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这篇文章对我们所关心的沪剧繁荣和发展有无启迪?

来源: 滩簧西乡调 2009-10-16 16:15:3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网上读到以下这篇文章,颇为感叹。联想到本站前些天所议论的有关沪剧令人遗憾的现状及戏迷们的期盼,感觉应当有所启迪。故转载于此。

                                         李瑞环卸任后改编《西厢记》等经典剧目

    核心提示:退休后的李瑞环不仅出版了多年思考所得《学哲学用哲学》,还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改编《西厢记》等五部传统京剧大戏。李瑞环称,京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要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去改,比如他改编的《西厢记》就舍弃了大团圆结尾。

    人民网10月16日报道 李瑞环的爱好是哲学和京戏。退休后出了一本书,收录了他近25年来的文章和讲话,内容大到治国方略,小到工程设计,书名为《学哲学用哲学》。李瑞环还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他力主推动的《中国京剧音像集萃》里,收录了他亲自修订的四部传统大戏。
    纨绔子弟胡为登场唱到:“我爸爸胡搞。只因他老人家曾做过一任县官,官当的时间不长,钱捞的不少,算得上高效益!”“老子他捞钱不择手段,小子我花钱不讲章法;老子敢捞,儿子敢花。这叫什么?这叫生态平衡。”
    这是李瑞环先后十易其稿、改编自梅派名剧《生死恨》的《韩玉娘》里的唱段,《韩玉娘》的改编被认为是“既继承原剧精华又脱胎换骨的一出新戏,为传统京剧的改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众所周知,卸任后的李瑞环醉心于京剧曲目的改编。  
    2009年4月6日至4月12日,“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在天津中华剧院举行。《西厢记》、《韩玉娘》、《刘兰芝》、《金山寺·断桥·雷峰塔》(简称《金·断·雷》)、《楚宫恨》五出大戏第一次汇演,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方10家院团及海外京剧名家、演员参加演出,以豪华而强劲的阵容演绎李瑞环同志精心改编的五大传统剧目。
    京剧传统剧目原本是极为丰富多彩的,有“唐三千、宋八百,唱不尽的‘三’(国)、列国”之称。1989年出版的《京剧剧目辞典》,多达5300余出。
     然而近些年来,京剧舞台却一直苦于剧目单调贫乏,实际演出剧目不过数十出,总是一些熟戏演来演去,大量的传统剧目流失或濒临失传,甚至某些名剧和年代并不久远的新编戏也处于搁置、辍演状态。
     京剧这种“广有家财”而又在剧目上捉襟见肘的困窘局面,究其原因,首先是“一剧之本”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加工、锤炼余地,由于历史的局限,一些剧目节奏缓慢,剧情前后重复、拖沓,过于冗长,传统戏则普遍存在词句不通,为了合辙押韵而拼凑“水词”的问题。还有的人物行为、情节安排前后矛盾,不合情理等等,剧本的这些缺憾与精美的表演艺术越来越不相适应,难以被当代观众所接受,造成许多内容很好也不乏精彩表演和唱段的剧目“曲传而戏难传”。
    于是及时而认真地挖掘、整理和改编,就成为帮这些尘封的优秀剧目打开时代通道的当务之急。
    李瑞环多次呼吁,振兴京剧要从“一剧之本”的加工、改编入手,适应时代和观众的欣赏需求。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瑞环还在天津市长的位子上,就在繁忙政务之余修订、整理、改编剧本,此后20余年不断修改。这次汇演展示的是他投入精力最多、全剧整体修改量最大,也最具影响的改编剧目。
    李瑞环改编的剧目大部分都是文戏,因为文戏更重文本和唱词,且故事大多是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也曾属于京剧历史上的名剧或曾在舞台热演的大师、流派代表剧目。
    在改编中,他不是为改而改,而是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不是随意变型,改得面目全非。针对具体剧目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对全局从主题思想到情节结构、人物塑造都通盘谋划,巧为剪裁,在文字上精雕细琢,芟除枝蔓,减少重复,增减并改,补缺润色,在精炼全剧的同时,使得主要人物形象和核心唱段得到了强化和丰富。
     几乎所有的剧目都由原来的4个多小时精简为2个多小时,但又保留了经典唱段。一位老戏迷散戏后对记者说:原来也看过这个题材的戏,这次改编后,感觉结构很干净、明了,同时把大量时间留给精彩唱段,很是过瘾!
      最早改编成熟的《西厢记》舍弃了大团圆结尾,在长亭送别处就戛然而止,暗含张生、崔莺莺的悲剧性结尾,马连良儿子马崇仁赞为“改得最精彩之处”。《西厢记》于1999年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获“示范演出奖”。
    《金·断·雷》、《楚宫恨》先后在第三、四届京剧节获“优秀保留剧目创新奖”和“荣誉改编奖”,《韩玉娘》在2008年第五届京剧节荣获“特别荣誉改编奖”。
     在这次“李瑞环改编剧目汇演”中,身为张君秋艺术基金会副会长的张派名家薛亚萍在《刘兰芝》一剧中成功饰演了刘兰芝这一角色。谈及此次汇演,她颇多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跟着老师张君秋先生与老市长一起改戏的情景。”薛亚萍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天津戏曲学校的一批学生面临着分配问题,他们后来成立天津青年京剧团。1986年,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提出“喊一百句振兴京剧口号,不如踏踏实实抓一个团”。从当年6月起,他亲自选定剧目和老师,为天津青年京剧团传授,排演京剧经典剧目,史称“百日集训”。
     此次集训,全国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名师齐聚天津,李瑞环的老友张君秋被聘为集训总顾问。
     薛亚萍作为一个观摩生,连同照顾老师张君秋,也参加了这次集训。
    《刘兰芝》是最早被改编的剧目之一,薛亚萍清楚地记得“老市长”李瑞环和君秋先生在排练现场切磋唱词,为了丰满人物,适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删节了繁复的场次,专注地在三场戏上下功夫,使情节更加合情合理。
     集训场所在天津宾馆,100天时间,排出了10出经典剧目,也带出了一支“菊坛劲旅”。如今,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演员阵容,服饰配备,相比北京京剧团都不差。这次集训创立了新时期京剧人才培养模式,被全国众院团引用和推广。
     据说,李瑞环在1985年的一次出门调研途中,听着车里的京剧录音带,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过去老艺术家的演出很少留下影像,但却保存了不少录音。能不能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中的优秀中青年演员,在熟悉这些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帮助下进行配像,力求达到和近似当年的演出形象。这就是“京剧音配像”工程。
     在和“音配像”艺人谈话时,他指出:“京剧是让你们改革,不是让你们改行”。
     2007年,所有能找到的戏曲录音资料终于配完,一共有460出。在庆功宴上,李瑞环感慨地对在座的艺术家们说:“音配像是百年大计,你们的名字都在上面,100年后,人们都记得你们。100年后,谁会记得李瑞环啊?!”
    今天,继承与发展仍然是京剧艺术的历史性课题。对传统剧目的进一步锤炼和提高,追求艺术上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走向精品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高水平传承中的创新,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
     当然,同样重要的还有方法问题。《李瑞环改编剧本集》的《后记》中指出:“京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但要按照京剧的规矩改,才能达到既继承京剧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的目的。” (本文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连群)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大神点评75

