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你是怎么样喜欢上沪剧的?

来源: 华雨文 2009-10-16 10:32:4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重新发一下。 抛砖引玉。大家见笑了。

申曲缘

窄窄地,幽深地,昏暗地弄堂里,远处的无线电里飘来一曲淡淡的申曲。弄堂里的女人轻摇蒲扇,男人则手捧一个茶壶,啜一口算不上名贵的茶,享受着这一天之中最安逸的时光。孩子们在弄堂里嘻笑着,奔跑着。这是多少上海人多少年心中的美仑美奂的画卷。它不华丽,它不喧嚣,它不张扬,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印记在每一个有着浓重上海情结的上海人心灵深处。它如同小时候见到的旗袍美女一样,久久挥之不去,每当午夜梦回之时,仍然可以闻到她身上的那一股白兰花的清香,感受那纤纤玉手中丝绢摆动的温柔。
江南的丝竹历来能给人心静的感觉,甚至闭上眼睛可以嗅到那扑鼻的桅子花香。余因生于厮,长于厮的缘故,从小在陪着外婆听无线电里的申曲,渐渐的喜欢上了这婉约如江南女子般的曲调。多少年过去了,这一份心中渐渐褪去的温情,在不知不觉中重燃了起来。原来即将熄灭的炉火,忽遇一阵夏夜微风而隐隐燃升。而我这心中的一阵微风,则是来是许许多多的感动堆积。先是我在重温这曲调时又想起了童年的点点滴滴,那一阵夏雨之后,露台上的清香,那痱子粉香味里只属于上海的味道。原来以为,这一切的一切都将被时间冲淡,谁料想因为偶然又重新拾起。
后来,遇到一位先生,送了我一本书《上海沪剧志》,并对我说了一句令我感动不己的话‘这本书找到了它的主人’。并将它的来历告诉了我,听完之后我内心许久不能平复。这位先生与夫人在去年的书展上看到了这一本《上海沪剧志》,它被零零散散的堆放在一个出版社展位的角落里,他与夫人见到之后,便心生‘我见犹怜’之情,于是同夫人商量之后将它们全部买下,欲为日后寻找与它有缘的人。而我手中的这一本,则是他第一个找到的主人。听罢这番叙述之后,我甚感荣幸。对于年轻的我来说,能遇如此缘份着实兴奋不己。回家之后我如饥似渴的翻开了它,原来它的来历也不平常。80年代丁是娥王盘声等众多沪剧名士为撰这本《沪剧志》而努力,86年举行了义演筹款,87年丁是娥与石筱英多方奔走,后成立《上海沪剧志》编审会,后邵滨孙任沪剧院院长时又多次关心此事,《沪剧志》在历时将近十年的编撰,于93年终于出版。它可谓是来之不易,而今却被丢之弃之,我心中不免心生挽惜之情。当年为它出版筹款的许多人士今己作古,倘若知晓现在的境况,不知会作何感想,长长的叹息一声,唉。
我与它的相遇,却仿佛是来赴相隔千年的约会般顺理成章。心中不免窃喜,许久不能平静下来。纵观现今的生活,充斥着人心的浮澡,生活有浮垮,人人难以沉淀,对于任何一种文艺都难以静下心来,而对于快餐面般的文化却是情有独钟。我想现在很少会有人,研一方墨,写几个大字,或是蘸一下笔,画一幅工笔划了吧。多半是喜欢在计算机是操‘星际’,打‘魔兽’的吧。其中之快感是刺激的,但是经不起久久回味的。合上书本,沏一壶茶茉莉香片,洒上几颗桂花,在CD机里放一段申曲,咬上一口鲜肉月饼,我想这便是在这夜凉如水的深秋里,最美丽的事。


