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一次创新、转型的有益尝试——我看大型原创沪剧《乡魂》

来源: 沪剧吧老迷 2016-2-21 17:03:0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沪剧吧老迷 于 2016-2-21 22:48 编辑

                                                                          一次创新、转型的有益尝试
                                                                           ——我看大型原创沪剧《乡魂》
      
去年12月26日晚上,笔者在逸夫舞台观赏了由上海宝山沪剧团新推出的大型原创沪剧《乡魂》。
       进剧场看了说明书,笔者心里有点“犯嘀咕”:一出反映乡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正剧,华雯团长居然请滑稽戏导演来执导?不要搞成沪剧滑稽戏噢!
       随着大幕的拉开,一个个人物粉墨登场,围绕着“现魂”、“问魂”、“追魂”、“寻魂”、“试魂”、“祭魂”(这是笔者根据剧情给套上去的),剧情在不断深入。笔者边欣赏演员的演和唱边观察着剧场内观众的反应,从观众席里不时发出的一阵阵会意的笑声和由衷的掌声,笔者的“顾虑”解除了,观众是能够接受正剧用喜演形式演绎的!
       细细一想,这出戏讲的是“扮冤魂杀鬼子”,剧情有点离奇,说它荒诞也不过分。同样是抗日题材戏,如何表现?若都演得像《红灯记》、《沙家浜》、《赵一曼》、《邓世昌》,就偏离了编剧的创作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承载内容,把喜剧元素渗入正剧,演绎一群普通乡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有悲有情、有喜有泪,更有震撼。在”悲愤之中不乏调侃,紧张之时不失幽默“,寓教于乐;在轻松的笑声中,达到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之魂的效果。这正是沪剧《乡魂》表现手法的创新之处,也是宝山沪剧传承中心翻过一页辉煌,移步转型,重新出发的起点。足见华雯团长这次未请“老搭档”孙虹江再度出山,而是请了有着丰厚滑稽戏表演、导演功底的秦雷来执导沪剧《乡魂》的良苦用心了。
       沪剧《乡魂》表现手法有大胆的创新,但沪剧的“魂”始终没有“飞离”本剧种。表现手法的创新是建立在沪剧艺术的基石上,陈云同志说:“评弹应该不断改革、发展,但评弹仍然应该是评弹,评弹艺术的特点不能丢掉。“艺术相通,道理是一样的,沪剧改革发展不能脱离本体,沪剧艺术的特点不能丢掉,否则就不是沪剧了。沪剧《乡魂》在每个场次,对不同的角色安排了精彩的唱段,展现各种沪剧曲调,每个唱段都能激起掌声一片。观众在关心剧中人物华小虎、金菊芳命运的同时,还欣赏着演员艺术功力的美,陶醉在吴曲乡音的精气神韵之中。观众进剧场看沪剧,就是要戏好看、好听,要有沪剧本乡本土的味道,这是观众欣赏戏曲的特点,也正是沪剧《乡魂》的魅力所在。
       纵观全剧有不少凸显的亮点:
       一、唱词和念白充满上海本地乡土气息
       沪剧《乡魂》剧情的出典在原上海县的浦江地区,黄浦江边农村的田头山歌是现代沪剧音乐的源头,所以将充满上海本地乡土气息的唱词和念白巧妙的融入本剧中,能更突显沪剧《乡魂》这出戏的主题。
       如:开场幕后领唱就采用了田头山歌(大意):“六月初六日头毒,黄牛叹气狗沐浴,东洋鬼子又进村,XX冤魂夜夜哭”。聊聊几句唱词告诉了观众时间、节气和将要发生的故事。
       又如:汪小倌为活命向华小虎求饶的念白(大意):穿过开裆裤,河里摸泥螺......宿过石皮弄,偷过甜芦粟。短短几句念白既道明了两人孩童时调皮、淘气的经历,表明关系密切,又勾画出汪小倌油嘴滑舌、贪生怕死的丑陋嘴脸。笔者注意到此时台下观众的笑声十分爽朗,尤其是许多男性观众感到十分熟悉和亲近,如身临其境”穿越“到童年时代,因为汪小倌所历数的往事自已小时候都曾经做过。这种舞台上的人物与观众形成的共鸣,正是作者常年在基层生活积累的素材经过艺术提炼,才会产生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戏剧效果。
