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专访沪剧导演江建平

来源: 骏良 2015-12-31 15:05:3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雁声 于 2016-4-20 10:14 编辑

沪剧导演专访 江河畅流,为演员搭建一个“行云流水”的好平台
                ——记著名沪剧导演江建平


沪剧界的江建平老师是个资深导演,为宝山(勤艺)沪剧团和杨飞飞赵春芳两个重要的沪剧流派作出过重大贡献。
早在几年前我就对沪剧导演工作感兴趣了。我很想从江建平、王育、王兴仁等几位沪剧名导演处了解沪剧导演方面的事。王兴仁老师答应为我讲讲,但她很忙,一直在帮民营剧团排戏,我不好意思去打扰。
      我平时零打碎敲地听过江建平老师讲起过他当导演的往事,可没正儿八经地听。近来我与江老师约好,请他谈两个问题:一是他做导演工作的经历;二是挑一个或二、三个经典的沪剧剧目,请他剖析一下是如何执导的。江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
      在十月的一天下午,太阳暖暖地照在身上,我应约向肇嘉浜路的一个叫“衡园”地方走去,登门拜访江建平老师。
这是一个新式的住宅小区,环境整洁,绿化良好,优雅清静。电梯扶摇直上到楼层,摁了门铃后,早就等待着的江老师开了门,热情地请我坐下,送上茶水和水果。考虑到今日话题较长,要化时间多,寒暄后我就直奔主题,请他说当导演的问题。
      江老师显然是有所准备的,喝了一口茶后就从从容容地娓娓道来。他说,沪剧艺术和各种表演艺术一样,是个综合艺术。在表演艺术中导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及其重要的行当。导演艺术实际上是强调的艺术。“导演是演员的镜子、演出的组织者、剧本的解释者”。导演根据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组织演员和音乐、舞美、灯光、造型、化妆、效果、服装等多种职能部门共同来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和演出风格,从而创造出最佳的艺术成果;导演工作是一个繁琐而复杂的二度创作工作。玉不雕不成器,只有精工细雕后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精品来,演剧也同样如此。
        江建平是1934年出生的,宁波鄞州人,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他从小就喜欢沪剧、话剧和画画等艺术,在电影造型师李亦飞的指引下考进了当时的上海勤艺沪剧团。
在沪剧界,李亦飞为特别注重舞台形象的爱华沪剧团的团长、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凌爱珍做过化妆造型。而凌爱珍的大弟子凌亦萍也跟过李亦飞学过这门技艺。亦萍这个“硬里子”在团内除了当演员,化妆造型也是很出彩的。因此说李亦飞跟沪剧界有较深的渊源,也是江建平进沪剧界的引路人。
那是在1952年,勤艺沪剧团首次在市中心的丽都花园剧场(在北京西路、泰兴路口,现为市政协办公楼)演出,同时在内部招聘艺员。李亦飞认为江建平是个可造之才,就鼓励他去应聘。江建平凭他的才智,一考即中,从此就进入了沪剧之门。
       当时的勤艺沪剧团还不是一个大红大紫的剧团,只是在郊区和码头上演出。要进市区演出,场方对剧团要求很严格,必须要有知名度的演员挂牌才行。
       为使剧团能进市中心演出,杨飞飞赶赴香港,把早已成名的丈夫、被称为“四大小生”之一的赵春芳叫回上海,与名家丁国斌一起,有了“三足鼎立”的阵容,勤艺团才进入到市区的剧场演出了。剧团进城后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方珍珠》。  
      
