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王盘声艺术生涯自述——曲折磨难升华 观众授予荣誉

来源: 白水 2010-1-27 20:31:0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0-1-27 20:34 编辑

王盘声艺术生涯自述(摘录)——曲折磨难升华  观众授予荣誉
     ——曲折磨难升华
     在我的数十年艺术生涯中,也曾经历过曲折与磨难,三次被迫离开舞台。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三次的磨难不但没有打击我对沪剧的执著,相反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记得文革刚开始,我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迫离开舞台,接受批判审查。那时我坐在幕后的道具箱上,静静地听着台上演员的演唱,默默地点着板,心里将他们的唱腔与自已的唱腔作比较,对自已以往的唱段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缺陷于不足,对自已的唱腔有了比较客观的分析与理解,使以后重返舞台塑造人物唱腔时,有了提高和发展。
     1970年爱华沪剧团接受任务,移植现代京剧《红灯记》,将我从崇明五七干校上调,担任“李玉和”角色。1973年爱华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组为上海沪剧团,我也跟随着进了上海沪剧团,属于上海沪剧团第一批在编人员。“四人帮”掀起所谓反击“第二次右倾
翻案风”时,有人跟着响应:我这样一个刚从牛棚里“解放”出来的“反动学术权威”,竟然担纲了现代戏《红灯记》中的英雄人物,那不是“右倾翻案”是什么?因此,理所当然地把我作为沪剧院的重点批判对象,从演出第一线上撤下(当时的理由是为青年演员让路),安排到学馆教学(茅善玉孙徐春他们这届)。这是我第二次被迫离开我心爱的舞台。
     以前,我一直忙于演出,从来没有接触过教学方面的问题。现在面对需要教导的学生,直接面临如何教学、如何让学生练好基本功、练什么功等等问题。以前演出时,自已凭的只是感觉体现,所谓只“知其然”,现在给学生讲课就不仅要“知其然”,还必須“知其所以然”,因此就迫使自已找資料、访名师。三年学馆生涯使我在戏曲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利用这段时间,我为了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沪剧方言的发音、唱腔节奏的变化,编写了“上海方言拼音图”、“韵母练习图”、“节奏记谱法”等等。为以后的沪剧教学提供了教材。
     最后一次离开舞台是我退休前的那一年。1979年“文革”结束,各行各业恢复了正常运转。文革开始时被迫停演的区县剧团,纷纷恢复、重建,我服务了几十年的原“艺华沪剧团”也恢复成立了“新艺华沪剧团”。黄浦区文化局为了加强剧团力量,将我从上海沪剧院商调到新艺华沪剧团。当时一方面是考虑到沪剧的发展需要竞争,一个剧团垄断的情况是不利于剧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是我对老艺华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同意调回新艺华沪剧团。回去第一个戏是《第二次握手》。以后又演出了《归人之恋》、《C3之梦》、《蔡锷与小风仙》。为了小风仙的演员人选,还曾经与某位上级领导发生过磨擦。演出结束,剧团就接到上级指令,按照“归、并、转”的精神,奉令解散。当时我59岁,还没到退休年龄,按理说我是从上海沪剧院商调到新艺华沪剧团来的,现在既然剧团解散,应该哪里来回哪里去。当时并没有这样安排,而是将我安排在黄浦区文化馆创作组,让我坐等一年退休,实际上是让我转业改行。因此,我又一次被迫离开了舞台。这一次的离开,使我意识到可能将永远不能再回来了。由此我感到应该将自已的唱腔艺术进行分析、总结,将自已对沪剧艺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留给后人。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做資料的收集、为今天出书作了较充分的准备。