       演出结束笔者通过上网搜索查询到沪剧《乡魂》二位编剧的简历。编剧之一张乃清先生:上海本地人,1968年在本地插队,1979年任上海县沪剧团编剧,目前在闵行区文化宫专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工作。这些经历为张乃清先生编写本剧提供了丰富的民间素材和养料。而另一位编剧薛允璜先生196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长期在上海越剧院工作。由薛先生创作的越剧《忠魂曲》、《舞台姐妹》、《早春二月》和电视连续剧《红伶泪》、《秋海棠》、《小浦东传奇》等剧目曾给观众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并且有多部作品获奖。一位是上海近郊本土的文艺工作者,一位是科班出身的资深编剧,二位先生的合作使得沪剧《乡魂》的剧情充满乡土气息和传奇色彩,至少不需要让观众看完戏后要去查资料,才一知半解剧中某段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出典;唱词和念白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很“接地气”。让观众听得进,听得懂,不像有些戏中的唱词和念白搞得像“朦胧诗”,既拗口又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其含意。
       二、有几段戏颇有看点和新意
       “问魂”一段戏中,胆小怕事的金道士手拿日本人的委任书心里惶惶不安,来到村口跪在石碑前向华老伯的“冤魂”求指生路。而金道士的女儿金菊芳因未婚夫华小虎和未来公阿爹惨遭日寇杀害,也来到石碑前向未来公阿爹的“冤魂”哭诉 。石碑前后一诉一答,犹如真的“冤魂显灵”,两人一打照面原来是一场误会。而躲在一旁的假“冤魂”则通过一张小纸条四句隐喻,给金道士指明了做一个”白皮红心”伪乡长的生路,也让菊芳更迫切要去解开这个不死“冤魂”的真相。这样既圆了金道士被迫当伪乡长的尴尬,也为下一场戏菊芳“竹林追魂”作了铺垫。                                          
       “追魂”这段戏通过男女主角在舞台上推着底下装有滚轮的布景——一排竹林,边唱边舞,颇有新意。让静态的布景动起来,使观众的视觉具有立体感,犹如电影中的画面:深夜,在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下,茂密的竹林深处有两个黑影忽隐忽现,忽近忽远,一跑一追,将一种紧张的节奏、扣人心弦的气氛渲染的酣畅淋漓。关键一点:“追魂”这段戏舞台场景处理的表现手法,符合当时的环境和人物的心态而不是生搬硬套。
       重点想谈一下“试魂”这段戏。华小虎假扮神父和凌嬷嬷上门为不给日本人做事而装病的金道士治病,目的是利用金道士伪乡长的“合理身份”在华老伯“五七祭日”时一举消灭日本鬼子。而此时,鬼子头目森次郎拿着菊芳逃难时失落的为华小虎做的鞋子也紧随而至,森次郎要用谁穿鞋子合脚来查出“冤魂”的伪装者。于是编导为四位人物设计了一段斗智斗勇,唱白兼容的戏。与沪剧《金绣娘》中“老板鸭”到金绣娘家追查负伤的解放军侦察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舞台上四个人的轮唱表白了各自的心态,森次郎对假神父华小虎旁敲侧击、步步紧逼的盘问,华小虎不亢不卑、从容不迫的应答,凌嬷嬷在一旁巧妙的配合华小虎,金道士心知肚明却装傻回话森次郎,使剧情危机四起、险象环生,直到金菊芳上台给父亲穿鞋子合脚,汪小倌被迫证明华小虎是为他治过病的神父,森次郎的阴谋诡计被挫败,也将这段戏推向了高潮。
       这里有一段情节,金道士穿鞋子时心急慌忙将正反搞错不合脚,森次郎似乎看到了“破案”的一丝希望,随着金道士一声“噢哟,我脚穿反了”再将鞋子合适穿进,顿时森次郎如泄气的皮球一下子瘪了。笔者认为这段情节的设计既制造了紧张的气氛,又表明了金道士胆小畏怯,遇事有点手忙脚乱的性格。往往舞台上一个细小的情节,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道具,演员的一个细微动作都能给剧情和人物增添艺术感染力。
