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为啥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五

来源: blogfeiyunpu 2009-10-3 04:56:5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09-10-3 04:57 编辑

上次讲的是声腔。这次开始是说白。但因为主要是比较黄梅戏和沪剧,上次就没有提到沪剧的姐妹剧种锡剧。现在补充补充。



锡剧和沪剧是真正的姐妹花。许多剧目沪剧小妹都是来自大姐锡剧。比如锡剧至今常演不衰的珍珠塔双珠凤拔兰花等。我小时候听的故事不是大灰狼小红帽而是九松亭许婚霍定金哭灵,但是这些戏目沪剧可以说不再演出或者演也演不过锡剧。这是剧目问题,从唱腔来说很明显的一个进步不进步的例子是2007年央视春节戏曲晚会。



锡剧王子周东亮亮丽登台。唱的还是锡剧看家戏珍珠塔。但是那段唱完全创新了——和谐的主题固然是被选中的一个要素。原先方卿是在老母亲的责备下再感受老丈人和表姐陈翠娥的恩情下“就范”放过姑母的,现在成为方卿发自内心的大段感叹。我曾在07年初写过博文大肆赞美周东亮。其中关于唱腔就是内容之一。



倒数第三第四句是——锦上添花固然好雪中送炭情更高。那第一个高字出口后重复演唱情更高三字到最后的高字收腔足足有二十三四秒时间,那第二个高字出口到收尾大约是维持十几秒时间。那是锡剧演唱中从未听到过如此高昂的声调运腔。可谓创新,也极其符合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氛围。最后两句只要人间真情在和和睦睦更美好,那就完全是锡剧恢复本原的老腔。



而沪剧在春晚露脸的09年仍然是紫竹调燕燕做媒,无论从内容唱腔表演都毫无新意——关于声腔就补充到这儿。小妹曾经超越大姐,但是现在又落后了,——松江的山比不过锡山惠山更不用说黄山。



下面开始说到说白。一出戏,再怎么唱,也还是道白是千斤。大家总认为方言的局限性造成了沪剧的困境。我想,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一想。黄梅戏固然在南北交界处的安徽有两头通吃的优势,也就是大家讲听得懂所以受众面广。



但是,京剧昆曲呢?京剧的道白分两种,在样板戏之前拿另一种道白也是很难懂得的,至少不是京白。而昆曲更是地方戏,原本就是因为听不懂再加上那么慢腾腾地终于面临绝种的危险。总算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后来又捷足先登成为最必需抢救的遗产剧种好比大熊猫那样人见人爱。可那姹紫嫣红开遍真的没有字幕就能为全国老百姓听懂?!就算你懂得昆山调,那文绉绉的词句难道真的都能耳熟能详?!昆丑出口就是苏白,那就干脆便是苏州方言了,为啥现在那么热门。好像不看一场昆曲人就变得低俗而不高雅难当白领似的。



并非是说昆曲不好——我是非常非常喜欢昆曲的;而是说明方言的流行范围和剧种的受喜爱程度并无直接相关性,或者说没有线性关系更恰当。



再比如,英文,意大利文,那总比上海闲话要难懂吧。这竟不是方言之间的差别——阿拉这两个字是跑到天南地北中国人都懂得的,而是语种的根本不同。可是大家照样要学要听。听到前总书记唱的帕瓦拉蒂太阳还不是齐声叫好!不需要听懂帕瓦拉蒂究竟在吼啥,但那嗓子那调门就是好听啊。



同理,当年侃大山学相声,他最初能听懂多少?还不是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才登堂入室当了姜昆的徒弟。所以,如何让人家喜欢才是真本事。



还有越剧,那进上海多少年了——难道是上海话?!拿上海闲话当道白?!嵊县方言难道一开始上海人就了如指掌?还不是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要听越听越听得懂——甚至于听了上句就知道下句。我在山西时同事们一看过电影越剧红楼梦人人叫好,可说有真正听懂林妹妹宝哥哥在那儿唱的啥呢——假定没有字幕。



一句话,上海的沪剧再不要拿方言的局限性上海人不讲上海话作不景气的盾牌。其余关于上海话以及沪剧的道白下次继续——这五是个大题目,一下子码不完。



敬请关注。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2068

huyuexiang40301 2009-10-3 15:13:56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沪剧的根在何处?在浦东和上海近郊,如果没有办法抓住这些基础观众,谈什么都没有用。还有上海的沪剧发展也与现在的郊区语言大相径庭,现代沪剧从《阿必大回娘家》到《星星之火》到现在的《旋子》看看语言都倾向于市区了。而市区不是沪剧的根植之地,所以水土不服了。你看看上海80、90代年轻人对沪剧有多少印象呢?还有上海沪剧在普通话文化强奸下,他们这些年轻人会对本土沪剧再感兴趣吗?
因此,振兴沪剧就是沪剧院放下架子到浦东农村集镇,到郊区农村,到有演出条件,文化底蕴深厚的新区演出、推广。三林镇是沪剧的发源地,从本次全场皆满的文化中心看沪剧,沪剧的群众基础还是有的。如果茅善玉院长和沪剧院的演员们能够下放三林吾想沪剧还会新生的。何况,三林镇就在世博会前面2公里,比人民广场都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blogfeiyunpu 2009-10-4 02:37:31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写的第四冲击波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
博客飞云浦
青山 2009-10-5 16:28:28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沪剧的根在何处?在浦东和上海近郊,如果没有办法抓住这些基础观众,谈什么都没有用。还有上海的沪剧发展也与现在的郊区语言大相径庭,现代沪剧从《阿必大回娘家》到《星星之火》到现在的《旋子》看看语言都倾向 ...
huyuexiang40301 发表于 2009-10-3 15:13