演艺生涯

        时年十九岁的江建平早在进团前就会哼唱沪剧了。他把王盘声的“刘智远敲更”、“冲喜快板”等名段唱得有板有眼,一气呵成。把他招进作为“随团学员”乃是顺理顺章的事。当时学员是没有工资的,伙食费也要自理。半年后才转为正式团员。
江建平进团后工作十分主动、勤快,积极参与舞台上的灯光、效果等操作。
这些工作他做了三、四年。当时勤艺团的分工没那么细,有时候还得当演员,上舞台顶“七客一过路”等群众角色。至于有名有姓的、能说上几句、唱上几句的角色还论不到他呢。
       时长日久,他厌倦了这种毫无生气的演艺生活,收入又少,觉得待下去没前途。正巧李亦飞有机会介绍他去中央戏剧学院读书,那更坚定了江建平离团的决心。
       团长杨飞飞知道他有这个想法后,立即推心置腹地找他谈话,把他片面的认识消灭在萌芽状态。杨说“文艺工作大有作为。你是共青团员,应该带个头,为团里的青年们作个好榜样,不要离团。学艺总是要从基本的做起。要知道对人的培养是有个过程的”。
杨飞飞语重心长、谆谆的诱导,后来又对江建平各方面具体的帮助、支持,坚定了江建平扎根沪剧的信心。
因为江建平为人乖巧,好学勤奋,团里的前辈们都喜欢这个有志青年。赵春芳把从香港带回的东西给他使用;有朋友做东,请丁国斌去杭州游玩,丁也带上了江建平。他们一起游览西湖十景,在灵隐寺喝茶,在楼外楼、天外天吃饭。两位前辈在业务上也时常点拨他。其他前辈们也是看上他的。
当时演出十分繁忙,每天日夜两场,节日还要加早场。为了培养接班人,能分担些角色,赵春芳和丁国斌早就有意收徒传艺,而且都看中了江建平。因为江的声音和脸庞像丁国斌,有人想促成丁、江结成师徒。
因为赵、丁两位前辈都对他宠爱有加。如拜其中一位为师,对另一位来说是很难交代的。这使江建平十分为难。
一天在日夜两场演出的空间,大家聚在一起闲谈。有人当着江建平,在赵、丁二位面前说起拜师学艺的事。江建平为摆脱这个难题,当即灵机一动,说:“我拜师就要拜女先生”。当时杨飞飞正巧也在场,毫不思索地说“我来收你”(其实她也早就看重江建平了)。众人起哄了,“好啊,现成有先生,就马上拜师。”几位前辈都表示赞成。就这样,在一无香烛馒头糕,二无办酒水的情况下,简单的行师礼,杨飞飞愉快地就收了他这个唯一的男徒弟。赵、丁二位也很高兴,众人也皆大欢喜。
       这时的江建平已能上台演一些有名有姓的小角色了。剧团在排演根据电影《红色的种子》改编的同名剧时,杨飞飞扮演女主角华小凤。安排江扮演华小凤的丈夫、地委书记这一重要配角(电影里是孙道临扮演的)。第一次演这样的人物,有唱有讲,他很高兴——终于在演出道路上迈开了重要的一步。
       没多久,江建平有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为以后走上更广阔的从艺道路做了铺垫。
那是在1959年,上海戏剧学院举办了一个“戏曲编导进修班”。经宝山文化局推荐,团里支持,江建平被保送去了。进修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市、各剧种的优秀人员。江依据自己的喜好,侧重进修了导演专业。
事情并非巧合,我们说偶然是存在在必然之中。平时他总觉得业务学习吃不饱。往往在做舞台灯光、效果时,就留意表演和导演工作了。他从电影制片厂弄来中央戏剧学院和苏联出版的有关表演和导演的教材(当时我国基本上是没有自己出版的教材,沪剧专用的更是天方夜谭),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这些教材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使他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所以说在学习理论知识上他比其他学员先走一步,已经有了一点专业知识的积累,再去培训更是为其厚积薄发奠定了基础。
短短的培训很快就结业了,学员们仍旧回到原单位去。经过进修的江建平,如鱼得水,受益匪浅,开始走上了专职导演之路。

