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死去多年后才被认可的袁派——流派的辉煌和哀伤(之三)

来源: blogfeiyunpu 2009-3-12 22:58: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剑鸣视点 于 2009-3-13 13:29 编辑

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的文艺战士需要纪念的人数很多很多。就我所知上海沪剧界就有三位。按资历排列依次是顾月珍筱爱琴袁滨忠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就清楚了——标题中的袁派不是越剧袁雪芬开创的袁派。袁雪芬的袁派久负盛名,她好多弟子比如金采风后来开创金派戚雅仙开创戚派,说起来都是源自袁派。也就是从支流中又有了新的分支。

袁滨忠的袁派在他生前并没有有人提出更没有人认可。一直到他去世之后文革结束这才有了袁派的说法。究其原因,并非是他生前没有开创出新的流派,而是论资排辈以及舆论媒体包括观众戏迷都没有把这一议题提到日程上来的缘故。

这有两个实际的证据:一是从未见之于公众场合以及正式的文字报道;二是在沪剧流派演唱会上,他并无资格出席就算是排在第一个出场也没有资格。说实在的,当时袁派已经形成,并且正在发扬光大之中。

袁滨忠本名袁俊,因为同出师门追怀太老师邵文滨,所以像邵滨孙一样取艺名要有一个滨字在内艺名就叫做袁滨忠。其实论资排辈他和那些出席流派演唱会的名流中某些演员并不算辈分低。恐怕一方面是年纪轻另一方面他所在的爱华沪剧团不会争就造成了只有资格够老的团长凌爱珍一人出线。

好在同样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推出的六大沪剧团合演《雷雨》时爱华沪剧团派出的是袁滨忠出演周冲。那是沪剧舞台上最好的一个周冲,尽管爱华沪剧团自己演雷雨时袁滨忠当仁不让地演第一小生周萍,我仍然以为周冲更是适合袁滨忠本人的气质。

袁滨忠英俊挺拔。好多沪剧小生个头没有他那么高。人又属于比较清瘦的一类,不像现在的孙徐春胖得有点惨不忍睹。说到流派是声腔艺术,袁滨忠的嗓音高亢清脆又特别觉得潇洒。所以说形成袁派唱腔是一点不虚假完全名至实归。

他的代表唱段非常之多。就说刚才提到的周冲,在雷雨第三场夜访鲁家时有一段经典唱段:“在一个冬天清早晨”,接下去一直是周冲梦幻般的唱词,直到豁然而止的“不平等”三个字跳出揭示了年轻人的梦想是多么的不现实。

要能反映袁派唱腔特色的莫过于他主演的一系列新戏。比如《年青的一代》中袁滨忠出演林育生,那一段读遗书实在是好极!无论是电影或是话剧由于没有唱腔唱词就不可能达到那种声情并茂的境界。本来沪剧赋子板就擅长读信,但是这一段“在这死一般寂静的深夜里”完全赋予了新意融入了新的旋律。先是近乎朗读似的读出 “在这死一般寂静的”后起腔,散板慢板转入快板垛板。最后是近乎高喊似的唱出“临别留下一句话,我的孩子啊,你千万不能忘根本,千万不能忘根本——忘根本。”——落腔收尾高潮形成。

袁滨忠主演的新戏很多,那时候上海沪剧界也是最能紧跟时代,爱华沪剧团演出的比如有《千万不要忘记》《红珊瑚》《苗家儿女》等。改编搬演兄弟剧种的剧目也出手很快,比如改编自莆仙戏的《团圆之后》,那出戏也成为袁滨忠的经典剧目之一。他出演第一男主角爱华沪剧团看家戏之一《少奶奶的扇子》也非常精彩——特别是一身西装的扮相,够喝彩掌声不绝。

当然,最应该提及的就是京剧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先声沪剧版《红灯记》。从电影改编过来的沪剧有两台:一台是艺华沪剧团照用原名的《三代人》,一台就是爱华沪剧团用新名字的《红灯记》。那里面有好几个看点:一是痛说革命家史是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倒回当年历史真实,这一条被样板戏改掉换成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对白对唱——这改得很适合京剧,但是当年沪剧的处理也不错;二是刑场上李玉和的大段唱腔空前高昂。“迎来了金轮九转螳臂岂能把巨轮挡”,完全体现了袁派的风格。沪剧其他各个流派的小生老生从没有这样子的声域来表现英雄人物。

