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雪夜春风》和陈瑜

来源: chen9001 2009-3-7 21:50:1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雪夜春风》和陈瑜                作者:紫魁
               
    沪剧小戏《雪夜春风》,编演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七十年代上半叶。剧情相当简单:在一个风雪之夜,某新村居民不慎咬断体温表,水银咽入肚中,情况危险。虽经解放军战士送医院救治,但需新鲜牛奶以中和胃里水银,方能确保平安。战士连夜到几家食品商店寻求救命牛奶无果,十分焦急。在一家日夜商店里,师徒两人正在值班,徒弟不安心于服务性工作,念念不忘想进工厂,师傅在引导、启发与劝解。当获知这一突发情况,师傅毅然将自已的一瓶牛奶与徒弟两人顶风冒雪送到病家手中。徒弟通过此事的教育,认识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表示要象师傅一样“身在柜台内,心想工农兵”。
    在当时的环境下,文艺作品无一例外地带有强烈的思想教育成分。显而易见,这部戏的“生活原型”,是彼时奉为“标兵”的上海星火日夜商店。但《雪夜春风》公演后所引起的轰动,却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料。这到底是为什么?
    对于这出小戏,我倒是先听后看的。而且,第一次听时还是在崇明岛的农村田头。我的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那时经常要带学生下乡“学农”,每期都要二个多月才能回上海。由于我不当班主任,故负责后勤,领导几个学生仔“伙头军”。那天正好送茶水到田里,供正在劳作的师生们饮用。忽然,听到大喇叭里传来一阵悠扬的乐曲:“深夜里,大街小巷雪茫茫;银光映万家,几处露灯光,露灯光……”金属般的女声在空中传扬。“这是沪剧反十字调嘛!”凭着自己多年参加业余演出的灵敏听觉,我倚在一棵树旁,再也不走了。随着剧情进展,又传出了“旧社会,逼得穷人无路走……”哦,这是在忆苦思甜,进行阶级教育呢。我一边出神地听着,一边在想:“这是啥人在唱?嗓子介好,刮辣松脆!”最后,一个男声唱着“阳血”:“雪夜春风……”
    正在我遐想时,沪上农村人人熟悉的“阿富根”报告道:“刚才播送的沪剧小戏《雪夜春风》,是由陈瑜、曹冰梅、李灵珠演唱格。”哦,陈瑜,我记住了这个名字。
    以后,我就关照学生:“伙房里的喇叭头勿要关,老师要听新闻和天气预报的。”心里暗暗在想“啥辰光让我有机会再完整地听它一遍”。嗨,岂止是一遍呐,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一共听到了靠十遍!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播放密度呢?文革时只有八只“样板戏”,后来新增加了几个,充其量就十多个戏吧。如果每天放一部不同的戏,这样算来,《雪夜春风》至少在上海农村已经热播到赶上“革命样板戏”的地步了。

