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沪剧音乐人专访著名沪剧音乐人陈志鸿和他的旧作

来源: 骏良 2016-1-7 11:59: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剧音乐人专访:
著名沪剧音乐人陈志鸿和他的旧作

(一)         
其人其事
本月十五日下午我和两位沪剧网友一起,专门拜访了著名沪剧音乐人陈志鸿老师。
在他家宽敞的客厅里,我们的谈话没有刻板地问答式地进行,而是拉家常式地说话,有时我们插上几句,提些问题。陈老师往事记得很牢 ,条理清楚,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声调不高,但言语清晰,犹如历史的画面又展现在眼前。
陈志鸿  男  76岁  宁波镇海人  原上海长江(徐汇)沪剧团主胡琴师兼作曲
陈老师从小就喜欢摆弄各种乐器。可能是住家周围环境好,附近邻居们都会操琴、吹笛,大家聚在一起很乐意自发搞起“民乐合奏”。在这种氛围的长期耳染目濡下,引起了小志鸿的兴趣。他也向大人们学习演奏各种乐器。他刻苦勤奋,虚心好学,认真琢磨,终于后来居上了。
以后他除了做好作业外,放下书包就拉琴。到十五、六岁时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了,博得大人们的另眼相看。
到了十八、九岁时有的厂工会慕名而来,请他为厂文艺队作伴奏。他想不到以此也零零碎碎地挣了一点钱,有的一下子就给他五十元钱。要知道那时工厂的艺徒三年满师月工资也只有四十元。加到五十元要半级、一级做好多年了。
十九岁那年他高中毕业,刚好长江沪剧团招考主胡琴师。陈志鸿就去应聘了。监考老师中其中一位是舞台上常见的沪剧名家丁国斌老师。
陈志鸿从容不迫地演奏了琵琶、扬琴和胡琴。当然他沪剧专用的申胡技法最佳。考试结束后,老师给他很简单的一句话:下星期你再来一次。
陈志鸿如期去团里。接待他的是剧团的正、副团长汪筱英和赵云鸣。告诉他已被录取,直接为剧团的正式成员,起薪是54元。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生只有48元。应该说他不作随团学员,团里是重用他的。
这时他的工作除了在乐队伴奏外,还要写写谱子,和演员共同设计唱腔,为演员自定的唱腔记录、加工、提高。因他搞的谱快而准,为团里肯定。
转眼到了1962年,团里全面工调开始。团龄不到三年的陈志鸿,因技艺出众,被团里评审为特级,工资一下子要跳好多级。
那个年代剧团工调的方案初定后再要报上级文化局核准,待批复后才能执行。
陈志鸿的特级工资被局领导卡住了。理由是他年纪轻、工龄短,横向要与老同志平衡。
团长找陈志鸿谈话了,要他稳定思想、安心工作,并承诺等两年后工调时再加。这一次他加了10元,等于加了一级。有的人只加了半级。
那个年代不能与如今相比。过来人都知道,有好多冲不破的条条框框,不完全是凭本事吃饭,好多地方还要论资排辈的。陈志鸿是通情达理的。他谅解团领导的苦衷,故情绪稳定,继续努力工作。
团领导重用陈志鸿,明确他与现有的主要乐师吴松林轮换拉主胡。
团里的主要演员汪秀英施春轩、丁国斌、刘正道、赵云鸣等都认可他的技艺。这些名家和其他演员的定腔定谱工作基本上是陈志鸿做的,他善于发现、抓住演员演唱最本质的要素,哪怕细微的变化和装饰音、颤音、抖音等,他都快而准地记录下来,还适当进行补充、修改、润色。做到准确地体现演员个人独特的流派和风格,为大家所击节赞赏。同时他也开始做大部头戏的作曲工作了。
自他进团以来,当然也有人忌才,心理不平衡。但陈志鸿谦虚谨慎,坦坦荡荡,与人为善,同大家友好相处。
1962年市里举办青年戏曲广播会,其中有沪剧专场。陈志鸿担任沪剧《五姑娘》的主胡伴奏工作。
前辈名家邵滨孙在会上高度评介二十一、二岁的陈志鸿。称他学习刻苦,技艺精湛,又红又专。
正当陈志鸿风华正茂,在工作上头角峥嵘时,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狂风暴雨摧残了百花盛开的文艺园地。
陈志鸿同广大文艺工作者一样,离开了心爱的舞台,放下了视同生命的乐器。走进了上海中国中学执教。他的沪剧梦破了,他的乐器要固定在墙上了。
他认为从此后要在学校待一辈子了,就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地做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教的是地理和美术课。
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拨乱反正,迎来了文艺园地姹紫嫣红的第二个春天。
随着斗、批、改的逐步深入,各戏曲院团闻风而动,纷纷恢复和重建。原长江沪剧团吸收了原群艺沪剧团的部分人员,组建了学馆,成立了“徐汇沪剧团”。
剧团组建后原长江团的骨干都调回来了。陈志鸿理所当然地仍旧回原岗位,做原工作。不过他依恋工作了几年的中国中学,要求保留编制,作为借调人员进入徐汇沪剧团。
十年浩劫后演职员们想把已过去的、丧失的最好的年华,美好的艺术的青春补回来;观众们在那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只有看几个样板戏,已经看得背也背得出了,如饥如渴地等待着看心仪的戏剧。所以演出市场空前的繁荣。
当时徐汇沪剧团既要整理、复演传统和保留剧目,如《啼笑因缘》《花弄影》《顾鼎臣》和《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等观众熟悉的老戏。又要抓《阴谋与爱情》《爱与恨》《救救她》《成人之美》《红梅春艳》等等新戏的演出。大家都十分繁忙。陈志鸿也为其中的好多戏拉过主胡。
陈志鸿成了大忙人,今天这个找他定曲谱,明天那件事要他处理。演出和排练的拉琴往往是一天三场转,有时还得背了被子铺盖下乡巡回演出。
盘点他作过大戏的曲目不少。其中有《欧阳海》《啼笑因缘》(与人合作)《大雷雨》(长江版)《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复演版)《私生子》(南宫版)等多部。至于他为演员设计唱腔,记录曲谱的数字也数不清了。
那时他的孩子还幼小,家务事要拖累,身体不是十分硬朗,团里的工作又是超负荷。再说两个团合并后人多事杂,矛盾又多。思前想后,考虑再三,只有了断沪剧情结,离开徐汇团,回到中国中学去为妥。
这样他又重新站在讲台上,手执教鞭,尽心尽力培育学生。在学校里他和师生员工们和睦相处,直至退休。
退休开始的几年里,受朋友们的邀请,继续他的沪剧情结,到黄浦区的外滩街道、淮海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沪剧爱好者们拉琴。
年事高了,他就安心地在家颐养天年。
他家住在龙华地区。小区交通便利,环境清静,住房舒适。妻子贤惠,儿女孝顺,生活无忧无虑。空闲时看书阅报,也看看电视,上上网,发发微信。虽有小患,但神清气爽,思维清晰,行动自如。目前他深居简出,但欢迎客人来访,热情接待。
愿陈志鸿老师天天快乐,健康长寿!
骏 良
于2015年12月8日

