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我的想法(关于提高网友记谱准确性问题)

lujunwen 2010-7-6 14:12:06 显示全部楼层
中原风大 2010-7-16 19:17:2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白水


    我赞同白水老师的观点。学戏要看谱,但是绝对不能依靠谱。否则会吃药的。
申胡 2010-7-16 20:37:25 显示全部楼层
谱子 校正 小腔 装饰音 正确率 等等 音符符号理解渗透 对段子会哼起码的 假如一段(一世颠簸)有好几个版本 对准一个伴奏打准了没有用 他拿去了也不准 你拿去了也不准  要准确可以一对一伴奏附上谱子 只有这样算准了 再说打谱子的老师没有这么多伴奏啊 一个字累 老师制作时要求高一点 使用者要求低一点 这样就OK了
白水 2010-11-21 14:45:48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 发表于 2010-5-4 21:19
如果把作曲的唱腔设计界定为一度创作,演员的演唱和琴师的伴奏则定位为二度创作。同是一位作曲、同样一个唱 ...

【转帖】不能满足于“照谱宣唱” 作者:huain   来源:华音网
        很多人爱唱歌,爱唱正派优美动听的歌,也有人听了他人歌唱,或听了某歌曲的录音后,感到唱得很美,于是自己也想学唱,就千方百计找来该歌的乐谱,循着曲谱规定的定调、节拍、节奏、音高、速度记号、力度记号、表情记号等等,来“照谱学唱”。有的还依靠录音,一句句地仿唱,直到自己认为满意或能背唱为止,也不管客观效果如何,自我感觉却很好,心里很欣慰、很愉快、很满足。这种情况,在专业、业余歌唱者中都非常普遍,尤其是能主动地去学唱正派的、高洁的、优美的艺术歌曲,值得欢迎及提倡。  
  如果要求稍稍高一点,应认识到,他所走的歌唱道路和已取得的成绩,仅仅是进入歌唱之门开始的第一步。严格地说,“正在入门之中,但尚未入门”。应该看到曲谱是属于示意性的简单符号,细小的东西是记不下来的,能记载下来的,只不过是乐曲全部音响的十分之二、三左右,更多的细节还需要唱者(包括伴奏者)去完善(又称“再创造”或“二度创造”)。这里提供一些曲谱以外,尚须探求的内容,供有志者参考:  
  1、全曲总的感情是什么?有否段落间的感情层次变化?或有对比性的不同感情的转折?这些,又用什么方法体现于你的歌声之中?  
  2、辨别词汇的情态、声态、动态,以及可促人联想的形态、色光态……,根据内容及表达情感需要,去分清主次。有的需渲染,有的要收敛或一笔带过,不能平分秋色,平铺直述,应认识到,平分秋色是拙劣的歌唱,因为缺少了主次。  
  3、全曲的高潮在何处?每段的小高点在何处?高潮前面要否有所铺垫?不能主次不分。  
  4、在段落分明,句逗清楚基础上,每一句的重字要义在哪里?每句之中哪儿个字是需要渲染的“感情重字”?哪儿个字是只要交代清楚就可以的一般性“逻辑重字”?哪些属于应渲染的无词义的“感情衬词”?哪些属于可一笔带过的“陪衬性衬词”?  
  5、先通过歌词朗读,把重要的字,用丰富的感晴,在语气中,在字音中表现出来,捉摸如何能“语气生动”及“字里传情”,(即在吐字之中含有生动的情感因素,俗称“语情”),然后再移植到歌唱之中,在歌声中更有声有色地体现出“语气生动”及“字里传情”。  
  6、读准每一字的准确字音外,还须分清每一字的“调值”,即普通话的阴阳上去四声,(方言则不一定四声,可能有五声、六声、七声、八声及闭口音、儿化音等等)目的是准确的字音能使听者一听即懂。应认识到字音即使己很准确了、而调值不准,也难能使人一听就懂,这是汉语特点之一。另一方面,调值本身也赋有语音的音乐性,故通篇一字一音的歌曲,那是舍丰就简,简单化的原始状态的歌曲。  
  7、在基本功学习中,要学到四十种左右的“润腔”技巧,如平腔、收口腔、喇叭腔、橄榄腔、葫芦腔、推腔、打腔、双打腔、分腔、迟腔、飞腔、下滑腔、推腔、颤腔、夯腔、点头腔、断续腔、叠腔、耳语腔、花舌腔、勾腔、掼腔、抛腔、豁腔、啜腔、垫腔、揉腔、咽腔、泣腔、气泡腔、咩腔、赘腔、惊腔………这是表情、整字、韵味、装饰的关键,但润腔不能乱按、滥用,而要用在表情上、调整字音及调值上、韵味上确实需要之处,且要画龙点晴地恰到好处。  
  8、一般情况下,要“出字重,余音轻”,即民间所称“字重音轻”(特殊情况例外),同时,每字出音时要“子音有力,韵音轻抒”,“高音轻过,低音重煞”,特殊情况则不限。要防止为了波动(vibrato),而把韵母故意唱得很重而“炫技”(即波动很疏)。这是画蛇添足的歌唱,但有的人已养成了习惯,或反而认为以此为美,那就必须从多听优秀歌唱家的录音音响,来彻底改变你的美学概念。  
  9、运用“急吸缓呼法”为主的呼吸;运用上下腹肌及横隔膜等控制,使气息能关得住,又能在刹那间送得出,还具有偷关收煞,徐疾浓淡等的气息控制、音量控制的技巧,来驾驭气息,但也要以缓吸缓呼法来体会各种呼吸运动时的肌肉控制感觉。  
  10、把喉头打开,舌面随字音自然地安置及变换,使气息及声音能畅通;把比较难发的音,单独抽出来进行练习及捉模。  
  11、对特殊风味的乐曲,应找到相类风味的乐曲录音制品,反复聆听(如少数民族的、有独特地方风味的歌唱),找到它的微妙之处。对风味问题,只能“心领神会”,而殊难用语言或文字来叙述。应认识到,风味(韵味)是一种综合体,它包含着字音、语音、语调、润腔、曲凋、节拍、节奏、和声、织体、曲体、装饰、音色、形式、表现方法、伴奏……来共同完成。  
  上述几点,是需要进行一些案头工作的,在曲谱上用种种润腔记号及文字注明,有的还要反复捉摸及练习,再联同伴奏,把它表现出来。在实际歌唱时,则应在此时、此地、此境、此人、此情、此意(境)全心投入(代人立言抒情)。内中最重要的则是“曲情”,千万不能像明代学者王骥德所说的那样“心内无曲,此谓无情之曲,与蒙童背书无异”,而要“口中有曲,心里更应有曲”。另一方面,本文为什么很强调字,这是因为我国古代歌唱论  著中及民间歌唱中唱得好的人,多是“准于情,生于字,发为音腔”的。至于“生于字”,即“以字传情、以字明义、以字带声、以字带腔、以字带韵”。  
  假如要求再高一些,应认识到初学者可以从模仿开始,而主要的还是在于独立思考,用创造性思维来使自己的歌唱再提高一步,使唱出与众不同的个性特色。彻底告别只满足于“照谱宣唱”的状况,向真正的歌唱艺术去努力,更上一层楼吧!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上海小步 2010-11-22 20:25:2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上海小步 于 2010-11-22 20:26 编辑