    从“学农基地”回到上海,我就迫不及待地搞票子要看这一台上海沪剧团演出的小戏。当时戏票很紧张,逢到演出,“劳动剧场”门口总是挤满戏迷,里三层外三层,盛况空前。但因为在搞政治运动,没有人敢“翻跟斗,卖高价”,只能“以票易票贴差价”,或是等开场后戏票多余者自己“让出来”。我就是凭着“这两手”看了几场。有时等到退票已经蛮晚了,好在《雪夜春风》不是第一出,所以不碍事的。
    大幕将启,乐队奏响了开场曲。观众席中一阵骚动,原来戏迷们听到了“阴阳血”的旋律。“作曲是啥人?阿是万智卿?”“胆子恁格大!勿怕吃轧头?”大家盯牢字幕在看。幕启,徒弟出场唱:“浦江两岸披银装”,又是一个“噜唣”,观众议论纷纷:“紫竹调。久违了!”随即安静下来,听她继续演唱:“……我离校到商店,工作太平常,趁我心上最好进工矿……”听得台下观众大为过瘾,“煞渴!”
    现在的小青年一定无法想象:在“文化大革命”中,偌大的上海一共只有两只沪剧大戏好演,一出是《红灯记》,还有一出是《沙家浜》。之所以被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恩准”能演这两出戏,乃是因为这两出京剧样板戏都是以沪剧作为“母本”,也算有了一点“功劳”;但规定不许演沪剧原本,只能按京剧本一字不改地再“移植”过来。最可笑的是唱腔也要“跟着京剧走”,它拖长腔你不许用短腔、它走高音你不准唱中音。这可难倒了作曲者,唱沪剧免不了总要用“基本调”吧?但它的甩腔尾音较短,而京戏恰恰落腔多是长拖音,于是只得胡编一通,弄得来不伦不类。对这样的“实在勿象腔”,演员与戏迷都只能既“不敢言”更“不敢怒”地“让伊去歇”了。
    所以,在长期的禁崮之下突然重新听到原汁原味的沪剧曲调时,怎不教众多戏迷欣喜若狂、如痴如醉呢?!
    我很幸运,尽管当时演员实行A、B制,但我几次看到的小戏《雪夜春风》中三位扮演者,却始终都是陈瑜、曹冰梅与李灵珠,亦即是崇明喇叭头里所听到的“原班人马”。
    戏曲中从来就有“戏保人”与“人保戏”这两种讲法。如果剧本编得好,戏精彩动人、情节曲折,那么演员“勿扎硬”一些也不甚要紧;而如剧本平淡,“呒啥戏好做”,那就只能靠演员过硬的唱、做功夫与感情投入来“保牢格只戏”了。在《雪夜春风》里,曹与李两人的功力相当,可谓平分秋色;甚或因解放军战士的戏比徒弟少而略逊一筹。但陈瑜却十分突出:在“顶风冒雪送牛奶”一节戏中,她以一把耀眼的红伞为道具,边唱边做身段;曹又从旁配合,师徒俩摆造型,在风雪中艰难行进,相当感人。尤其是核心唱段“旧社会,逼得穷人无路走”,陈唱得声情并茂、催人泪下,剧场效果极佳!可以这样说:这出小戏的成功,是靠陈瑜他们“人保戏”的结果。当然,本剧作曲也功不可没,在那样极“左”的形势下,敢于使用传统曲调组织唱腔,使沪剧重新姓“沪”,获得广大观众的认可并造成轰动效应,这是要冒被指责为“复辟”、“回潮”甚至是“对抗样板戏”的巨大风险的。要知道,这几顶“帽子”,在当时若是被“戴”上了,可是有性命进出的大事体呀!
    所以,我认为:沪剧小戏《雪夜春风》唱“红”了陈瑜,说这出戏是她的成名作,应该是恰如其分的。后来,某系统的业余沪剧队也演了这一出小戏,使用的完全是沪剧团的剧本与曲谱。

    陈瑜,原是王雅琴王盘声小筱月珍领衔的艺华沪剧团青年演员。在六十年代前期,上海的沪剧团体可说己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除了国营剧团“人沪”外,区、县级剧团有黄浦的“艺华”、杨浦的“爱华”、徐汇的“长江”、长宁的“努力”、宝山的“勤艺”、南市的“群艺”,以及崇明、川沙、松江、南汇和现在改为闵行区的原上海县沪剧团等十几家;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沪剧队等等业余团队更是不胜枚举。到了1966年夏,史无前例的一场浩劫使全市沪剧专业团体最后只剩下了唯一的“独养伲子”上海沪剧团,它是由原“人沪”与“爱华”的凌爱珍韩玉敏马莉莉王珊妹、李仲英等绝大多数人,以及“艺华”的王盘声、邢月莉、陈瑜等,再有“努力”的张杏声、“崇明”的徐伯涛吴素秋等演员所组成;其余各团男女老少、各色人等通统“搞运动”、下“五七干校”改造世界观去了。连业余团体也无一幸免地全部解散,弄得上海地方的这一特色剧种从此枝叶凋零、气息奄奄、一蹶不振。
    当然,戏迷与观众仍习惯性地称之谓“人民沪剧团”,但实际上已是各团精英的联合体了。戏归戏演,“斗、批、改”还得照常进行,一批“大腕”级的老艺术家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被剥夺了“登台”的权利。象解洪元和凌爱珍就再也没有上过舞台。唯一担任“英雄人物”李玉和A角的“王派”创始人王盘声,虽在台上演出却也战战竞竞,唯恐出什么纰漏而被“军宣队”、“工宣队”抓到把柄;谁知越是当心就越是要“豁边”,有次我在“劳动”看《红灯记》,演到“痛说家史”一场,在喝壮行酒前王老师有一句白口,有个字他用上海话发音了,结果宁肯给观众讲“吃螺蛳”,也仍旧将这句话重新说了一遍。否则,“篡改样板戏”可是一项“死罪”呵。你看,那时的文艺工作者,既无奈又无助,简直弄得象“阿必大”差勿多了!
    直到1976年的金秋十月,党中央彻底粉碎了“四人帮”,丁是娥、邵滨荪、石筱英杨飞飞赵春芳、王雅琴、小筱月珍、汪秀英丁国斌、赵云鸣等一大批沪剧著名演员才陆续重返他们钟爱的舞台,获得了第二次解放。王盘声也扬眉吐气,他与陈瑜合作在上海电台录制的《周总理指挥我们唱革命歌》被不断地播放,每当响起陈瑜那充满深情而又优美动听的“寄生草”唱腔时,每个戏迷都会从心底里发出欢呼:“沪剧的春天又将来到了!”
    由《雪夜春风》一炮打响的著名演员陈瑜,也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达到了自己的艺术颠峰期,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保留剧目与经典唱段越来越多,她的FANS队伍愈益庞大了!