(其二)
陈年旧作唤生机 志高谱鸿奏强音
——漫谈陈志鸿的旧作

今年夏季的一天,我的一位好朋友、
资深的沪剧爱好者胡先生告诉我,他多年的好朋友、原长江沪剧团的主胡琴师、作曲陈志鸿老师把他放置多年的、名为《沪剧曲调及伴奏过门的基本模式》的一本手稿送给了他。
这本厚厚的手稿,目录和内容相当完整,纸张虽然发黄、变脆,但字迹仍清晰可辨。胡先生仔细阅读了全文,原来这是陈志鸿在1978年已定稿的一本提供学习沪剧曲调和学习伴奏过门(其中有正确掌握胡琴把位)的一本工具书。
这本已珍藏了三十八年的手稿捧在胡先生手里着实使他为难了。因为陈志鸿说,自己精力有限,不想出版,也不想张扬。给你作参考或处置吧。
凭胡先生多年与陈志鸿的交往、他对自己的信任和厚爱,凭胡先生对沪剧丰富的知识和唱腔的了解,感到这不是一件普通的手稿,不能等闲视之,应该妥善处理这件宝贝才是。
当他遇见我时就把赠稿的事、书的结构和内容告诉了我;同时也想听听我对书稿该如何处理的意见。
我说,你是知道这手稿份量的。它是陈老师多年掌握沪剧知识和伴奏经验的结晶。这确实是一件宝啊!
我是孤陋寡闻的。据我所知,文革前上海沪剧界专业和业余里是出过几本有关沪剧曲调、唱腔一类书籍的,但指导胡琴指法把位好像没有听说。况且时长日久,这些书籍存世的已很少了。
文革后有关这方面比较完整、全面的出版物,我只见过八十年代初由朱介生、徐音萍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沪剧音乐简述》一书。它只是纯粹介绍沪剧曲调;还有近几年陆敬文已经和将要出版的综合类内有关介绍沪剧曲调的知识;也有上海沪剧院和奚耿虎等出版的唱腔选段
介绍一类的书。
至于比较完整、全面地介绍沪剧曲调和伴奏的出版物,可能没有吧。
目前沪剧专业演出市场还比较低迷,需要大力拓展。业余演唱和演出却方兴未艾,红红火火。各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和几位资深的沪剧爱好者都办起了沪剧学习班。许多人都需要学习和补充沪剧曲调方面的基本知识。据我所知,规范的教材是缺乏的。
还听说过一件令我惊讶的是,一批正规学馆的学生直至毕业分配到归口的专业单位,还不知道本剧种有哪些曲调。单位领导人知道这件事后,感到事态严重。出于对事业的高度负责,就急开“救火车”。邀请已经退休的著名主胡琴师来给青年们补上这至关重要的一课。
是正规的学馆没有教材?还是删掉、漏掉了这重要的教学环节?
我认为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业余爱好者要学,专业的更要努力地掌握。
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地兴起,更需要一本较完整、系统的介绍沪剧曲调的教材。陈志鸿老师的作品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
我对胡先生说沪剧前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要继承、保护;但这现人活生生的的宝贵资料也不能随便丢弃,闲置不用。
据陈老师说,他在文革前已经有设想了。文革开始后不能大张大扬,只能暗暗地做准备工作。以前多年的辛劳,厚积薄发,一股脑儿地倾泻出来了。
在文革十年中,他细心执笔、琢磨、修改、完善。期间家务又重,还要正常上班,往往要挑灯夜战,终于在1978年完成了书稿。
他这本书是化心血去完成的。
要知道编写一本书是会碰到好多具体问题的,不是易如反掌的事。其中的困苦只有自己才知道。我去年编辑了一本书(已在爱好者中发行),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在这本书中,陈志鸿突破了原有的沪剧曲调体系,提出、探索和发展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
如曲调格式变化的对照,对一些曲调的新认识,送腔、甩腔的变化,开篇的起腔和收腔,曲调的把弦定调,各个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他提出了许多亮点。
我的意见一,是刻不容缓地先抢救这份手稿。因为纸张已经发黄、发脆,放不长了,再保管是有困难的。应该马上请人把它复制下来。最好是用电脑把它打印、装订出来。其他的事以后再考虑。
其实胡先生的想法与我是不谋而合的。