导演生涯

      回团后江所导演的第一部戏是清装剧《义和团》。开始时剧团艺委会把这部戏交给他来导演是有点不放心的。后来事实证明,江运用了电影背景和效果等艺术手段,把戏导出了新意,演出的效果非常好。
      紧接执导第二部戏的份量就吃重了。这是一部歌颂汉族和新疆民族大团结,剧名为《两代人》的戏。江建平在戏里既是导演,同时又毛遂自荐,出演了一个重要的配角——革命志士赵彬。戏里在音乐设计上特为杨飞飞安排了新唱段——狱中歌:“睡在妈妈的怀抱里”和“猛听得耳边一阵枪声响”。这两个唱段后来成了杨派的经典唱段。江建平是用了一番心思的。
      这部戏上演后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新闻媒体的肯定。报刊上发表了好多正能量的评论文章。上阵不久的江建平受到了鼓舞而马不停蹄,再想在舞台上帮助演员们多塑造几个让观众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来。
      江建平又导演了根据巴金原著小说改编的《家》这部戏。导演这部戏,江建平的压力是很大的。因为它是名人的名作,不能简单了事。故他与全体剧组人员群策群力,做足了功课,调动了一切积极的艺术手段。演员由杨飞飞、赵春芳、毛羽等实力派组成,音乐作曲精炼,服装设计讲究,舞美造型特请上海戏剧学院的徐渠教授担任。以往杨飞飞在这个戏里只是演“梅表妹”一角,所唱的“梅林重逢”一折已成为业余演唱的范本。这次根据江建平的提议,她改演戏份较重的、出场又较多的“瑞珏”一角。戏里“洞房”这一唱段后来也广为流传。演出后效果很好,票板一放就光,造成一票难求。在中央戏院演出时,每一场演出前,光排队等退票的观众就从剧场门口的北海路转到云南路。沪剧演出有这样的火爆的场面,也引来戏曲界的观摩、学习;新闻界也极为注目,多家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和评论。这部戏我当年也去看过,话说“轰动”一点也不为过。
        原作者、著名文学家巴金带了女儿、文艺界许多著名人士、上海戏剧学院的领导都来观看演出。学院领导骄傲地向来宾介绍说,“这部戏的导演是江建平。他是我们学院培养出来的青年人。”
         这是1961年。这一年江接连导演了三部戏:《义和团》《两代人》和《家》,戏的份量一部比一部重。文艺界都感到奇怪:沪剧界冒出了这么一个有为的年轻导演。江建平也信心十足,准备再接再厉。
俗语说好事成双。正当江建平准备更上一层楼时,市委宣传部委托上海戏剧学院为市内的戏曲院团举办一届两年制的戏曲导演班。江建平作为团里重点培养的对象,又被保送进了该班,可谓“二进宫”。沪剧界进这个班学习的人不多,还有原人民沪剧团(后为上海沪剧院)的王兴仁、杨观复等。
本身有基础的江建平进了这个导演学习班正像海绵吸水,又增加了许多知识亮点,经过强化训练又顺利结业。
        毕业前夕,学院为学员们组成了导演实习团。作品之一是为勤艺沪剧团开排反映清朝民族英雄陈化成带领宝山人民抗击英帝国主义的沪剧大戏《陈化成》(由赵春芳扮演主角陈化成)。戏剧学院徐里老师带领学员们集体导演。导演团由江建平、杨观复、王兴仁、纪玉玲、周正邦、顾乃锦等组成,江建平执行导演。因为是集体出谋策划,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江建平很是振奋,感到导演工作大有可为。
江建平带了“鼓鼓囊囊”的收获又回到了团里,还准备在导演生涯中开创一个新局面。
       毕业后他执导的第一部戏是根据同名甬剧改编的、反映双目失明复员回乡的军人,带领乡亲们共同建设新农村的《亮眼哥》。又先后执导了《腊梅》、《赤道战鼓》和《渔港新歌》等十多部戏,演出后社会反响都很好。
        其中反映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赤道战鼓》一剧,在中央戏院演出时,江建平更是用了大手笔。演员实力很强,除了置景、灯光和效果等要求高标准外,为体现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声势,戏里有的场次同时要上台的演员比较多,但舞台不够宽敞成了障碍。剧场知道后积极支持,破格进行改建,把天幕后面的一道墙向后延伸,并把舞台前方向乐池拓展,扩大了整个舞台。达到了导演和演出的要求。
原创作该戏的海政文工团的全体演职员特地前来观摩演出。他们观后无不感慨地说,看了你们地方戏曲演出的成功,我们感到震撼和亲切。
文革前夕在演出反映毛泽东思想照亮渔家航程的《渔港新歌》一剧时,为了使演出的质量更高、形式更新一些,江建平邀请了儿童艺术剧院的名家胡冠时来担任舞美设计;市文化局剧目工作室也指定邀请由电影名人应云卫来担任导演。此时应云卫正在华东医院疗养,由江建平出面去联系,并送去剧本。应叫江建平先把戏排起来,他来作加工、润色。
江建平对导演札记做了几经修改。在定稿时还到住在南昌路、瑞金路口的应云卫家去征求最后的意见。应也认真地做了修改补充。该剧在黄浦剧场演出时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但报刊演出广告中把导演姓名只写了应云卫一人。应云卫为此很不愉快,认为这样是窃取了江建平的艺术成果。他要求后来在公开的宣传的文字中把江建平的名字补上。江建平虽然不计较,但深深为老艺术家的高风亮节而点赞。
       正当江建平的导演工作走在驾轻就熟的大路上时,“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暴风骤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覆盖了中国大地。同各行各业一样,文艺界、沪剧界也不能幸免劫难。

