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发展的三个时期(二)

来源: lizhenmin 2010-1-11 13:09:2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二)从本滩到申曲、沪剧——进入城市后的演变时期
    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被辟租界,日趋畸形发展。同时,由于帝国主义不断侵略掠夺,官僚买办、封建势力的压榨剥削,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滩簧艺人(不少是半职业性质的)随着农村的破产,为谋生计而陆续流入上海城市。先是个别街头卖唱,后来两三人合成效班子,在小菜场或空地上,比较定时定点的演唱;直至光绪九年(1883年)左右,才有一个七八人组成的班子,第一次进入茶馆场子(福州路升平楼茶馆)粉墨登场,为滩簧在城市取得了立足点。至辛亥革命之后,又进入游艺场;为了与苏滩、宁波滩簧等滩簧剧种有所区别,改名为“本地(上海)滩簧”,简称“本滩”。自此之后,演出场所比较固定,演出场次增多,在兄弟剧种——尤其是在文明戏、评弹、京剧,以及后来的话剧、电影等影响下,逐步得到发展。演出场所从小场子移至大戏院。这段时间里,剧种名称也一改再改,1930年改称申曲,1946年改为沪剧。
    在这一时期(主要是从辛亥革命到解放前,约35年左右)演出剧目,反映历史题材的有《西施》《岳飞》《明末遗恨》等;民间传说和神化剧有《梁山伯和祝英台》《白蛇传》《鹊桥相会》等;最多的是《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之类的所谓“弹词戏”;也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扑水告状》等清装戏;《红鬃烈马》《一捧雪》和《坐楼杀惜》等学习了京剧路子的戏;而《空谷兰》《张文祥刺马》等则吸收了文明戏的形式;《离魂怨》《阮玲玉自杀》是即使编排的当地社会新闻剧;《姊妹花》《孤儿救租记》则是由电影改编的。抗日战争后受话剧的影响更大,先后演出了《上海屋檐下》《骆驼祥子》《雷雨》等剧目。同时,由幕表戏发展到演剧本(其实是半剧本半幕表),也有了导演。舞台上由软片布景发展为立体布景,逐渐采用了灯光、效果。乐器从胡琴、鼓板先发展到胡琴、弦子、琵琶的所谓“三件头”,后又逐渐增加了扬琴、秦琴、箫、笛和打击乐器等。
    但是,沪剧在这一时期由于受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城市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受了美国好莱坞电影的不良影响,从内容、形式上走上了商业化的恶性发展道路,大量编演了一些低劣、庸俗的剧目,追求形式和噱头,丧失了原来在农村时期的那种淳朴风格,逐渐脱离了广大劳动群众,路子越走越狭,变成只为少数统治阶级和一般小市民服务的东西,若不解放,必然走上没落的道路。当时难怪艺人们频频叹息:“滩簧,就要坍了,亡了!”(待续)

大神点评7

沪剧新迷 2013-5-29 18:47:2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李老师
老袁 2013-6-1 07:34:4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zhenmin 的帖子

沪剧和其他剧中一样,目前都在逐步萎缩,今后的出路究竟何在呢?
老袁 2013-6-2 12:25:5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izhenmin 的帖子

等待继续
仙人球 2013-6-2 19:23:01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lizhenmin

68
粉丝数
676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