       但是较遗憾,笔者认为与沪剧《金绣娘》这段类似的情节相比,沪剧《乡魂》就略显逊色。(笔者会在后面重点阐述)
       另外,这次华雯团长是“花血本”的,请了一批有点武术功底的小青年扮演敌我双方的群众角色,戏的结尾出现了“武打”的场景,这种表演形式相对沪剧来说比较少见,既表现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誓死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场面,同时也为本剧增添了新的看点。让笔者感到还略有不足的是:与京剧武生演员相比,这一批小青年还缺点精气神,需要进一步提高;还有演员翻滚时肚皮肉都露了出来不太雅观,其实只要用腰带将衣服扎一下,这种细小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
       三、年青演员挑大梁,可圈可点
       首先要向华雯团长点个赞!按理华雯团长出演本剧的女一号绝对无可非议,而且影响力会更大,票房也会更好。而华雯团长却主动让贤,将还名不经传的年青演员金洁推到了台前担纲女一号,自己担任幕后领唱。尤其是笔者回家后仔细看了说明书上“团长的话”,朴实无华,表里如一,字里行间寄予了对年青演员能成才挑大梁的希望,笔者感到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和薪火相传的精神!
       既然是华雯团长新推出的女一号,那就先说说金洁吧。从说明书上介绍:金洁1992年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与王文、柏咏枚都是同一届的戏校生。也许是生不逢时,毕业时戏曲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沪剧当然也不例外,演出少而新编的戏更少,所以进团二十多年绝大多数演的都是些配角和群众。笔者第一次看金洁演出是在“上海声音—王盘声 杨飞飞沪剧流派非常演绎演唱会“上,她和黄丽娅、柏咏枚还有另外几位男演员合演沪剧《卖红菱》中的经典段子。金洁上台后没唱几句“小蜜蜂”出现故障没声音了,毕竟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多年,金洁并未因突发事件怯场而是继续边演边唱。这时个别观众开始起哄,是工作人员递上一个无线话筒才解了金洁的尴尬。当时笔者想:挺倒霉的!难得在上海大剧院这种高雅的艺术殿堂演出一次,竟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场面,不过也让笔者记住了金洁这个名字。再后来是看她在沪剧《挑山女人》中出演“弟郎”,一个女扮男装并不讨巧的角色,虽然有几句“邵派”唱腔,也有些模仿男孩天真活泼或装少年老成的表演,但总体上没有体现出金洁的本色表演,这次出演女一号金菊芳给她有了充足的表演机会。金洁身材比较修长,双目明亮有神,演唱圆润清纯,较好地把握了金菊芳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别在“公祭”这场戏里“哭公爹”的演唱,顿足捶胸、哭天喊地,表演上突出了“悲”和“泼”,演唱上高亢亮丽、富有激情,给人眼前一亮。祝愿金洁能在继承沪剧流派并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基层上形成个人的演唱风格。
       张爱华可谓是宝山沪剧传承中心年青演员中的“老演员”了,曾经在不少剧目中与华雯团长搭档出演男一号,在沪剧观众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知名度。这次在沪剧《乡魂》中张爱华身兼华孺牛和华小虎父子二个角色,分别采用了沪剧的”解派“和”王派”塑造华家父子两代人,不管是角色和唱腔对张爱华都是一次挑战(在笔者的印象中张爱华很少出演老年角色和运用“解派”唱腔),可以感到张爱华是在不断努力的学习中,尽管观众给予了热情的掌声,如果从挑剔的角度去欣赏,笔者感到:在饰演华孺牛时“解派”苍劲醇厚的韵味还不浓、还不沉,音色上慷慨激昂有点过(可能是笔者的观念比较陈旧,或许这是传承中的创新)。而扮演华小虎这个角色对张爱华来说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演唱时在“王派”行腔的基础上融入了孙徐春的唱腔风格,或高亢激扬,或甜糯圆润,让笔者隐约地感受到了“玉茹临终”和“苏明读信”的音乐旋律。