离团生涯

       所有的剧团都进行了“斗、批、改”。随着运动的逐步深入,除了绝个别的演出团体有幸生存外,大多数剧团都荡涤无存。勤艺沪剧团当然也逃不出这个厄运——全团人员全部分散到宝山县办的十几个工厂。
       江建平被分配在与原来工作毫不相干的宝山化工厂,当了采购员。他的“导演梦”破灭了,他的舞台情消失了。“安安心心”,准备在工厂干一辈子。
       当江建平处在绝望时,平地一声春雷,党中央一举粉碎了万恶的“四人帮”,接着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沪剧界和其他战线一样,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同其他文艺团体一样,勤艺沪剧团要重建了。不过当时按剧团建制属地化,大多数重建剧团的团名前缀是区、县的名称。如长宁沪剧团、静安越剧团、崇明沪剧团等等。在宝山的勤艺沪剧团当然要改为“宝山沪剧团”了。
在宝山文化局的统筹领导下,迅速地成立了“宝山沪剧团筹建组”。筹建组由原剧团的演员杨飞飞、赵春芳、毛 羽,导演江建平、作曲王国顺、音乐组的吴垂伦等组成,文化局也安排了驻团干部一起工作。同时也排出了名单,把需要的、原剧团的人员由有关领导部门出面、协调,从下放的单位里迅速要回来 。
        但十年浩劫的阴影在江的心头上一下子磨灭不掉,认为文艺工作没啥搞头,在化工厂过得蛮安份,所以他不想回团。
就在后来的一年三个月里,新组建的宝山沪剧团先后在俱乐部等处演出了《为奴隶的母亲》,后来又演出了《第二次握手》的价格。久旱逢甘露,剧团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在团里一再的邀请下,江建平也看到“天气由阴转晴”的形势,也就高高兴兴地回团了。这个时期全团人员个个信心倍增,想大干一场,把过去勤艺沪剧团在观众中的美好印象重新树起来,把过去失去的艺术生涯补回来。江建平当然也想重新舒展拳脚干一番。

