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贝贝 于 2009-11-4 09:05 编辑
“长宁”的辉煌不忘前辈"努力"( 二),创建努力沪剧团
顾月珍终于重上沪剧午台了,她独撑大梁,白手起家,创建一个新的沪剧团,取名为“努力沪剧团”。意思是要靠自身的力量,艰苦创业,努力为观众演好戏。1949年9月1日剧团正式成立。演出笫一个戏就是《王贵与李香香》。这是沪剧午台上第一个公演 “介放戏”。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事。后耒又把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改编成沪剧,与电影不同处是素芬投河自尽,沪剧改为素芬带着婆婆和儿子到介放区去寻找光明。这表明顾月珍巳认识生活之路,也表明中国妇女走上光明之路的愿望。演出后收到几百封耒信。特别是妇女的耒信,表示要象素芬那样,坚强地活下去。这些耒信使顾月珍感到了艺术的力量和作用。这时她又提出新课题:沪剧午台应让更多新人占领,她就要熟悉生活,创造新的人物。1951年秋,努力沪剧团人演出歌颂劳动妇女的新戏《好媳妇》。1952年,又演新戏《可爰的妻子》《菊花》《母与子》《桃李满天下》《翠岗红旗》《秋瑾传》等等。上演新戏,使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她为了提高新戏质量,坚持要演好新戏,甚至变卖自已仅有的几件手饰和家具,维持团里的开支。她的心愿是:一定要努力提高沪剧艺术,争取入党,争取上北京。
对党的追求,对共产党员光辉形象的憧憬,她决心把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搬上沪剧午台。当时上海还没有演出过共产党员英雄的形象的戏。为了演好赵一曼她到处找资料,访问介放军,找电影演员介绍经验。从书本上,生活中吸取营养,。她与角色中差距缩短了。接着她决心提高音调。沪剧旋律低沉婉转,一向用C调演唱,她为了突出英雄人物高大形象,改为D调演唱。她还改革基本调,打破旧格式,组合成新的成套唱腔(定腔定谱),用沪剧音乐揭示英雄人物的内心思想作了有益的探索。经过三年艰苦准备终于在1953年沪剧《赵一曼》公演了。演后获得广泛的赞誉。各沪剧团主要演员都去观看,连越剧徐玉兰,戚雅仙等也前往观摩。上海各大报纸连续发表多篇赞誉文章。文艺界老前辈夏衍高度赞扬这个戏,认为戏剧反映这样的英雄人物是首创,是第一个。夏衍还亲自帮助修改,使剧本更加严密。该剧参加华东戏曲观摩大会,顾月珍荣获演员一等奖。《赵一曼》的演出,是顾月珍和努力沪剧团一段光辉的历史,一座闪光的里程碑。
顾月珍为女英雄能屹立在沪剧午台而不懈努力,而她自己也逐步成长为优秀演员。在抗美援朝时期,剧团通宵赶排《花木兰》时,顾月珍旧病复发,努力沪剧团全团大会决议宁可亏损,也要她休息。可是她坚持演出。大家激动高呼“向钢铁炼成的顾月珍致敬!”。在复排《八年离乱》一剧时,顾月珍病情较重。一次演出时,突然口吐鲜血,晕倒在午台上。党组织马上把她送进上海最好的医院动手术,肺叶切除了三分之二。
由于自已努力,1956年被选为上海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选为上海市妇女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同年任民盟市委候补委员。并加入中国共产党。顾月珍成了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实现了她梦寂以求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