       还有一位年青演员王文,曾凭借沪剧《挑山女人》成子强这一角色获得第24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配角奖”。这次在本剧中饰演一个先替日本鬼子卖命当汉奸走狗,只因良心未泯做过坏事也对本村乡亲手下留情,最后在华小虎痛说碑史,得知自己也是本村抗击外来侵略者英烈后代的感召下,调转枪口、反戈一击的伪军小队长汪小倌。王文一改以往扮演正面角色心地善良、具有同情心、正义感,无所畏惧、高大挺拔的戏路(王文曾在沪剧《江姐》扮演过反派一号沈养斋 ,这是一个与汪小倌人生经历、知识涵养、为人处世截然不同的角色)。王文以夸张的形体造型,令人发噱的台词,让观众忍俊不禁,开怀大笑。但王文又并未将汪小倌演成脸谱化下的坏人,如:汪小倌见日本鬼子要祸害菊芳,虽不是拔刀相救,但他用拖拉攥的方法去阻止日本鬼子施暴让菊芳赶紧逃走,说明他对乡里乡亲还是有些同情心的,成功地演绎了汪小倌这个角色,让笔者感到王文是一位戏路可塑性很强的演员。这可能跟他当年为了还房贷、养家糊口,迫不得已暂时离开沪剧舞台,为某品牌商品当推销员与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消费者打交道所积累的心得不无关系吧。
       一出沪剧《挑山女人》曾让哭得“昏天黑地”的观众认识了一位贫而无谄、敢于担当、抱诚守真、大爱无疆的新时代普通中国女性;而沪剧《乡魂》则让观众在“泪中有欢笑,笑中有悲喜”的气氛中看到了一群普通中国老百姓身上所体现的舍身取义、保家卫国的民族之魂。虽然二出戏表现的形式反差之大,但传递的都是一种正能量。观众的笑声、掌声贯穿了沪剧《乡魂》演出的全程,这是对上海宝山沪剧传承中心这次创新、转型的认同和支持。
       但沪剧《乡魂》要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以笔者的观点就剧本而言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⑴、作为本剧的主角男一号华小虎“骨头”有了但“肉”还不够丰满,现在华小虎的戏似乎有点被金菊芳和汪小倌盖了,倒是这二个角色让笔者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既然是一部带有神奇色彩的作品,就应该在“奇”字上做足文章,使得华小虎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⑵、接“试魂”这段戏继续谈下去。沪剧《金绣娘》中“老板鸭”在金绣娘家中的脚盆里发现了带血的纱布,以此判断屋内一定藏有解放军伤病员。经过金绣娘解释,纱布上的血迹是为了赶时间交绣品,不小心将手扎破包扎后扔在脚盆里准备清洗后再用时,“老板鸭”的计谋落空了。这样的设计在情理之中,具有较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而沪剧《乡魂》的这段戏就显得比较牵强:森次郎施计让假扮神父的华小虎试穿鞋子,而仅凭华小虎“不沾他人物品”、“亵渎神职”就不了了之了?森次郎一直以凶暴残忍、诡计多端的面目出现,而此时又显得十分温文尔雅,既然森次郎以鞋子作为追查假”冤魂“的突破口,一般不会轻易的相信他人而败下阵来。因此笔者认为这段戏情节的设计还不够严密,逻辑性也不强,人物的性格、思维前后有点矛盾。虽然后来汪小倌说:“我们的脚都一样大”对此情节的缺陷作了些弥补,但总感到难以令人信服。