第二次导演生涯

        八十年代初是戏曲界的“大地回春”时。江建平又生逢其时。导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复排勤艺沪剧团的名作《茶花女》。
该戏六十年代杨飞飞、赵春芳在“共舞台”初演时观众是一票难求的。“一束茶花扑鼻香”,记得当年剧场大门口引来人头济济的场面实在使我难忘,历历在目。
        遗憾的是此番复演,赵春芳不减当年,杨飞飞却患了重病,不能登台演出。女主角只得由宋小琴担任。但也挡不住观众的观剧热情,因为十多年没有看到高质量的沪剧上演了。“茶花又飘香了!”观众们奔走相告。
        剧团租不到演夜场的剧场,只得借“中国大戏院”日场演出,票板一放再放,接连满座三个月。“中国大戏院”历史上很少接受沪剧演出(以前一直是演京剧为主。基本班底由李如春、李君华领衔的新中国京剧团长期租用。后该团支援外地去了,成为江西省庐山京剧团。六十年代后才由人民淮剧团等长期演出),这个连演连满的场面让剧场经理看不懂了:沪剧生意这么好!《茶花女》这样受欢迎!他高兴地给剧团送来了一幅橫匾。因为这部戏是杨飞飞和赵春芳的力作,所以把他俩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嵌进了题字里:“春飞茶花  盛况空前”。
       因为“中国大戏院”的场租满期,第二轮演出考虑租借“解放剧场”。“解放剧场”以往也很少演沪剧(大部分由中小型的越剧团在演出)。场方的朱经理顾虑重重,怕沪剧《茶花女》不叫座,只肯租借一个月。结果票板一放也是连连满座。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上海客车修造厂组织职工来看《茶花女》,场方实在安排不进,工厂只好直接找剧团商量。考虑厂、团关系一直比较好,剧团破例,特地为他们另外加场演出。厂、团、场三方皆大欢喜。
当时文艺界有好多人来要票,都被团里婉言谢绝了。记得沪剧同仁王盘声、顾智春等人也来要过票,只能把开场前仅有的保留票给了他们。那个时候管票务的同志每当听见有人来要票,吓得只能一走了之。
         剧场的朱经理连呼“想不到”。因剧场早已安排好隔月的演出,这部戏不能续演,他只得说欢迎“宝山团”以后常来。
《茶花女》演出后,江建平接着又导演了《龙凤花烛》(由毛 羽和王智萍夫妻俩主演)票房业绩也可以。
         剧团台柱杨飞飞大病初愈,上海电视台为她做了一次专访节目。这预示杨飞飞要重新复出了。观众们欣喜若狂,急切地盼示着。剧团也郑重地考虑她演出的剧目。最后选择了她的成名作《妓女泪》。过去在幕表戏年代里,杨飞飞在码头上多次演过这部戏,其中“八曲”一段更是名闻遐尔,后来成了杨飞飞经典曲目中的代表作品。
        从一九八一年春节初一开始,剧团挤进了市中心的劳动剧场(即现在的天蟾逸夫舞台)演出。该剧场与上海京剧院有几十年的合作关系。就按以往传统夜场给他们用,宝山团只能演日场。
         江建平执导了这部戏。可是在剧名上与团长兼主演杨飞飞有了分歧。
《妓女泪》是杨飞飞的最有象征性的代表作,仍旧用演过的剧名是能吸引观众的,她当然是不肯改动剧名。意识上与时代接轨、新锐的江建平却认为,剧名中有“妓女”两字太庸俗,也与春节的喜庆气氛不合拍;再说表演这种题材的戏,外国比较含蓄。日本有一部写妓女的电影,不是直拨拨地用这两个字作剧名,而是叫《望乡》,含义多深刻啊。洋为中用,这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处。结果杨飞飞尊重这个做导演的“徒弟”,两人各退让一步:剧名由《妓女泪》改为《孤岛血泪》。在演出说明书的副标题上加上这么一句话“杨八曲曲尽其妙  妓女泪泪洒荒郊”。
        江建平又发现剧中有一个原则问题:可能是当时的词作者考虑不周到,在“八曲”唱词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抗日战争开始后,万千个百姓遭灾殃”。抗日战争不是中国人民主动挑起的。战争是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军国主义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一场被迫的自卫反击战争。其罪恶根源是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侵略,才使中国人民遭受极其沉重的苦难。 江建平把这唱词改成了“日寇侵华开始后,万千个百姓遭灾殃”,这样才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后在正规的出版物中就用了这句话。我这里也顺便提醒杨派的爱好者们注意了,以后在演唱“杨八曲”时,千万不要再用上面的错句了!