                          华雨文
                                                   2009-10-11

大神点评36

白水 2009-10-16 13:51:40 显示全部楼层
想起当年小时候
     ……小时候,外公时常带我看京戏、听评弹,外婆晚上要听无线电里绍兴戏的实况转播,吃亱饭格辰光一家人先听“杨张笑沈”和姚周兄弟的“说说唱唱”。这听一听、看一看,也许就如现在的讲法——“要从娃娃抓起”,这轻轻地一抓……,就把我从此抓住,再也放不下了。
       读初中时,从家到学校要走一刻钟。中午回家吃饭,来回路上,沿途迴响的不是“官人啊!……”,就是“亱已深,人已静,……”,耳朶灌滿了,嘴吧就不由自主流出“亱来人静!……”。曽记得,在一本硬抄本上,正反面抄滿了四十几页沪剧唱词,都是默写的。背不出、记不清的,再留心听无线电,在《每周广播报》预告的节目上先划条线,就担心漏脱了。学校图书馆里有许多戏剧艺术书,这让我把“实际”联系了“理论”,现在还能记得梅兰芳在书上讲看鴿子练眼神……盖叫天在台上腿受了伤坚持不倒下,“斯坦”厚厚的几本书看不懂也借来翻一翻。  后来在背语录的时代,背到一句名言:“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廸句话讲得有道理!,联想儿时“听、看、读”,真让我“理论”联系了“实际”。
       想起当年小时候……  ,聊起了四、五十年前的事。四、五十年来,闲时就漫歩在这“听、看、读”中,半年前,初学电脑走进沪剧网,为了练打字,把网上《日志》做读书笔记,于是又多了一个“抄”字,再也背不出四十几页的沪剧唱词了……。
白水 2009-10-16 13:53:11 显示全部楼层
1# 华雨文
缘自真诚真是缘!
开心果 2009-10-16 13:59:58 显示全部楼层
1# 华雨文


一根申曲红线,串起了一椿椿、一件件用真诚编织的故事——申曲缘。
白水 2009-10-16 14:08:4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09-10-16 14:09 编辑

推荐本站网友沪剧吧老迷的日志

转自沪剧吧老迷的主页 ——《日志》-我喜欢沪剧的由来
我喜欢沪剧的由来2009年10月3日是我父亲去世十周年的祭日,今年又逢中秋佳节,古人曰:每逢佳节倍思亲,写这段文字是对我父亲的追思。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工人,由于我祖上的家境还算可以,加上父亲是独养儿子,因此父亲从小就有机会进戏院看戏。当年我们住在复兴中路一幢石库门房子的底层,隔壁住着一位滑稽戏女演员。退休后,遇到过年经常有比她小一辈的滑稽戏演员来给她拜年,我看到过的就有吴双艺、翁双杰等几位著名滑稽戏演员。有时父亲看到了他们就会对我讲:他原来准备拜一位姓“程”的滑稽戏前辈为师,唱滑稽戏“吃“开口饭”的,由于我爷爷的坚决反对只能作罢。也许父亲看到了他们后触景生情了吧!

祖籍宁波但从小生在上海的父亲不但喜欢看戏,而且还喜欢唱沪剧,作为单位里的文艺积极分子他还演过沪剧。在我家一本陈旧的老式照相簿里还黏贴着文革前父亲演出的剧照,他们演出的剧目是沪剧《母亲》,父亲在戏里扮演反角陈东生。虽然用“120”照相机拍摄的照片已经泛黄,但记下了父亲曾以为自豪的瞬间烙印。文革前家里有几本唱戏的书,我是1964年上小学的还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但经常能听到父亲照着这些书唱出来各种很好听的调头,现在才知道这些书就是我们上海的地方戏——《沪剧戏考》,随着文革的开始这些书也不见了踪影。文革当中曾看到父亲从厂里带回来一本油印的沪剧《红灯记》剧本,讲厂里要排其中的几场戏,虽然勤学苦练了一段时间,但没有听说父亲讲起演出过了的下文。在那个样板戏占领文艺舞台的年代,其他剧种要演其中的一出戏必须一招一式全部照搬,居然还有人“独具匠心”发明了“移植革命样板戏”的冠名,但弄不好就要吃官司甚至杀头的,上海就有一位姓谈的业余演员因为唱沪剧《沙家浜》没有按照样板戏的模式,被套上“破坏革命样板戏”的罪名而枪毙的。我现在断想可能是上述的缘故父亲他们没有演出吧。

