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曲不离口,琴不离手是玩转沪剧的诀窍

文化站 2010-5-28 13:28:07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文化站
    你猛拉琴是好事,建议你最好跟着碟片或音带拉,这样可以在音准,速度节奏,味道,熟练等方 ...
老番三 发表于 2010-5-7 19:36



    我很欣赏曹老师的主胡伴奏水平,他把几段难度比较高的长过门演绎得如此美妙,让人非常佩服。我感到,沪剧伴奏光有熟练的演奏技巧还不行,关键是要拉出沪剧的韵味,要能随着演唱者的感情变化而变化,要完全和演唱着融为一体,使自己的琴声紧紧粘住演唱者。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老番三 2010-5-28 19:58:0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文化站
回复17#
    我认为不管是技巧还是味道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然需要时间的磨练,要拉好主胡这两者都不能偏废。我们有好多年纪较大的琴师拉沪剧味道是绝对一级的,就是因为原来的胡琴水平不高,让他拉新的长过门就出现问题了,下把位音也不准了,拉快节奏的短弓弓法也乱套了。反之技巧很好的人去拉主胡长过门可以一字不差的拉出来,音准节奏都到位,就是没有味道,不像拉沪剧,那也是不行的。所以这两者要完美的结合还是需要时间,需要勤学苦练的。
cbl625 2010-5-30 18:35:3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bl625 于 2010-5-30 18:36 编辑

颇有同感,尤其是老年朋友,记性差,前脚教,后脚忘.建议准备一个MP3,把老师上课所教的内容录下来,课后反复听,认真琢磨,就会有所成就.还可收集各种流派.各位演员唱的同一个段子,认真听,吸取好的,就能再上一层楼.
chen9001 2010-5-31 10:47:5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4#文化站
    你猛拉琴是好事,建议你最好跟着碟片或音带拉,这样可以在音准,速度节奏,味道,熟练等方 ...
老番三 发表于 2010-5-7 19:36


这是一条很好的建议,本人也是这样做的。所不同的是,现在唱段都存储在电脑中了,因此基本“淘汰”了录音机!另外提醒一点,电脑的音量要与自己的琴声相匹配,我的做法是开始练时比琴声略响,等于有个高手在“带”着你,等熟练后就倒过来,可以听听自己的琴是否与整个乐队在速度与感情上和谐一致。
文化站 2010-5-31 12:13:06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个问题请教老法师,就是长过门中不少都是32分音符,要用到较快的分弓,但由于这些分弓都在下把位,所以有些音符必定要用内弦来解决,这就使声音质量不够理想,请问专业主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我觉得,有些上把位的、速度并不太快的32分音符不必都用分弓,沪剧的语言属于吴侬软语,不象京剧那样基本上是一弓一音符,沪剧应该象《三六》、《行街》等江南丝竹那样,大部分都是连弓,这样才能体现出沪剧的“糯”。当然,凡事都不是一概而论,应该视音乐和剧情的需要而定,不知我的理解对不对?
chen9001 2010-6-1 11:32:23 显示全部楼层
“凡事都不是一概而论,应该视音乐和剧情的需要而定”。

楼上朋友,此言说到了关键之处了。沪剧主胡长弓、连弓使用相当多,越剧则基本相反(慢中板、慢板另当别论)。此外,同一段谱不同琴师的处理亦有一定的“自由度”,譬如文革前流派会演时丁是娥唱《甲午海战》的“祭海”(应该是朱介生操琴吧),“夜朦朦,海潮涌”后面的一句独奏,主要是拉“情绪”,以16分音符居多,并非每“字”一弓;后来杨妙康拉了,就以32分音符展示他的短弓特长为主了。我感到他们是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好”谁“差”的。就本人而言,直到现在我拉这一句时仍然参照朱先生重在感情与味道的“路子”走。
chen9001 2010-6-3 10:52:5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10-6-4 10:24 编辑

去几个街道沪剧团队看过演出(包括蓝琳沙龙),发现现在伴奏方面几乎有个共同的问题——在主胡边上放置一只扩音话筒,致使整个乐队的声音严重失衡,只听见主胡独奏,其他乐器都是“陪客”(音量很轻)。在主胡边摆放话筒还有一个“副作用”就是容易造成拉主胡者思想紧张(尤其是技艺还不过硬的朋友),原本排练时拉得还可以的,到演出时甚至会大失水准。
据我的实践体会,由于申胡用的是竹筒,音量本来就大于二胡,只要跟所有伴奏者讲清以下两点:1.全体乐队必须跟着演员唱腔走,不要照谱“死做”;2.乐队演奏员在伴奏时做到三听见(演员的唱词、主胡与鼓板声、自己的乐器声),就能保证乐队总体音量适中、内部和谐,并不致“盖”过演员的演唱声(他们都有手提话筒或“小蜜蜂”加以“武装”)。因此,根本没有必要在伴奏区放话筒,搞沙龙的朋友不妨可以一试。
雪儿好 2010-6-3 21:55:48 显示全部楼层
深有同感!
淡泊人生、平安是福
kakaka 2010-6-3 22:38:46 显示全部楼层
22# 言之有理!
JSSZTC680 2010-6-9 20:29:0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老番三


    只有这样 在能提高
文化站 2010-6-10 12:23:25 显示全部楼层
22#说得不错,乐队伴奏讲究的是整体效果,虽然主胡是乐队的主心骨,但也不能过分突出。特别是在乐队本身就没几个人的情况下,根本就用不着放个话筒了。
yufang0214 2010-6-14 13:44:4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老番三
张舜年 2010-11-14 09:07:05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虽比不得京剧,越剧,锡剧...的手眼身发步,但要唱好它很难.楼主悟出的道埋很实用,一个唱得好的段子在成功背后一定付出艰辛.据我所知,圈内凡唱得好的人都是逐字逐句不轻易放过每一句地反反复复地练的.没有捷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老番三

32
粉丝数
12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