《孤岛血泪》一剧笔者是在当年的年初二下午,好不容易抢到一张退票看了演出的。我见证了当时开场前场外的盛况:福州路上机动车不能正常行驶,人行道上行人走路被阻的情景。
        演出时每当杨飞飞一个起腔、一个甩腔,台下一阵轰动,掌声不绝。演出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几番幕开幕闭,杨飞飞和演员们再三致谢。站在侧幕边上的江建平看到这样的场景,欣慰地笑了——他享受到了劳动成果。
        当年劳动剧场是全市座位最多的剧场之一(另有人民大舞台、美琪大戏院和共舞台等)。那时剧场还未翻修改造,观众厅设一、二、三,三个楼面,席位还向横里放宽,出现后面的几排有六十座的位子。整个观众厅向舞台呈倒扇形。座位比现在的多一倍还不止呢。你想,要满座是多不容易啊。
转眼到了正月初八。那天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凌爱珍的七十寿辰,她请笔者在她家为其张罗寿宴。
演好日场的杨飞飞夫妇和众多的艺术家一样,赶来祝贺庆寿。席前杨飞飞来厨房探望时,我和她谈起了这部戏的演出情况,杨一点不说自己的努力与成就,只说为了演好这部戏,其他演员、导演、音乐、舞美、票务后勤等等都把它当作一回事,人人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了。
《孤岛血泪》日场演了一个月,场场满座,一票难求。劳动剧场和京剧院的工作人员也看不懂了。常驻在此演夜场,一直卖座率较高的京剧、且有多位名角儿挂牌,在春节演出旺季反而演不过日场的沪剧。剧场的经理由衷地赞叹说“宝山沪剧团了不起,《孤岛血泪》实在厉害!”
        劳动剧场的演出期满后,《孤岛血泪》在“沪东工人文化宫”和“共舞台”又演了一段时期,仍是连演连满。
        接下去江建平又导演了《汾河湾传奇》(由毛 羽、王秀文带领新进团的青年们演出)。同时他开始准备执导新戏《绝处逢生》的工作。剧团要进“美琪大戏院”进行展示演出。首演的是《绝处逢生》。这是一部说接骨医生柳直为保护民族优秀的、传统的中医遗产与日寇和反动派作斗争的戏。
在执导这部戏中,江建平在舞台美术和音乐作曲上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整个戏设计大气,结构紧凑,乐曲的主旋律和伴奏很有特色。杨飞飞的一曲“白炭红火熬苦药”又成了她的代表曲目。
      《绝处逢生》也是一炮打响。江建平的导演艺术越来越成熟了,他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了。
是啊,一部作品成功了,演员是可称的,但幕后许多工作人员的努力也是可颂的。其中的导演,你是花了多少心血啊!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江老师热血沸腾了。什么辛苦啊,劳累啊,一股脑儿丢在黄浦江里了。《茶花女》和《孤岛血泪》同时又在“美琪”展示演出。一部新戏、两部复演,同时连续演出,还是连演连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接着他又导了新戏。
       整整一个下午,江老师的谈话自始至终被我多次的提问、插话、补充我所知的细节而打断。他遇到我这个“知音”是越谈越兴奋,仿佛旧时认真的排练和剧场满座的盛况又回到了眼前,事情就像发生在昨天和前天。他由衷地感到一生的导演工作是值得做的!
演出在按部就班进行中。
      数月后江建平又经历了一场严峻的考验。
      当时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关、停、并、转,人员分流下岗,文艺界也进行了体制和建制的改革。区县剧团是首当其冲。
      沪剧界的徐汇沪剧团、新艺华沪剧团和郊县的剧团先后解散,人员再一次分流。宝山沪剧团也处在摇摇欲坠中。
宝山文化局把已进入上海沪剧团、原勤艺团的刘银发请回来当宝山沪剧团团长,制定了对剧团进行重新整顿,规划等措施。
为紧缩人员编制,对一部分人员作了安排。过渡一段时期后,杨飞飞、赵春芳和一部分老同志年届退休;一部分人由区里统一安排,分流到宝山的其他企事业单位(其中毛 羽、王国顺去了宝山文化馆);五十岁的江建平自找出路,借调到静安文化馆。
服从改革的需要,江建平的沪剧导演生涯在此也画上了句号。