记得我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看沪剧,还留有印象的有二次。一次是在新光影剧院看《年轻的一代》,林育生读遗书时台上的灯光转暗电闪雷鸣声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听不懂台上在唱点啥,只觉得这打雷的声音像真的一样,而且有点“瞎势势”。还有一次是到静安寺旁的红都剧场看一出讲纺织工人织布的戏,印象当中红都剧场楼上木质结构的看台是半圆的,两边一直延伸至舞台。戏名记不得了,其中的几句唱词一直听大人哼唱,好像是“心贴布,布贴心,织布就是为革命,站在布机旁,眼望天安门”...... 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喜爱上了沪剧,我自己走进剧场看沪剧是1969年的5月,在美琪大戏院看三出沪剧小戏,买了我收藏的第一份戏单。文革当中虽然沪剧上演的剧目很少,但我还是先后看了《红灯记》、《开河之前》、《新来的保管员》、《雪夜春风》和《湖云山》,养成了每看一场戏必买一份戏单、并在戏单上写好观看的剧场、时间、几排几座、A.B角谁主演的收藏爱好。(由于二次动迁搬家,包括沪剧、京剧、话剧、评弹、滑稽戏、音乐会的150多份戏单和节目单都遗失了,对此我是一直耿耿于怀、懊悔不已)

粉碎“四人帮”后到八十年代末,文艺舞台是一个繁荣时期,当时新戏公演戏票相当紧俏。1977年我参加工作,每当新戏公演就会有一张购票的通知寄到厂里,可以限额买10至20张票子。厂里工会负责买戏票的一位师傅就将买票任务交给了我,因为让小青年“跑跑腿”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对于我来说是一桩美差,因为买好票至少有2张是属于我的。小时候是父亲领着我到剧场看沪剧,工作后是我陪父亲去看沪剧,父子俩都成了沪剧迷。在这段时间里我看了大量的沪剧和其他戏剧演出。记得70年代末有一天和父亲在大众剧场门口等到二张退票,演出的剧目是沪剧《阿必大》等小戏和清唱,其中有一段就是由王盘声老师演唱的“志超读信”,那时《碧落黄泉》还没有恢复公演,王盘声老师所在的单位好像叫黄浦区文艺宣传队。(唉,如果那份节目单没遗失的话也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当王盘声老师一开口唱起“志超、志超,我来恭喜侬”时,全场掌声雷动,这是屏了10多年的掌声啊,一旦迸发其热烈程度可想而知。“志超读信”是父亲最最欢喜的唱段。(这里要讲一段小插曲:文革后期的政治环境虽然相对宽松了些,但像《碧落黄泉》之类描写男女私情戏还是不能演和唱的。我住的那条弄堂里有一个所谓的“流氓”胆子还特别大,大热天在过街楼下乘风凉时,经常他唱“志超读信”边上一位朋友拉胡琴帮他伴奏。这时父亲就会对我们讲:覅(fiao)响,听伊唱”,虽然不是正宗的王派唱腔,但在那个精神食粮贫瘠的年代能听到久违了的沪剧经典唱段,对于爱好沪剧的父亲来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后来《碧落黄泉》在人民大舞台恢复公演时,与父亲一起观看了由王盘声和邢月莉二位老师主演的全剧,过了一次“王派瘾”。

父亲退休后仍偏爱沪剧,我兄弟从广东替他带回来一只“随身听”,父亲买来许多沪剧唱段的盒带,空闲时经常是躺椅上一靠戴上耳机边听边轻轻跟着吟唱,那副悠闲自得的样子十分洒脱。后来父亲又到嘉定的一家联营厂负责仓库管账,有时晚上需要值班时,这只“随身听”又成了他消磨时光的伴侣,一直陪伴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路程。