        目前,在业余沪剧的活动时,常常看到越来越多的朋友是自己带曲谱,有时候借过来翻看,发现还是真的有问题,会看到很熟悉的曲调二四拍、四四拍混淆;一段唱腔里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的表示特别多;正确、准确的应该是装饰音或者切分音,大都记成十六分音符或者符点音符的,误导学唱者什么“小腔”。还是这句话,“腔调”有韵味,腔是靠练出来的、调才能准;要好听,“润腔”技巧是技术活,得且下功夫,不是对着曲谱里记着的所谓“小腔”能唱唱糊弄人的。电脑打字,还跳不出“小腔”这一个词语呢!
选择你要选择的 同时也要承受那些必然要承受的 得到的同时也要懂得这一切的代价
白水 2010-11-22 20:53:0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1-22 21:04 编辑

怎样看待及运用曲谱    (摘编自 卢文勤 著 《戏曲声乐教学谈》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中国戏曲接近说唱或吟唱。它有很多声音,虽也有一定音高,但很难用谱记录下来。特别是由于在演唱时,为不同感情服务而产生的技巧,在主旋律之外,常常自然形成很多不太明显的声音(指音高),近代人们把它们称为装饰音。并在记谱时,尽可能地把韵味及风格,用这些装饰音描绘出来。为什么说描绘呢?即使再好的记谱家,你把中国戏曲里的小腔、用装饰音记录下来,那也无论如何是“似是而非”的。’因此,我常说“戏曲的记谱,只能是象征性的。”你若不按照谱唱要错,你过份的认真地按照谱唱也要错。为什么呢?不按谱唱的缺点不再说了,如果过份认真地照谱,你势必与戏曲声乐的特点相违反。大致可找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间题。
   (1)首先戏曲润腔(实际上就是唱法)在旋律进行时,无论上行下行基本上都是以滑行为主。如果你把主要旋律唱得过于清楚,那就像钢琴那样,音阶跳跃性比较大,用俗话比方,就是它的音程进行是像在扶梯上上下,一格一格地走的。这个我们既可以从钢琴伴奏戏曲的感觉中找出依据,也可以从河南坠子的坠胡与人声演唱的啮合来证明并理解戏曲润腔这一特征。
   (2 )戏曲唱法在音程进行时除了个别音需要拖长,或有意识地要其稳定地出现外,凡经过音(这个概念与乐理上不同,音乐理论上是从旋律的角度来提出,我这里是相对于较稳定而延长的音来说的)都只能一掠而过。不能有站稳或那怕是短暂停留的感觉,必须像人或车辆匆匆过桥那样,而不能在桥顶停留。
   (3)由于装饰音的出现是与气息的走向、强塾,滑行有关,故经常是带出来的,而不是清晰地唱出来的,太清楚就变成把音符一个一个地抻出来唱,就没有味儿,不像戏曲,那就是按照谱唱反而唱不好的说法了。
   (4)有的主旋律上方,你别看它写着一个或几个小小装饰音,它可是描写喷口或者口劲在咬字时所带出来的一种感觉。或者几乎只能说是倾向。按谱学唱者,怎么可以把它唱得瓷瓷实实呢。所以我们说,不能不看谱,更不能“没有谱”,但不能死照谱子唱,这岂不令人糊涂了吗?到底应该怎么样呢?我们说主要看你怎样对待和运用谱子。过去京剧旧传统中在给别人说腔时,常用比较普遍的是用“筛高筛高”来哼唱,后来比较普遍的是用“弄格的个冬”。最初我不理解,心想即使古代简谱和线谱尚不普遍,工尺谱也是可以用啊!后来通过揣摩、分析,才明白了“筛高筛高”,也好,“弄格的个冬”也好,它们和工尺谱有个共同点它们都既是字而又是谱。不是单纯的音,是复杂的音。它们从表面上看,好像当谱子使用,其实它们在被用来哼唱时,本身已经带了许多装饰音和各种润腔因素。从这里得来启示,就是我们要把谱子“个性化”、“字性化”、把 1 2 3 4 5 6 7 当作多来米弗索拉希七个字来唱。这样唱的优点是有味儿,能符合和体现剧种、行当、流派特征,缺点是各有各的个性,不同剧种、行当、流派的唱法来唱相同的谱子,味儿就会不一样。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对一个剧种的行当、流派唱腔的特点,基本了解和掌握才行。因此,我主张记戏曲曲谱时,不必过于详细,理由是:看谱的人如对剧种、行当、流派唱腔特点一无所知,你写得再多,也无济于事,相反,还会造成视唱者不知所措。对已掌握剧种行当、流派、唱腔特点的人来说,你不写他也知道,那么在谱中适当地把倾向及感觉示意出来即可以了。这时,你就会觉得,谱子既不会妨碍你,又可帮你记录、记忆、示意,曲谱的作用,就真正的发挥了。