非常遗憾的是这么年轻这么英俊的小生演员在那时候被迫“自杀”。否则的话,不至于在四人帮粉粹之后有一度小生演员青黄不接。在那本反映沪剧演员生活的小说《申江夜曲》里就提到袁滨忠的自杀是个谜。因为那条羊毛围巾如何能够作为上吊的自杀工具非常可疑。

袁滨忠被那些打手坏人死死盯上也是有原因的。根子也在于那出新戏《红灯记》。本来文革风潮一起,那些原来的主要演员都靠边站。论不到他们再上台。比如演李奶奶的王雅琴被打发去打灯光,也还有拉板车的等等。但是,当时的爱华沪剧团一帮子人不知道出于什么心态,竟然安排袁滨忠出演那个磨刀人。本来磨刀人只是一个配角,团里又不是没有人能够演非得袁滨忠不可。每当磨刀人出场台下掌声一片,等到他唱完“我吆喝一声,削刀磨剪刀”更是叫好声不断。相反,李玉和就没有彩头——于是问题更加严重。袁滨忠被打入牛棚,最后受迫害而自杀。

仅仅是根据有限的消息来源猜想,那种自杀已经不是单纯的政治问题文艺黑线而是和性迫害有关联。爱华沪剧团据说被揭出一个流氓团伙。再加上那些特意来捧磨刀人场子的同好者。联想起来,关入牛棚之后那种羞辱说不定是比死还难受的。

值得宽慰的是袁滨忠去世后沪剧再度辉煌之时,袁派的牌子响亮地打出来为业界为观众所认可。现在沪剧小生最流行的是三大派别王派解派和袁派。其他种种都几近式微。

袁派传人最具代表性的是两位。其一是徐伯涛,他唱的苗家儿女“话别”一段几可乱真。另外,有创造性有代表性的新创作袁派唱段是《三接新娘》里的“这粒粒珍珠哎似宝玉”,徐伯涛唱来一气呵成,非常有袁派韵味。

另一位就是袁滨忠的女婿徐俊。巧得很翁婿俩都是单名一个俊字。听说袁滨忠夫人女儿后来移居香港。徐俊告别沪剧舞台去香港前灌制的一张盒带就是袁派名段。几乎包容了绝大多数袁派唱段。有婿如此,袁滨忠的亡灵应该能够含笑九泉。

再要说可惜的话就是徐俊演而优则导,何况他研究生毕业确实在戏曲导演事业上突飞猛进。但是在舞台上却是看不到他的身影听不到他的袁派唱段了。

大神点评3

老钟 2009-9-5 09:10:59 显示全部楼层
做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其实做名男演员也是更难,我也听说过袁滨忠被坏人们打死的。本来袁滨忠受到广大青年沪剧迷们追捧是很自然的,色艺俱佳的名艺人从来就活在风口浪尖上,加上是在中国又是在搞文化大革命,打死个“流氓”是革命行为。袁滨忠死得冤,死得惨。
blogfeiyunpu 2009-9-14 07:59:07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那时候流传的——吗?!

好人打坏人,活该;
坏人打好人,反动;
好人打好人,误会。

而可叹的是好人坏人标准本来就是毫无法律依据和事实根据,单凭某些人说了算。莫名其妙给安上一顶帽子,仿佛就可以人人喊打。

还有胡乱说啥群众有反映——,袁滨忠真惨哪。
博客飞云浦
chen9001 2009-9-16 10:08:10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袁派,其实在文革前已经确立了,从他参加《雷雨》一剧可以得到一些佐证。只是,圈内另有开创流派的名家不承认(听说直到现在还如此认为)。
艺华的《三代人》,不是用的原名,我看过这个电影文学剧本,是《自有后来人》,沪剧志里也是这样表述的,楼主可以去查阅一下相关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1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