       ⑶、“寻魂”一场戏,汪小倌为活命自残大腿设“苦肉计”向华小虎表示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一个转身又向森次郎告密出卖了华小虎。刚开始时笔者也被汪小倌给“骗了”,以为他会改邪归正,为抗日也当起“白皮红心”的线人,而事实上汪小倌为升官求荣已死心塌地当汉奸走狗了。但又让笔者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敌强我弱的金道士家,汪小倌却又为华小虎当起了证人,让森次郎信服华小虎是曾经为他治过病的真神父。森次郎曾承诺只要抓住华小虎就让汪小倌当伪军大队长,汪小倌出卖华小虎也是为了这个朝思暮想的官位。现在机会就在面前,汪小倌却将它“白白浪费”,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因果关系不明确。让笔者感到汪小倌这个人物思想转变的过程过于简单,试想,一个为了升官发财可以将从小一起玩大的“赤膊穷兄弟”出卖给日本人,就凭戏尾华小虎痛说碑史,得知自己也是本村抗击外来侵略者英烈后代马上幡然醒悟,人物思想觉悟的升华缺乏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笔者想起了曾在“文革”时看过的京剧《磐石湾》其中“教育海根”的一段戏,陆长海以痛说悲惨的往事启发、教育海根,一段“怎能忘”至今还让爱好京剧的观众赞口不绝,念念不忘。在此笔者斗胆提出个人的设想: 在“寻魂”这场戏里为华小虎增加一段“教育小倌”的大段唱段,可以让汪小倌跪在村口石碑前听华小虎“唱述”碑史,痛斥其数典忘宗、为虎作伥、卖身求荣的丑恶人生,汪小倌得知自己也是本村抗击外来侵略者英烈后代后表示要重新做人对得起老祖宗。然后华小虎设下计谋,让汪小倌向森次郎提供假情报,借华老伯“五七祭日”游击队和真心诚意起义的汪小倌带领伪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日本鬼子。这样汪小倌为假扮神父的华小虎作证就比较顺理成章了,而且也为最后歼灭日本鬼子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当然这样的改动使原先最后一场戏华小虎大段演唱的一些内容有了重叠。笔者设想:“教育小倌”这段唱词内容可以围绕“讲悲壮的村史,忆苦难的童年、说做怎样的人”去考虑;最后一段唱词的内容是否可以让华小虎在“唱述”华家村历代先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同时,重点历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所犯下的罪行,展望抗战必胜的前景,将内容提升到民族大义、全民抗日的高度去“做文章”。成为对在场所有中国人一次“团结起来、万众一心、驱逐倭寇,保家卫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激情洋溢的“演说”;成为一段能唱得响、久流传的经典唱段。
       以上评论和设想仅是笔者的一管之见,只看了一次演出,剧中的情节、唱词、念白未能记全,因此所谈的观点可能有误,希望网友参与评论共同探讨提出不同意见。
      (感谢网友“白水”老师在笔者写本评论时给予的帮助与指导!)
                                       
                                                                                         沪剧吧老迷
                                                                                  写于2015年12月29日
                                                                                2016年2月21日修改毕
参与人数 10 威望 +50 收起 理由
hjdxm + 5 精彩!
淼淼 + 5 有水平、有思想、有分析的好文章!赞!.
叮铛铃 + 5 精彩!
仙人球 + 5 一篇精彩的剧评,拜读了。
小辫子f + 5
龚山荣 + 5 赞!
lujunwen + 5 顶!
留玉米 + 5
zxhanmimi + 5 一篇扎扎实实的好文章!
白水 + 5 向我的良师益友学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0

大神点评18

沪剧吧老迷 2016-2-22 21:14:48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网友对本评论的关注和回复!