    其实人们早已在实践中,把音符加以“个性化”和‘“字性化”了。在过去的教学改革中,我们为提高课时教学质量,曾经大力推广使用简谱教学,学生除了有视唱课外,每在教一段新唱段时,要求教师先把谱子教唱几遍。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少艺人出身的老师不懂简谱,于是就由音乐老师(不是戏曲音乐老师,而是教视唱的、乐理的或者弹琴的老师)去教谱,结果等到学生把这一段谱子学会后,唱腔老师上课时,反而感到别扭,特别在抠学生味儿时,感到他们像唱歌。这就是视唱老师教谱时,已经将“多来米”早已“字性化”的例证,只不过人们一直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把这个道理提出来研究说清楚罢了。后来我们换了乐队里的青年琴师去为学生们教谱,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如果教唱腔的老师会简谱,并能根据润腔韵味的需要,写上装饰音及力速强弱等润腔符号,……这就能高度发挥简谱的作用。至于戏曲到底用简谱好?线谱好?目前尚难下定论,要看今后的发展,所谓发展,是指群众读谱的水平及习惯,以及戏曲曲调的发展等方面,此点应让大家通过实践去体知。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紫葡萄 2010-11-23 05:28:57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阅读,赞同(4)里面倒数第四行提到的“我主张······”所谓太详细的曲谱,对于许多学唱者来说,反而是无所措手足。
chen9001 2010-11-23 10:48:47 显示全部楼层
51楼白水的转帖,虽然说的是京剧,其实与沪剧也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王盘声唱腔艺术>(书名可能有误),江明淳在序言里提到他们为<黄浦怒潮>作曲时要学习\了解沪剧的基本调,王盘声先生在示范时一律用"啥古啥古啥古啥"来代替实际的字词,这就与51楼文中(4)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我的体会,用"啥古啥古啥古啥"而不是用音名1 2  3 4 5 6 7来唱"谱"的"优越性"在哪里呢?它的好处是可以直接在"啥古啥古......"中融入简谱中无法详尽记录的"小腔"与"气口"等等戏曲唱腔音乐里的"个性化"因素.而戏曲唱腔的一大魅力,就是看似相同的曲调,能被不同的演员演绎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镀金少爷 2010-11-23 19:12:15 显示全部楼层
蛮有意思,关于【曲谱】那么多朋友参与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戏迷们有时候经常开玩笑说【戏痴】,这里就有很多【戏痴】,蛮可爱的,
既然我也挤进来扎闹猛了,不管说对说错也说一句:我同意支持白水和陈老师的观点,
特别是白水找来的转发的几个论点,我理解和接受的。

要学唱戏,先学做人。
雀鸣轩 2010-11-24 11:32:41 显示全部楼层
真诚的小步感谢你。
shenqin 2012-9-1 16:14:01 显示全部楼层
祝网上的兄弟姐妹圣诞快乐!
叮铛铃 2013-1-2 17:49:25 显示全部楼层
腊梅xu 2013-5-19 13:09:34 显示全部楼层
茅茅 2013-7-27 01:05:12 显示全部楼层
茅茅 2013-7-27 01:05:35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上海小步

37
粉丝数
87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