我最后一次陪父亲看沪剧是1999年9月中旬,天蟾舞台上演由马莉莉老师主演的《宋庆龄在上海》,当时我已调到南京路西路上的一家百货公司工作,单位给了我三张票子,于是我就陪了父亲、母亲看了这场演出,散场后还陪二位老人到云南路“鲜得来”吃了点夜宵。没想到仅过了一个多星期,父亲患坏死性胰腺炎住进医院,在医院重症室抢救了整十天后离开了人间......

我的父亲一生平凡,唯一的爱好就是沪剧,并把这个爱好传给了我。前几年在单位举行的一些联欢会上我曾演唱过《为你打开一扇窗》、《开方》、《写遗书》等唱段,自我感觉良好。但直到现在我只能算是一个“伪沪剧迷”,因为我不懂沪剧的基本调和板眼,完全是跟着伴奏带学的。说实话由于这些年戏曲市场不景气,沪剧新戏不多,而且一些老演员相继离开舞台后,我对沪剧爱好的热情略有减退,除看一些沪剧演唱会新戏看得极少,几年不唱本来就不扎实的“武功”也基本上废脱了。自从来到了《中国沪剧网》,看到有那么多的网友仍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地钟爱沪剧,并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重新燃起了我对沪剧爱好的热情。我想如果父亲还健在的话,我一定会帮助他成为《中国沪剧网》的会员,让他享受沪剧给他带来的愉悦!

断断续续的思绪,啰啰嗦嗦的文字,让各位网友见笑了……
白水 2009-10-16 14:12:03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沪剧吧老迷朴实、深情的文章,我被他用真情、真爱、真心、真意织成的字里行间深深感动。
frankwyj 2009-10-16 14:14:53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我写的没有留备份,找不到了。
frankwyj 2009-10-16 14:20:27 显示全部楼层
华华老师您能帮我找到吗?我可是花了挺多心血写的。
白水 2009-10-16 14:32:02 显示全部楼层
7# frankwyj


在这个主题里,我看到您发了叁篇,大意是——(1)允后细细道来……(2)上学时结伴看艺华的沪剧、热爱王派艺术、半个多世纪以来钟情艺华。(3)您的先生和孩子深知您酷爱沪剧,只要让您一听沪剧就云开日出……。期盼您再创新作!
沪剧吧老迷 2009-10-16 19:53:48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华版主重发该话题!感谢白水老师又一次替我代劳!又看到白水老师为frankwyj网友的帖子作回忆很感动。
这也是热爱沪剧、振兴沪剧的实际行动!
贝贝 2009-10-17 08:19:48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华雨文和白水二位老师的文章和沪剧吧老迷先生的日记很感动,字字句句激动了我的心,华雨文描述是我童年幢景,你们三位写出了自己对沪剧爰好,享受到沪剧的乐趣,充实了生活.带耒了幸福,中国沪剧网把志同道合的好友相聚一起,交流心得,听听好友的翻唱,非常有意思,为我们的爰好和相聚
   为你干杯.gif
白水 2009-10-17 09:33:08 显示全部楼层
11# 贝贝
贝贝老师您好!祝您快乐!真想听听您的精彩人生。
frankwyj 2009-10-17 09:34:49 显示全部楼层
钦佩华华老师的记忆,谢谢您的回帖。
映春成林 2009-10-17 18:03:37 显示全部楼层
从小喜欢沪剧.年轻时考入沪剧团.大革命介散进单位.年轻时哼了几句志超读信.大字报贴进了我的蚊帐里.现在
仞不忘沪剧.因为我喜爱.我愿所有票友为沪剧发扬努力.感谢楼上的各位老师.你们辛苦了.
娄江沙子 2009-10-17 19:06:55 显示全部楼层
我已说过了,再说没意思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华雨文

18
粉丝数
2506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