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永远的《江姐》

古龙 2010-4-1 10:09:14 显示全部楼层
衷心感谢楼上朋友们的参与和精彩的回复!
说实在的,红色经典也好、绿色经典也罢,要被大众认可并在心里扎根,真是很不简单的。
在《江姐》里,自然有那个时代的印记,而经典剧目的唱腔,已经衍化为不可磨灭的音符了。
当年的政治色彩日显斑驳,留下的却是永远的旋律……
丝弦 2010-4-27 10:11:23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沪剧《江姐》观赏辅导讲座”,才看了古龙你的这篇“永远的江姐”。先前没注意到。
我们是同龄人,对那个时代的感受包括政治的文化的,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感慨万分。但感觉还是你写的精辟和深刻,佩服
古龙 2010-4-27 12:29:32 显示全部楼层
三、关于沪剧《江姐》的欣赏

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把歌剧《江姐》移植为沪剧《江姐》,现在长宁沪剧团复排了红色经典沪剧《江姐》。

下面,我谈谈如何欣赏沪剧——

如果要欣赏沪剧,不懂得一点上海方言,欣赏起来就大打折扣。我国的汉语大致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与闽方言。吴方言在汉语中占据第二位,其历史也相当悠长。中国的戏曲幽兰——昆曲,即起源于吴方言区的江苏昆山。上海方言即称为“沪语”,它是吴方言中的一个分支。沪剧就是运用上海方言表演的剧种。

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观看沪剧《江姐》?我想,除了通过观看《江姐》,学习和承传革命先烈的崇高品质以外,还有几点也是重要因素:

第一,通过沪剧《江姐》的欣赏,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文教学中必然涉及的四大文学样式之一的戏剧的特点。也就是同学们在观赏沪剧《江姐》的时候,可以直观地了解戏剧矛盾(或者叫戏剧冲突)和戏剧语言对推进情节发展、展示人物性格等重要戏剧特征。

第二,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排除方言。能够表现一个族群的文化特点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民族的传统节日,另一个就是区域的地方语言。我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读到这样的信息,上海方言正在流失和缺失,现在的上海青少年中已经很少有人能讲一口比较流利和规范的上海方言了,以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很难物色到一名“沪语”播音员;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沪剧团也很难招到能讲一口流利的上海话的青少年作为接班人。不少专家学者呼吁,让上海的青少年学会讲上海话;甚至有学者呼吁,在中小学开设上海方言课程。我个人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推广普通话势在必行,在学校、在公共场合我们必须讲普通话;但是,保护方言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在家庭、在私下里学讲上海话、会讲上海话也应该予以肯定。经常上网的同学一定知道,网上还有上海方言等级测试。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上海,在机场讲话的时候就和他的夫人先后用上海方言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上海人民的问候。记得宋楚瑜先生用上海话说“今朝来到上海,我伲斜起开心”。香港等地公民也以会讲上海话感到自豪。可见上海方言的魅力和影响。

第三,会讲上海话,对我们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中平、上、去、入的声调也很有帮助。因为在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而古诗词中的“入”声在上海方言中大量保留着,这对我们正确把握诗词格律、尤其是研究古诗词平平仄仄大有裨益。

从沪剧演唱的角度而言,沪剧的演唱和上海方言的特点相结合是十分紧密的。首先表现在用气和语气的表达,常有直接的关联。那里要停顿,那里要换气,那里要过板连唱,都非常讲究。而在总体上又是强调一气呵成,使人听后淋漓痛快,这是沪剧唱腔的特色之一。其次,就是上海话的调门比较低,因此沪剧演员演唱主要是用本嗓演唱的,比较多的是口腔与胸腔共鸣。沪剧唱腔音域并不是很宽,所以沪剧唱腔犹如讲话似的,听来十分亲切。除了发声与共鸣以外,咬字也是沪剧唱腔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沪剧唱腔与语言结合的比较紧密,咬字几乎和平时讲话相仿,因此,平实上海话讲得比较标准,在演唱上就不成问题,在这一点上要比京剧、昆剧等其他剧种容易一些。

同学们,经典剧目《江姐》既没有武侠的刺激,又没有戏说帝王的搞笑,更没有青春偶像的甜腻,她却能给人崇高的震撼和灵魂的净化。我相信,沪剧《江姐》能给现代人一种久违的朴素之美和一种动人心灵的回归之美。
原文援引:沪剧吧老迷的日志转载,太谢谢了!
shenqin 2012-9-6 14:45:13 显示全部楼层
祝网上的兄弟姐妹圣诞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古龙

14
粉丝数
29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