白水 2009-10-16 20:16:25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这段文字引自上面这篇文章中的话,只是把文中“京剧”的“京”字,改成了“沪剧”的“沪”字。
    振兴“沪”剧要从“一剧之本”的加工、改编入手,适应时代和观众的欣赏需求。
   “沪”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要坚持从剧目实际和时代、观众需要出发去改。
   “沪”剧是让你们改革,不是让你们改行。
    今天,继承与发展仍然是“沪”剧艺术的历史性课题。对传统剧目的进一步锤炼和提高,追求艺术上的进步,适应时代的需要走向精品化,既是继承又是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高水平传承中的创新,意义同样是重大而深远的。
   “沪"剧传统剧目可改的地方很多,但要按照“沪”剧的规矩改,才能达到既继承“沪”剧的优良传统,又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的目的。
frankwyj 2009-10-17 14:23:39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先生“移花接木”太妙了,接得好。
贝贝 2009-10-17 19:02:30 显示全部楼层
白水 老师你对沪剧太关心和重视了,有机会请茅院长到中国沪剧网坐客,倾听大家的意见和发展方向,向白水老师学习,表示我的心意,送上一图片"万绿丛中一点红","红"代表希望
万绿从中一点红.jpg
白水 2009-10-18 04:04:51 显示全部楼层
4# 贝贝


谢谢贝贝老师!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学海无涯,艺止无境。能在《中国沪剧网》当学生,受教于各位前辈、行家和朋友是我的荣幸。
老施 2009-10-18 17:56:18 显示全部楼层
向您致敬!——白水老师!
施爱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滩簧西乡调

24
粉丝数
2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