他想到了好朋友——多才多艺、助人为乐的沪剧爱好者、网友顾建耕先生(他也是去年帮我出书、搞设计的那位,沪剧网名“辛勤耕耘”)。
顾先生一口应承了这件事。他说抢救这份手稿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事 。
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并不容易。首先打印乐谱比单纯打文字难,况且有许多音乐符号,变化、反复又大;另外乐谱夹着文字跳跃着打。一会儿是乐谱。一会儿是文字,有的是乐谱和文字夹着打,增加了难度。
再有在页面上要体现胡琴定弦和把位,这个图谱全靠手工画出来,有点错,就要推倒重来。往往画一个图要花两个多小时,有时要重复几稿才能完成。
这份打印稿一共做了五稿。在2014年春节初三开始,经常是每天八小时趴在电脑上操作,一个多月才完成。顾先生精神可嘉,值得我们颂褒!
承蒙胡朋友和顾先生厚爱,他们把印数不多的装订本给了我一本。
捧着这精美的书,一股敬意攸然而生。我从心底里感谢作者和两位朋友。
我的第二个意见是希望这本书能出版发行。存在少数人的手里,抹杀它应有的作用,出版发行了能为沪剧事业和爱好者添加正能量。               
     第三个意见是,陈老师目前还健在,为体现“与时俱进”的原则,请他对该书做适当的修改和补充。
   毕竟是三十八年前的旧作了,要奏出时代的强音,某一些方面应与当今接轨,与时俱进。从政治形势来看改革开放后各方面变化很大;从沪剧曲调来看,为适合新剧目的上演,某些地方也有了一些新的发展变化。我认为应以变应变,从传统中继承,在发展中创新。
我建议在曲调的视唱范例中。为方便识谱能力还不够的人员学唱,谱中填词光用“啥古啥来”和“XXXX”来代替还不够,可在增加选用的范例中,谱子和文字并用。我想增加介绍曲调的范例还是比较好找的。就是要陈老师在花点精力了。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大家也可助一臂之力,共同来帮助完成。
这本书虽是三十八年前的旧作,但纵观全文后,书中的主流依然有勃勃的生机;经过适当的修改、补充后依然能奏出、唱出时代的强音来。陈老师的立志、夙愿一定能实现,谱出的鸿图一定会受到大家所喜闻乐见。
可喜的是陈志鸿老师已经把这本只印极少量的“内部样本书”,送一本给上海沪剧院的王明达老师了。
王老师原来也在长江沪剧团里工作过,和陈志鸿老师是老同事了。他现在虽在上海沪剧院里退休了,但领导上邀请他在新一届的学馆里带教。我想这本书应该多少能发挥点作用吧。
我把这本A4纸大小的书,从中抽几页与广大沪剧网友欣赏。
骏 良
2015年12月22日

附:书本的插页



  

大神点评5

中艺1948 2016-1-7 14:43:14 显示全部楼层
骏良老师又做了一件大好事,沪剧发展的历程中有你的一份辛劳!向你学习!向你致敬!
陈志鸿老师功德无量,骏良老师等几位老师同样功德无量!!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雁声 2016-1-16 20:07:43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骏良老师的介绍,您写文章并自己打字很辛苦,多休息。
雁过留声
雁声 2016-1-16 20:22:03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顾建耕老师将陈志鸿老师的心血数字化,并传承。
雁过留声
大懒猫 2016-2-5 09:19:15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了骏良老师的文章,看到了您一颗金子般的心,沪剧的发展您的功劳不可或缺。顺向骏良老师和辛勤耕耘的顾老师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骏良

45
粉丝数
4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