其实,不必指望沪剧的复苏,更不必说要去兴旺沪剧,因为沪剧的现状是历史的必然.我想,若以了解和欣赏的眼光来看沪剧,心中不觉释然-------

先生说的有些观点,想与先生商榷.

我想说一下上海的方言,先生说到上海沪剧的根在浦东和郊区,我想有一定道理,但恐不尽然.首先根据现在的资料可以基本判断出在本滩时代,演员的口音基本是靠近西面的(或说他们基本学的是西面的口音).也就是奉贤,松江等处,如施兰亭,丁少兰,王筱新等,就是后来的王雅琴等早期的口音,也都学西部的口音.故,有西乡调一说.而川沙的许多地方的口音的发音是不采用的.本滩的口音在30-40年代明显从西部口音向东部转移(即向目前上海的主要市内区转移),我想这与观众,听众有关,也和许多当地的演员多起来有关.

那,时称东乡调的口音应出于何处?早期,江浙一带称本滩多为东乡调,我想有地理的关系,也有习惯的问题.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筱文滨,我想他应该是有相关音响记载以来的东乡调的代表人物.(这里讨论的东乡调应既有口音关系,又有曲调关系,但我们这里只讨论口音关系).筱文滨出生在上海市区(南市),但我感到其口音还是体现了上海市区略偏南的口音.他恰恰也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上海本地口音之一.也代表了当时的东乡调的口音,同时,目前的黄浦,卢湾,徐汇,长宁,包括这些地区的南过黄浦江的部分地区都体现了上海的东部特征(如石筱英,解洪元,汪秀英等).这些口音才是上海沪剧在40-50年代的主流口音.
  有许多演员体现的是上海的南部口音,所以时称有南乡调,果然不虚.
  但鲜有称北乡调的,因为上海宝山,嘉定方向的口音是难以入调的,就是离市区较近的江湾等地方的口音也不中听.故世称只有东,南,西乡调,唯不见北乡调(就是出身宝山罗店的丁婉娥,其口音也改之不少).施春轩的口音非常独特,有上海略西部口音,但其不大改其口音,故其虽演技,唱腔在沪剧顶峰,但其口音却不入主流.也表明这一地区的口音(主要在上海县一带)不怎么入主流口音.至于丁是娥,没有上海地区的口音特征,所以没有韵味.也不入40-50年代的上海申曲和沪剧的主流口音流,但却和40年代的上海普通百姓的主要口音流相近(注--此时上海普通百姓的口音已经较以前有非常多的变化,所以可见上海地区口音的软弱性和适应性,就是现在,许多80,90后的发音,和以前的上海话发音相去甚远,如将"我"字发为"晤",大多数字的发音是浮在表面的,令人感到不适和不安.细想一下,知道那是许多北方来的朋友,学上海话的结果,而这发不好的上海话,结果我们的许多80,90后却全面接受,而且竟成潮流!!!!).

  故先生所称上海沪剧的根在浦东和上海近郊,我想其真正的根是在以前的上海黄浦,卢湾,南市,徐汇等一带(之所以称一带,因为没有明显的区分)更妥.其当地的语言就是沪剧(如孔嘉滨等)的白工.之所以有"上海沪剧的根在浦东和上海近郊"一说,是因为上海市区主要区的当地本地话已经基本绝迹(在30,40年前,我还能够听到纯的真正的上海主要市区的本地话),在60年代开始,将沪剧送到和沪剧语言非常相近的,没有受上海工业化影响很大的上海郊区送戏,时称为"沪剧回娘家".我想这也是一种无奈,也是历史造成的.自己的娘家已经没有了,只好到"过房娘"家去"探亲"了.
 
  另,茅善玉他们这一代是没有能力完全担负起继承和光大沪剧的重担的,因为首先他(她)们本身就缺少沪剧的真正的韵味.再,文化大革命在沪剧的唱腔许多方面留有深深的痕迹.还有,市场经济和历史的现状也说明,我们没有办法回到沪剧历史的辉煌.
blogfeiyunpu 2009-10-5 22:46:04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发不好的上海话,结果我们的许多80,90后却全面接受,而且竟成潮流!!!!

很明显的事实哦,所以------,请看连载六关于上海话的继续。
博客飞云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1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