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发展的三个时期(一)

来源: lizhenmin 2010-1-11 11:18:0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上海人民沪剧团1963年7月再版《沪剧曲调》时,著名编剧文牧和人民沪剧团领导蓝流,为该书再版特别撰写了《沪剧简介》把沪剧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山歌到花鼓戏、滩簧——沪剧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从本滩到申曲、沪剧——进入城市后的演变时期
       (三)解放后——沪剧全面发展创新的鼎盛时期
    沪剧是上海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农村山歌,后来发展成为花鼓戏、滩簧,又演变为申曲、沪剧,前后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长期以来,沪剧流行在上海、苏南地区以及浙江杭、嘉、湖一带,深为广大农民所喜爱。但是,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的摧残和旧社会的落后影响,沪剧已渐趋歧路而濒于没落;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正确方针下,才获新生,并得到空前的发展。今天,沪剧已成为一个擅长于表演现代题材的主要地方剧种了。
沪剧的成长经历过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从山歌到花鼓戏、滩簧——沪剧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上海附近的农村里,很早就流传着一种田头山歌,如“对花山歌”“长工山歌”和“私情山歌”等,后来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情节有故事的“长山歌”,流传至今的尚有“白杨村山歌”“赵圣关山歌”等。长山歌先于田头场角唱,后上高台,继而邻村竟唱,谓之“唱山歌”。据传说,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逐渐由山歌发展成花鼓戏、滩簧而盛行于农村了。
在花鼓戏、滩簧时期,活动范围主要在农村。流行在浦东以东川沙、南汇一带的称为东乡调;在上海之西松江、青浦等地的称为西乡调。演员都来自本地农民和一些农村小生产者,兼有一些道士、太保等人。演唱形式很简单,少者两三人,多者七八个,配上胡琴、鼓板和一面小锣,就可以到处演唱了。女角全由男扮,服装皆为清装。每至农闲时节,打稻场上搭起高台演唱,唤作“唱高台”,也称“草台戏”。剧目主要有“对子席”和“同唱戏”两种。此外,还有一些小演唱节目,如“阳当”、开篇和牌子小曲等。
    “对子戏”是以两人分上下手形式演唱的戏。剧目如:《卖红菱》《小分离》(小生、小旦);《翁郎中》《卖馄饨》(小旦、小丑);《捉牙虫》(小旦、彩旦);《女看灯》(两旦合演)等等。剧目有长有短,长的如《十不许》《拔兰花》等,相当于一个大戏的演唱时间。戏中出现的都是当时所谓下层社会的人物。
    “同场戏”是三四人以上同场合演的戏,有“大同场”和“小同场”两种。“小同场”是一般中小型剧目,如《双脱花》《双怕妻》《酒楼逼吊》《磨豆腐》和《阿必大回娘家》等,大半是喜剧和闹剧。“大同场”有情节较复杂的剧目,如《庵堂相会》《借黄糠》《陆雅臣卖娘子》和《咬舌计》等等,开始出现了封建地主、知县、师爷、秀才、老板等人物以及神仙鬼魂。
    “阳当”也有大小两种。“大阳当”以一生二旦合演,男居中,敲小锣主唱,两女分左右和唱,并随之而舞,每唱毕一段(四句)曲词,三人即互穿“链条箍”或走“如意头”等花式,结尾以快板告终;音乐除胡琴、鼓板伴奏外,还配上大锣、大鼓和钹子。“小阳当”不用大锣、鼓、钹,演员也可减为男女各一人。“阳当”的曲词,基本上就是山歌的歌词,曲目有《对花、对鸟》《十二月花名》《郎唱山歌怨四方》和《拜新年》等等,它很可能是山歌发展成为花鼓戏、滩簧时的最早演唱形式。开篇是以清唱形式演出的,有《廿四个节气》《水果开篇》《抢亲》《三国开篇》和《大西厢开篇》的数十个,其中尤以《大西厢开篇》为最著名,演唱者一人兼饰数角,边唱边演,手面动作较多,尤其是曲调,几乎把滩簧的主要曲调全部溶化于其间,实为当时所罕见。
    花鼓戏、滩簧剧目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以及反映农村小城镇的一般社会生活。其内容比较朴素,形式也较活泼,语汇生动,唱词通俗,颇为劳动人民所喜爱。但是终究它是在封建社会里形成的,因此也就掺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等糟粕在内。(待续)

大神点评6

沪剧新迷 2013-5-29 18:42:17 显示全部楼层
老袁 2013-6-2 12:24:21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沪剧新迷 的帖子

等待继续
仙人球 2013-6-2 19:25:01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lizhenmin

68
粉丝数
676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