第二次离团生涯

       江建平是有个性的人,有自己的抱负。在这个年龄段他是不肯在家休生养息的,人总要做点事嘛。静安文化馆的馆长原是编剧出身,因与江建平专业相近,意气相通,故与江一拍即中。在这个文化馆里,江建平还有用武之地。这里是他最后的工作岗位。
        江建平被扑灭的艺术火花又重新点燃了,非常珍惜这个来自不易的机会。他心态舒展,开动“机器”,在馆长的支持下,踏踏实实地做好群众文艺的导演工作,为文化馆争来了不少荣誉。一分辛劳,一分耕耘,春华秋实。丰硕的成果总是赐给勤劳的人。
十八年文化馆的辛勤工作,他没想过,可是接连不断地得到了全国、上海市和区里的许多奖项。旁人给他一个“得奖导演专业户”的雅号。
江建平捧出一大堆他所获得的的奖状和证书。笔者目不暇接。这里摘要地笔录了几个奖项名称:
1991年为静安工人俱乐部导演喜剧小品《探》荣获上海市职工第三届文艺博览会导演奖;
1993年为静安工人俱乐部导演戏剧小品《给你一支枪》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业余剧展优秀创作表演奖;
1993年为静安文化馆导演《天上有个太阳》荣获上海第四届业余剧展优秀创作表演奖:
2000年为静安区文化馆导演的戏剧小品《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荣获第八届国家文化部、计生委等七部委颁发的“中国人口文化奖”的小品小戏一等奖。颁奖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江建平出席了颁奖典礼;
2002年为静安文化馆导演的小品《新年的礼物》赴福建比赛,荣获中国文学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评选的“中国曹禺戏剧奖”的二等奖;
2005年为静安文化馆导演的《外婆的灶披间》荣获上海市社会消防文艺汇演曲艺类一等奖:
2007年为普陀区桃浦文化馆导演的沪剧小戏《网上的朋友》在上海之春群文新人新作比赛荣获“优秀新人新作奖”。
还有许多奖项笔者看不过来,没有作记录。
难能可贵的是每当获奖时,江建平总会想起恩师杨飞飞老师。饮水思源,要不是老师的一再关心,哪来他今天的荣誉啊!
他把老师演出过的剧照收集起来,花了几百元钱,请人制作了精美的相册。他经常拿出来,独自翻着翻着,勤艺沪剧团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呈现在眼前,老师美好的形象、动人的唱腔又在他的脑海里盘旋。
老师虽走了,但她永远活在江建平的心里。
难能可贵的是江建平已经离开了专业沪剧圈,但一直不忘传承和发扬沪剧杨派艺术。他到了静安文化馆后,在1986年元宵节时,他向馆领导申请专项活动费,在条件和大环境有限的范围内,用馆内剧场,举办了“杨飞飞沪剧流派演唱会”,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开了沪剧界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先河。
这次群众自发的演唱活动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电视台所重视和采纳。同年八月,他们借鉴江建平的模式(并请他参加演唱会的导演团),调整、扩大了演员阵容,充实了演唱曲目后,官方出面,在人民大舞台”正式举办了“杨飞飞沪剧流派演唱会”。在沪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可见江建平无论是在剧团或不在剧团,艺术生涯总是延续的。
现在退休后的江建平,心态平和,体健神清,生活舒畅,女儿孝顺,定定心心地颐养天年。空闲时或看书阅报、或看电视,或找一些知己朋友聊聊天,无忧无虑,过得十分自在。
我认识江建平老师已有好多个年头了,承蒙他看得起我这个沪剧圈外人,一起闲谈起来是很投机的。
他知道我对导演行当感兴趣,在采访他的前几天里,他就把珍藏多年、在学习时用过的有关导演的书籍找出来准备送给我;还把当年的听课笔记借给我看。
       那些书籍都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版的、前苏联的(译文),也有中国戏剧学院组织编写的电影和话剧导演版本。而有关我国自己出版的、戏曲甚至沪剧导演的书籍几乎是空白。可想而知江老师当年学习导演、想走自己的路难度是很大的。
那天我捧着那些纸张已经发黄的资料,一股感激之情由感而生,也见到了他的赤诚之心。
谈着、谈着,第二个问题还没触及,时间已不早了,话说了好几个小时,两人丝毫没有一点疲劳感。我不能再打扰他的生活和休息了,就告辞了。江老师仿佛一肚子的话还没说完,他与我相约,欢迎我来日再访。
他十分谦逊,临走时再三嘱咐我,写他的专访不能言过其实,不要拔高:不要忘记向广大沪剧网友和观众们问好。
我向这位资深的前辈要了他近年的生活照和他的作品照。他欣然应允了,并让我作了挑选。我把照片附在全文的后面,大家可一睹他的风采。好多照片好像是文革后第一次面世,弥足珍贵。
       在我的道谢声中,我们互相说珍重,再见!
       一般的沪剧戏迷和网友大都看到的文章是介绍演员的多,知道演员光鲜的一面,停留在会唱几个段子上。可对导演——这个“幕后英雄”、演出组织者的个人复杂的经历和辛苦的工作,却往往是鲜为人知。
        我写这个专访,虽然取材不全面,文笔也粗劣,不能充分体现江建平老师倾心沪剧的全貌,也没有全面体现他对勤艺(宝山)沪剧团、对杨飞飞和赵春芳沪剧流派的贡献,只不过反映了沪剧诸多从业人员的一个侧面。文不到处望大家包涵、谅解。
        衷心祝愿江建平老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骏  良
初稿于2015年10月22日
修改于2015年12月16
江建平导演作品选-2.jpg
江建平导演作品选--1.jpg
江建平合影--3.jpg
江建平与导演班--2.jpg
著名沪剧导演江建平与恩师--1.jpg
参与人数 19 威望 +95 收起 理由
hjdxm + 5 精彩!
文派传人 + 5 好文章。
芸倩 + 5 赞!
开心沙龙 + 5 精品好文!点上大大的赞!
卫国衡 + 5 很给力!\r\n神马都是浮云\r\n赞一个!\r\n山.
hj02502 + 5 赞!
申渝 + 5 赞!
仙人球 + 5 很给力
曹国荣 + 5 很好很好
留玉米 + 5
寒舒 + 5 赞!
zxhanmimi + 5 赞!
浦东大哥 + 5 好文章!
叮铛铃 + 5 赞!
戏水 + 5 赞!
王工 + 5 点赞!
白水 + 5 赞!
龚山荣 + 5 赞!
辛勤耕耘 + 5 很给力!\r\n神马都是浮云\r\n赞一个!\r\n山.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95

