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为何响不过更为年轻的黄梅戏?——连载四

来源: blogfeiyunpu 2009-9-25 22:48:5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这就越来越接近剧种的本身----戏曲戏曲是歌舞结合一种地方色彩浓郁的文艺形式。



按照最初设想,把道白(方言在戏曲里的主要载体----千斤念白四两唱嘛)放在最后一篇连载五。这连载四来说说声腔也就是唱腔。



西装旗袍限制了脚色的动作,所以说沪剧擅长的剧目也是有利有弊,造成舞台形象的相对来说比较板,手脚放不开没有那种大开大阖的气势。好在广大沪剧观众戏迷早已习惯,但是跳出沪剧圈子,让其他剧种的欣赏者来欣赏沪剧的话,那就明显是一种相对于他们自己剧种的劣势。于是,沪剧走不出去的尤其是现在的沪剧更走不出去的原因就不奇怪了。



除去身段之外,歌舞歌舞的另一大头就是歌就是声腔。



黄梅戏前身是花鼓戏老祖宗,沪剧一开始也是称为花鼓戏的但后来就融入滩簧戏一派。黄梅戏的载歌载舞和滩簧戏的以唱为主有了明显的分野。



现在撇开舞这头,专说歌这头。



黄梅戏比如黄新德到省黄之后以他为绝对第一主角的第一台大戏陈州怨,一开场春风得意,那身段好看之极那唱腔也是好听之极。再后来的滔滔江水以及忽听琵琶,同样是余韵不绝于耳。听了涂效勇的击鼓骂曹,更是黄钟大吕——那起始句:贼臣曹操谋汉朝唱得真叫一个回肠荡气。



黄梅戏解放后进入她的全盛期,不仅在剧目上占了优势而且在于那喜闻乐见的声腔吸引着广大观众。正如我山西的朋友们看了越剧电影红楼梦一再赞叹那么好听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很多并不懂在唱什么如果没有字幕的话,但是一下子的吸引力是致命的。这也跟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一下子征服了老外是同样的道理。这就难怪我的顶头上司山西人一而再再而三要求我唱给他听,我也就只能从宝黛相会一直唱到哭灵为止。虽然破嗓子但是没法子哦,反正他们也就是听个调调儿。



沪剧有很多很好听的曲调。特别是最开初的小调。之所以也仍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燕燕做媒。那段紫竹调简直成了沪剧的代名词!09戏曲春晚是吉燕萍(正好名字里有个燕字)燕燕做媒,金色大厅是茅善玉的燕燕做媒到了今年刚刚看到的中秋金陵戏曲演唱会仍然是茅善玉的燕燕做媒----区别仅在于茅善玉的燕燕好些老阿妈的婶婶,不是由吉燕萍或茅善玉一人演唱两个脚色的对唱。



看出问题来了吗?



沪剧以基本调为基本,这没错,这很好。可是辩证法是无情的,正如西装旗袍戏限制了演员的手脚一样,基本调的板式造成沪剧声腔的欠缺。



这很难简单地说清楚这个事实。而且很容易遭致非议——尽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声明沪剧就是我的剧种我和沪剧的血脉相连。就先让我从歌曲来谈起——



典型的中国歌曲是四四拍四二拍。这我们在上小学音乐课时就知道。追根溯源,跟孔老二代表的儒家反对淫荡的郑声有极大的关联(这是个大课题)。四四拍和四二拍的板板六十四---也就是呆板绝对可以肯定。也一直为主流所肯定。因此零八奥运主题曲就是歌唱祖国,那典型的中国曲调。有一位作曲家泄露天机,他为了要创作出动听优美的曲调,只能打着少数民族的旗号。于是我们就有了冰山上的来客里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阿诗玛五朵金花里的云南声腔——那一声声的哎,哎,哎拖腔花腔是典型的内地主流歌曲里绝对不会出现的。于是不算靡靡之音吧,披着少数民族外衣的歌曲就这样走遍大江南北成为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



沪剧基本调强调板式不强调声腔。好听的起腔拖腔大多在小调里。杨八曲之所以好听,就是它融合了基本调和小调融合到恰到好处。凤凰头道情调紫竹调夜夜游寄生草四大景等等等等。沪剧小调来自民间生命力的强盛自不待言。



在基本调里,基本上有送腔的过板过腔在我看来就是三送。这在王盘声金沙江畔来到老虎连里就有,在丁是娥被唾弃的人看照片里也有。打从阴阳血转化出来反阴阳之后,一种新的声腔就此诞生也给沪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顾月珍首创首唱,丁是娥发扬光大到了极致。从为了迪格罗汉钱到一世颠簸在那浪涛中,不断地创新,也使这些唱段成为百听不厌的著名唱段。据说罗汉钱回忆还唤醒了一个植物人呢。



可惜,沪剧唱腔里这样的创新并不多。大量的是三眼一板的基本调,而且是硬刹板的居多数。为啥要叫硬刹板呢,因为它突然刹车停住,不讲究拖腔。所以没有京剧等其他剧种那么好的尾腔。当然也不是说绝对没有啦,只是运用得很少主要还是急刹车多。



沪剧讲究的是叙述性强,这就看得出声腔的一个特色。尤其是王派,也就是侬讲伊是唱吧其实伊是好像在讲,侬讲伊讲吧实在伊是在唱。叙述性强就促使了沪剧的声腔基本调部分对唱非常像是在对讲。比如三角板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曾经写过一篇网文,讲到学唱沪剧最容易的就是从三角板学起。就因为它简直就是在讲而不是在唱,又像是唱又像是讲了一句后面接上得伦敦就行。我同学排戏的时候就这样很快能上台唱沪剧了。



沪剧有很多人在努力,比如袁滨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袁派从文派中来又强调华丽,所以红灯记的刑场一段还是很有些突破的。这跟马莉莉的英雄花旦主要强在气势并没有强在声腔不一样。徐伯涛三接新娘的那段粒粒珍珠发挥了好些拖腔用了很多帮腔,十分清新悦耳,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性是要末不变,要末一变变到沪歌。从一位好朋友她盛赞孙徐春的春色依旧演唱会里那段夜上海沪歌最为好听,反过来也就是说其他的正宗沪剧调门没有创新早已耳熟能详。



如何摆正位置,让沪剧的曲调从基本调的板走向一个新的高度,将是摆在许多沪剧从业人员面前的极为重要的大课题。



最后,意犹未尽,让我们来对照一下。王派名段长腔长坂代表作刘智远敲更,除开第一句起腔其余都是三眼一板没有变化。一更更敲过去,就这样唱下去。陆雅臣叹五更到了徐俊手里才各更有各更的唱腔是一个大大的革新。真心希望沪剧界多一些像步竹林踏苍苔那样从苏滩这些其他剧种吸收来的好听调门,多一些像黄梅作曲大家时老那样的作曲。



再具体的黄梅戏和沪剧哪些唱段哪些声腔不多举例子,举也举不完。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3

老钟 2009-9-26 16:19:31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戏是戏曲中的流行音乐,黄梅歌更像民歌了,但不如流行歌曲观众多。沪剧只是上海的地方戏,不可能让反对说上海话的人群去看沪剧。现在各论坛里攻击上海人的网民不少,全中国唯特反对上海人在外地人面前说上海话。不能因为紫竹调最普及,将沪剧向沪歌发展。
cnlhhuang 2009-10-16 13:31:35 显示全部楼层
这跟文化背景相关,13亿人口有几个人听得懂上海话。
一种戏剧必须要有文化背景,语言背景。就像京剧,我们南方人跟本就不喜欢听,一个字吼了半天就叫好,个人认为还不如狼嚎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1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