本人十分赞同"huangjianhua"老师的观点,沪剧网给我们戏迷朋友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看完戏后谈点感受,说上几句评论一下剧情或者演员的表演,亮点、不足方面,只要不是人生攻击和违规的帖子就可以,即使说错了也无妨,即使观点不一致也没关系。(我的评论中关于“金道士穿错鞋”的情节就与“huangjianhua”老师写的《略谈大型原创沪剧<乡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huangjianhua"老师在回复时并没有一定要与我争个是非对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就是这个理。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gonghs 2016-2-21 17:19:02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谢谢老师用心写的精彩评论!希望大家讨论。
白水 2016-2-21 21:10:4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6-2-21 21:15 编辑

      上海宝山沪剧传承中心为沪剧艺术的传承,践行本剧种创作的规律,在努力探索着一个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创新发展尽可能恰合、融和的结合点。创新发展不脱离沪剧本体,不丢掉沪剧艺术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沪剧仍然应该是有着本乡本土味道并让父老乡亲认可的沪剧。否则,就不是沪剧了。
      有位攝像师说,他参加过不少沪剧的现场攝像,但是,象《乡魂》这样的沪剧新戏,能让观众坐得住,看到底,中途没有退场的,确实很难得。剧场里,观众的掌声、笑声贯穿了《乡魂》演出的全程,这是对上海宝山沪剧传承中心这次创新、转型的认同和支持,沪剧《乡魂》一定能打磨成老百姓喜见乐闻的好戏。

搜狗截图15年12月24日1423_1.png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zxhanmimi 2016-2-21 22:20:03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文派传人 2016-2-21 22:58:21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沪剧院以茅善玉院长为主的首演:敦煌女儿也是经典之作,好坏高低有广大沪剧爱好者,戏迷去评论。
lujunwen 2016-2-22 10:07:2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好友发表一篇精彩文章!
龚山荣 2016-2-22 11:08:5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用心写的精彩评论!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huangjianhua 2016-2-22 13:54:54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沪剧吧老迷”老师的评论,忍不住要拍手叫好。常言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得出来他是一位很“懂”沪剧的人。戏看得仔细,还留意到剧场观众的反应;评论写得深入,言而有据,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沪剧网的交流帖子,以消息性居多,比较缺少像此文这样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评论文章。沪剧网并非是学术研讨会,发言者多半是戏迷,其中大多数人并不懂戏剧理论。举一下手,发两句言,说错了也无妨。题目叫《观后感》也好,还是《评论》也好,或者《略谈》、《浅谈》、《之我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看了戏以后发表了心中的感言。戏本来就是演给观众看的,离开了观众,你就是再主旋律、再名角云集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演后波澜不惊、反响平平的戏,哪怕自我感觉再好,岂可轻言成功?
       去年10月份《乡魂》上演于浦江影剧院,我去看了,并在10月18日发了《略谈大型原创沪剧<乡魂>》一帖。当时意在第一时间向网友们推介此戏。文中很多观点与楼主是相同的,但没有楼主那样仔细入微和深入。本月18日又在电视上再看此戏,编剧总的来说确实不错。例如楼主提到的小虎扔给金道士那张纸条上的四句话(“道家有道……,金屋失金……,……”),写得极为贴切、很耐咀嚼、有戏剧味道。
       我在帖子里也曾经提到过戏的一些不足之处,至今仍然认为可以改进。例如汪小倌出场时当着森次郎的面直呼“黄鼠狼”,其实就是借他一个胆子他也不敢这么叫的(因为森次郎是一个“中国通”)。问题在于,秦导演导滑稽戏夸张、戏谑弄惯了,没有注意到这是一部抗日题材,夸张也必须有度。你改到背后去叫不是一样出噱吗?还有,森次郎亲手杀了华老先生,却又去布置华老先生的“五七”公祭,编得明显不合情理,为什么不能改得更合情理一些呢?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开心沙龙 2016-2-23 20:38:2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精彩剧评!拜读了.实属范文!为老师您点上大大的赞!
仙人球 2016-2-23 21:40:57 显示全部楼层
前辈的剧评写的相当精彩,文字朴素,论点清晰,论据严谨。拜读后不得不拍案叫好。
叮铛铃 2016-2-24 09:05:13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谢谢老师,鲜花献给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沪剧吧老迷

28
粉丝数
3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