大神点评24

龚山荣 2015-12-31 15:37:31 显示全部楼层
祝愿江建平老师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王工 2015-12-31 16:30:4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陈老师精彩的图文报道,我认真拜读了,真是精彩。同时祝愿陈老师和江老师元旦快乐,安康幸福。
叮铛铃 2015-12-31 16:58:59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拜读了,顶一个!
庸圣 2015-12-31 18:59:1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精彩照片
小辫子f 2015-12-31 19:29:4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报道
上海本地人 2015-12-31 20:02:54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精彩报道。
zxhanmimi 2015-12-31 21:27:00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们好!祝你健康快乐
骏良 2016-1-1 00:23:39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我说明一下:原本文章的字体较大、较粗,看起来方便些。但发上去后变成这样;另外原先段落很清楚,另起一行后,文章的第一句话都空两个字。发上去后却全部顶格了;再有原文中有几个小标题:“演艺生涯”、“导演生涯”、“离团生涯”、“第二次导演生涯”、“第二次离团生涯”字体大一些,不是顶格体现的。发上去后,这些小标题顶格不突出了。不知是什么原因?看来是个技术问题。这样的排版看来很不舒服。
    我没掌握好的技术,请版主或哪位技术好的网友帮忙改正一下。能改吗?表示深切的谢意!
骏良 2016-1-1 00:30:20 显示全部楼层
喔,还有文章后面发照片的顺序也乱了。是否能改一下?谢谢!
留玉米 2016-1-1 07:04:2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骏良老师上传
子归 2016-1-1 08:06:37 显示全部楼层
陈先生的专访和回忆都是沪剧史上的珍闻,十分难得!

文字和图片在网上的位置有一个技术默认问题,如事先改成jpg图片文件格式,会好一些。

不然还是希望这些在印书时统一处理。希望这些文章早日成书!
曹国荣 2016-1-1 08:11:50 显示全部楼层
骏良老师好。您的叙述文章介绍历史很好,历史照片巳好。红花献给您。
仙人球 2016-1-1 09:42:38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骏良

45
粉丝数
4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