     六十岁退休后,就准备将精力放在艺术总结上。但“树欲静而风不止”,1989年我们八位老先生(赵春芳邵滨孙王雅琴小筱月珍汪秀英杨飞飞韩玉敏和我)在剧协的领导下,成立了“春申沪剧团”,带着新编传统大戏《枪亲奇缘》和一台小戏,赴上海郊县及苏州、昆山一带巡回演出了将近两年,受得广大观众的欢迎,使我们体会到观众对我们这些老演员的爱戴。记得一次在青浦练塘演出,演出中途突然断电,既无灯光,又无音响,剧团决定停演,但是观众不走,坚持要我们演下去。面对观众的热情,我们将窗帘拉开(所幸演的是日场),就在日光下,每个老演员都精神抖擞地完成了整场演出。演出中间观众聚精会神、秩序井然,演出结束后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结束了“春申”的演出,又先后接受长宁沪剧团,太仓沪剧团的邀请,参加《清风歌》与《断线风筝》的演出。
     回来后,我在总结过程中觉得现在的青年演员传统戏的底子太薄,于是自筹资金组织了传统老戏《陆雅臣》的演出,邀请了邵滨孙、小筱月珍、马莉莉王珊妹出演。此次演出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坚持原汁原味,当时的演出意图就是想为青年演员作一次示范。演出后的效果极佳。说明了沪剧还是有观众的,关键在于沪剧工作者怎样继承和发展。
     2005年12月在众弟子和部分沪剧爱好者的支持筹备下,成立了“王(盘声)派艺术流派研讨中心”,着重于对王派唱腔艺术的分析、研究、探讨、总结。经过几年的努力,《王盘生沪剧唱腔艺术》一书终于问世。
     ——观众授予荣誉
     我是属于命运不太好的人。从艺七十年,演出大戏几十台,演出场次不计其数,但从没参加过任何评奖活动,当然也就没有得过任何奖项。、
     1950年10月,华东汇演,沪剧界好多演员参加,都得了奖回来。我却因副鼻窦炎开刀没有参加。
     1958年《黄浦怒潮》演出,各方面的反响都很好,曾有电影导演看中,计划拍戏曲片。恰逢同题材的《铁窗烈火》已开拍,只得作罢。
     1978年与丁是娥合作演出的《被唾弃的人》被推荐送中央演出,只因当时伤感题材太多,伤痕文学不提倡,又被刷了下来。
     由于剧团体制的不同,七十年代我虽在上海沪剧院一一市级剧团,但一团两制,我是原集体所有制的演职员仍只能享受区县剧团待遇。1974年学馆任教三年,1977年重返演出队后与丁是娥合作演出了《特殊的战场》、《艰难的历程》、《被唾弃的人》等剧。由于政策没有落实,所以当时没有基本工资,每月只发80元的生活补助。即使在“文革”结束后,1979年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时,我们还是不能与市级剧团的演职员享受同等待遇。非但“文革”期间扣除的工资不补发,就连“文革”前享受的工资待遇每月300元,七折八扣成了每月145元。
     在演出团里时,评职评级政策还没实行,我是既无职又无级。1982年退休是挂名在文化馆,只能按照二级馆员退休,所以我是个连最基本的演员资格都没有的“沪剧表演艺家”,退休工资还不及当时剧团里的舞台工作人员,真叫人啼笑皆非。
     然而命运并非会永远那么作弄我的。1992年我还是荣获了囯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同年又获全国“金唱片”奖。幸运的光环终于降到了我的头上。感谢广大沪剧爱好者,感谢广大观众,是你们给了我极高的荣誉。你们的认可和肯定是我毕生的追求,这是对我的艺术人生所作出的最高评价。我对沪剧事业的热爱矢志不渝,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为我所钟爱的沪剧事业、为始终支持我热爱我的观众作出贡献。
    【摘自 王盘声 黄士英 编著 《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 上海音乐出版社】
参与人数 4 威望 +13 +5 收起 理由
老姜 + 5 沪剧泰斗命运坎坷
aoju + 5 时运不济
香山雅仕 + 3 沪剧泰斗群众爱戴经历坎坷
申音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3 +5

