业演员了,你千万不要在意,乘沪剧还在去多“扒点分”。
镀金少爷 2012-6-9 10:53:46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唱戏,先学做人。
沪梦缘 2012-6-9 12:12:16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沈伟老师的这篇文章观后深有感触,沪剧和越剧同为地方剧种但处境却大不相同。为何会这样我认为应该从沪剧团的作为去看问题。目前现在尽管大家已经认识到沪剧的不景气,但有些习气没有都大的改变,因此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像这样的事还在继续上演我们感到遗憾和无奈!
今天是父亲节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健康幸福、吉祥快乐!
zhangyg 2012-6-9 12:39:20 显示全部楼层
2yd 2012-6-10 07:13:32 显示全部楼层
    二年前的帖,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掌门人应从官本位中走出来,努力的方向应是沪剧的辉煌,追逐个人的辉煌本无错处,但沪剧不辉煌,个人也不会辉煌,这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恳望茅院长高瞻远嘱,放弃门派观念,联络一线专业团队,牵头谋划沪剧发展大计,落实各流派资源抢救传承工作,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人就把沪剧毁了。
    这二天经常在家听杨飞飞老师的唱段,天籁绕耳,忧虑重重,始祖仙逝,后继无人,再过二十年,除了听历史资料片,活人演唱恐怕就消失了,从孝道出发,杨门三雄能否理清思路,从吃吃喝喝中走出来,联手谋划传承与创新大计,让戏迷看到新人与新戏面世,让杨派唱腔成为长流之水呢?
    本人很想建一个杨派音视频库,保留原汁原味的杨派唱腔。网友保存的杨派音视频资料,可来我处复制,复制成亮丽的新盘,免费服务,缺陷音频资料也可用现代软件进行除噪等手段改善。
2yd 2012-6-11 07:16:3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2-6-11 18:11 编辑

    纳入传承的范围不妨大点,不局限于名气最响建树最大的,目前尚在舞台活跃的王珊妹、刘银发、张杏生、汪华忠、徐伯涛、顾春荣、陆炳辉等一批演员,都是师出名门又各有特色的成功演员,上海沪剧团作为沪剧领军部门,理应主动承担起规划工作,主动向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献言献策,尽早推开培养小演员和建影视资料库工作,落实中老年知名演员的传承工作。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朱妙其 + 5 此建议很好.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雀鸣轩 2012-6-11 09:26:41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廾年么?
2yd 2012-6-11 19:01:2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2-6-11 19:07 编辑

      到逸夫门口望望,看沪剧的戏迷平均年令六十岁,二十年后,这批人不动弹了,沪剧没了市场,沪剧也就差不多了。五至十年内,如果没有吸人眼球的新作和新人出现,形成新的年轻化的观众群体的可能性是没有的,唯有在五至十年内,不断推出新人新剧并形成愈演愈烈一波又一波的热潮,并在老观众群体帮带下才能形成年轻化观众群体,因此,今后十年是沪剧生死悠关的十年,十年内如无作为,后十年就是苟延残喘至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段。当然,也会有人仍把希望寄托在后十年出现奇迹,但坦诚地说,这种可能不大:当涂脂抹粉难以掩饰满脸皱纹时,艺术的美感己不复存在,艺术常保青春的关键是不停注入活力,活力产生青春,青春带来美感,没美感的艺术是注定会灭亡的。如果文广局的戏曲管理者能意识到沪剧面临的危机,如果茅院长能联络其它院团及业余大军共谋复兴大计,并上呈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复盖编剧、作曲、流派演员和剧本的全流程复兴规划,沪剧才有可能重上升势。
福星 2012-6-11 20:55:2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福星 于 2012-6-11 20:58 编辑

现在是业余赶着专业走,专业剧团有政府养着的,演出费也比民营剧团高出几倍,小日子过得蛮舒服,高枕无忧;民营剧团是靠着一股劲拼的,靠着微薄的利润养活剧团的演职人员的。业余的是凭着自己的热心奉献的,舍得花钱学沪剧。
幸运13~~
jmei 2012-6-12 11:29:5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沈伟 的帖子

有道理,说的太好了,支持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沈伟

39
粉丝数
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