大神点评16

chen9001 2009-3-7 21:58:12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往事杂忆],成稿于2005.3.1.曾发于"陈瑜俱乐部"和"上海滑稽网"之[戏剧百花园].
为庆祝"中国沪剧网"建成,特此重贴.
佳文先生 2009-4-7 12:34:43 显示全部楼层
紫魁的“往事杂忆”《〈雪夜春风〉和陈瑜》一文写得很精彩。作者以精练的笔法把沪剧小戏《雪夜春风》的内容、时代背景和创作过程都描绘得很清晰,让我们大家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还结合他自己的切身经历,更带给了我们全方位的感受。文章虽然并不长,但是内容很广泛,为《中国沪剧网》的“沪剧文化”专栏增添了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祝愿“沪剧文化”栏目越办越好,越来越受到我们沪剧爱好者的喜爱。(佳文先生2009年4月7日)
小朱朱 2009-4-7 20:20:13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陈瑜老师自己有看过.还夸作者写得生动\通俗呢.(不好意思,未经作者允许就给陈老师看了,如有不当,请见谅)
我是个80后的戏迷,通过这篇帖子了解了很多文革期间关于沪剧的事情,当然最重要的是有关陈老师的:)当时我看了好几遍来,今天重温,别有一翻感慨!
chen9001 2009-4-8 09:50:3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09-4-8 10:11 编辑

有位戏校沪剧班的毕业生(与洪立勇\居峰等是同一届的)名叫胡巍艳,她的妈妈刘老师与我是同事(都是教的数学).小胡学戏刻苦,成绩优秀,分到了上海沪剧院工作.那时陈瑜老师很看好胡巍艳,经常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和提携,在<焦裕禄>等大戏中让小胡担任比较重要的角色,还带她到上海音像公司一起录制沪剧"三用OK带"(欣赏\学唱\伴奏三用,其中一段<星星之火>"隔墙三重唱"陈老师演杨桂英\小胡演珍子,唱双喜的好象是孙徐春吧)等等.但是当时沪剧院青年演员太多,竞争十分激烈,胡巍艳最后选择了出国.对小胡这样一棵沪剧好苗子的离开,陈瑜老师是感到可惜\遗憾,甚至还有些无奈的.
附带提一笔,陈瑜和我同事刘老师私交也不错,陈的女儿考学校前,刘还去辅导过她呢.
870898809 2009-4-12 16:52:54 显示全部楼层
:) 我是90后的沪剧戏迷,最喜欢.崇拜陈瑜老师了,希望借这个平台和大家多了解她
华雨文 2009-7-20 20:56:00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70尾巴的戏迷,我也很喜欢陈瑜老师,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更加感到陈瑜老师很亲切。
maylingsoong 2009-9-17 22:00:14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看看以前的戏,不过好像没有,要不是楼主说,我都不知道有这一出戏,很喜欢陈瑜老师,如果能看到当年的戏就好了。不过应该不太可能了。
shenqin 2012-9-2 22:26:26 显示全部楼层
祝网上的兄弟姐妹圣诞快乐!
腊梅xu 2013-5-25 16:52:59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hen9001

16
粉丝数
3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