大神点评26

blogfeiyunpu 2010-1-27 21:57:45 显示全部楼层
--------1970年爱华沪剧团接受任务,移植现代京剧《红灯记》,将我从崇明五七干校上调,担任“李玉和”角色。1973年爱华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组为上海沪剧团,我也跟随着进了上海沪剧团,属于上海沪剧团第一批在编人员。

这就是我始终纳闷的地方——为啥就不能作为上海沪剧团国营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呢?

即使当年退休时不是这样处理的而是那样对待的,难道现在不该拨乱反正吗?

再次为王老呼吁一下!!!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1-27 22:01:33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小风仙的演员人选,还曾经与某位上级领导发生过磨擦。

老实忠厚人好人总是吃亏哦。

只能长叹一声-----不过还好的就是现在不用叹五更了。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1-27 22:10:16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原来如此——一团两制!!!

这可比一国两制还要早啊。

那就只能怪命运了。#2帖子作废吧——请原谅我不想把它归并。可是陈瑜呢,她不也是原来艺华的人马?

不是要陈瑜也拿集体工资退休哦,请别误会。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真的不可捉摸。

比如当时同时改编电影剧本《自有后来人》,一家是《红灯记》一家是《三代人》。后来被看中的是爱华,故而唯一一个区级剧团保留没有解散,再合并进市级团体成为国营。那末凌爱珍老前辈也是国营退休人员了。

怪只怪《三代人》编导没有《红灯记》的凌大可夏剑青厉害。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0-1-27 22:11:53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命运并非会永远那么作弄我的。1992年我还是荣获了囯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同年又获全国“金唱片”奖。幸运的光环终于降到了我的头上。感谢广大沪剧爱好者,感谢广大观众,是你们给了我极高的荣誉。你们的认可和肯定是我毕生的追求,这是对我的艺术人生所作出的最高评价。我对沪剧事业的热爱矢志不渝,在我的有生之年将为我所钟爱的沪剧事业、为始终支持我热爱我的观众作出贡献。

太感动了!!!!!!!!!!!!!!!!!!!!!!!!!!!!!!!!
博客飞云浦
lizhenmin 2010-1-28 08:20:03 显示全部楼层
真感动人,衷心祝愿王盘声老师健康长寿!我知道王盘声老师要著书总结沪剧表演艺术,却因缺乏资金上的支持而困扰过。希望政府文化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
lujunwen 2010-1-28 10:23:00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这完这篇文章确实催人泪下。祝愿王盘声老师健康长寿!
YHXX 2010-1-28 13:47:48 显示全部楼层
心情好沉重。
frankwyj 2010-1-28 14:44:43 显示全部楼层
--------1970年爱华沪剧团接受任务,移植现代京剧《红灯记》,将我从崇明五七干校上调,担任“李玉和”角色。1973年爱华与上海人民沪剧团合并,改组为上海沪剧团,我也跟随着进了上海沪剧团,属于上海沪剧团第一批在 ...
blogfeiyunpu 发表于 2010-1-27 21:57


难道说广大人民的呼吁,也不能感动一下吗?
沪剧吧老迷 2010-1-28 15:44: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沪剧吧老迷 于 2010-1-28 15:46 编辑

很感动,但也有几许沉重和无奈。戏剧界类似王盘声老师遭遇的现象很多,如在话剧舞台塑造了周朴园等一个个鲜活人物形象,北京人艺的话剧表演艺术家郑榕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为老艺术家郑榕打抱不平”的文章。摘录其中的几个小节,看看二位老师的遭遇是否有点相似。
“然而,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位极其正直、认真,富于钻研精神,极受同行与观众尊重和认可的老艺术家,无论是名,还是利,都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
1984年,郑榕退休时,国家还没有进行职称评定的工作,他又没有担任过剧院的行政职务。因此,直到今天,郑榕依旧是一个既没有行政级别、也没有演员级别的表演艺术家。而且由于没有级别,所以郑榕在住房和退休费上,都没有能够享受到和他的身份、经历以及作出的贡献相当的待遇。退休后,他一直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最近才刚刚涨到3000多元。
2007年中国话剧百年诞辰,国家对100名为中国话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戏剧工作者进行了表彰,然而,在所有的获奖名单中,都没有郑榕的名字。当濮存昕知道这个情况时,由衷地发出了感慨:“整个一个中国,要表彰一百位对戏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优秀戏剧工作者,这一百个人的名额,就是莫名其妙、不可解释地没有郑榕老师的份儿。我脸有点发红,因为我是,我被摆到一个最高的得奖行列中去了,而恰恰我尊重的郑榕老师没有。”.......
好在广大戏迷观众没有忘记这些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从老百姓口中对他们的褒奖是最真实、有生命力的!
mm0792 2010-1-29 14:16:57 显示全部楼层
老百姓怎能感叹!!!!!!可能也是中国特色。
老钟 2010-3-19 22:59:16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顶尖的老艺术家那么穷。
白水 2010-8-1 17:40:39 显示全部楼层
祝愿敬爱的王盘声老师健康长寿!
白水 2012-6-22 23:27: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2-6-22 23:32 编辑

曲折磨难升华 观众授予荣誉

201112121033012.jpg

衷心祝福王老师!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james810 2012-6-24 16:15:0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ujunwen 的帖子

王盘声先生的名字,在我5,6岁时常常听我老爹讲起,父亲常常带我去劳动剧场看沪剧,我们最担心的是王盘声是否登台演出,相信那时观众多有这种感觉。在我对沪剧的喜爱我觉得男声王盘声,女声杨飞飞。我们的沪剧是后继无人啊!王先生这样顶级演员工资待
遇还不如后台工作人员,我们的那些上级领导,你们真的要加油了!有一次机会与茅善玉聊天,她讲某某人改行了,谁经商做老板了,没有听讲’王派‘有’王子‘了。今天的弟子们学的三分像,满足不了戏迷们的胃口。(青山居士)
136218202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白水

40
粉丝数
35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