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从邵滨孙拜师周信芳谈起

来源: 又见蔷薇开 2015-6-22 16:28:1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又见蔷薇开 于 2015-6-22 16:29 编辑

    这是我利用单位职务之便,看到一本纪念周信芳老师的文集《谈麒说艺》一书,是沪剧院的禇伯承老师写的一篇小文。觉得蛮好,就发上来了。


    本文从当年申曲名家邵滨孙拜师周信芳先生这件往事,谈周信芳先生及其麒派艺术与沪剧之间的关系。这不但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评价麒派艺术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文化精神。
[小裁缝迷上了麒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麒派风行上海。这一时期也正是申曲蜕变成沪剧的重要转折时期。不少申曲艺人迷上了麒派,比如石筱英的养父、申曲早期的“四大小生”之一的石根福就是个“麒迷”,并曾先后把《投军别窑》、《斩经堂》、《香妃恨》等一些麒派代表剧目搬上了申曲舞台。为了置办《香妃恨》全部行头服装,石根福不惜工本,特意去专门制作京剧戏服的“卫顺泰”定制,与周信芳先生演出的完全一样。
   邵滨孙比石根福晚一辈,对麒派的喜爱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邵滨孙幼年丧母,随父来到上海谋生。他父亲是个裁缝,识字不多,平时节衣缩食供他上学。邵滨孙读书之余的唯一爱好,就是看京戏。小学毕业后,继续求学的希望破灭,邵滨孙迫于生计来到打浦桥附近的一家小成衣铺学生意,当起了小裁缝。然而,这个小裁缝并不甘于整天量体裁衣的刻板生活,他将自己的月规钱,大都花在了看麒派京剧上。平时无论脚踏缝纫机还是手拿小熨斗,他都会哼起麒麟童的西皮流水来,老板和顾客都叫他“小戏迷”。
   这个小裁缝白天干活,晚上做着演员梦。然而他迷京戏、迷麒派,却看不起申曲,不想当申曲演员。这是因为他觉得,申曲表演简单,没多少艺术含量。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邵滨孙看到文月社筱文滨与筱月珍合演的《陆雅臣卖娘子》,彻底改变了对申曲的成见。他看到筱文滨做工道地,运腔圆熟,尤其是软糯儒雅的“文派”唱腔魅力十足,于是决心投身申曲,实现登台表演的愿望。1935年邵滨孙16岁,经人介绍正式拜筱文滨为师,从此开始了他六十余年的舞台生涯。

麒门唯一的沪剧弟子
   
   文月社是当时很受欢迎的申曲团体,不仅跑场子,还经常唱堂会。忙的时候,演员要从下午直唱到第二天的早晨。频繁的演出,为邵滨孙提供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他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走全了敲板、跑龙套、起角色、演配角的路程,开始成为剧团主要演员,逐渐挑起了演出的大梁。与同时代的申曲艺人一样,邵滨孙也努力从话剧和电影中寻找新的题材、新的表现形式,先后演了《大地回春》、《万家灯火》、《夜来风雨声》和《灯红酒绿夜归人》改编剧目。与此同时,他越来越感到沪剧的表现手段还不够丰富,不仅远远不能适应剧目演出的变化,也很难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观赏要求。
   于是,邵滨孙渐渐把目光聚焦到京剧和麒派艺术上来,觉得申曲除了向电影话剧靠拢,也应该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京剧吸收艺术养料。自年少时第一次看周信芳的演出,邵滨孙就为麒派那精湛独到的表演所震撼。1943年,24岁的邵滨孙经高百岁的介绍,在大鸿运酒楼正式投贴拜周信芳先生为师,从此成为麒门唯一的沪剧弟子。他亲聆老师的教诲,认真观摩《清风亭》、《徐策跑城》、《四进士》、《追韩信》等麒派名剧,一心一意要把麒派艺术活学活用到沪剧的舞台上来。

演戏还是要“看菜吃饭”
  
    周信芳先生和他的夫人都十分喜欢申曲。邵滨孙拜师后,周信芳夫妇更多地出现在这位学生演出的申曲戏院里。
   在学习麒派艺术的过程中,邵滨孙曾走过一些弯路。他起初是单纯摹仿,将老师的代表作如《投军别窑》、《斩经堂》、《香妃恨》等一个个地移植到沪剧舞台,然而这样生搬硬套,观众很难接受,周信芳先生本人也并不赞同。他十分关心这个沪剧弟子,看了演出后,认为演得逼真、很有灵气。他又对邵滨孙说,演戏还是要“看菜吃饭”,先是有所选择,后再经过自己的消化。沪剧有沪剧的特点,演时装剧天地很宽,不必完全照搬京剧的剧目。一些京剧武戏,沪剧很难演好;但沪剧可以借鉴京剧的演技,逐渐化为自己的东西。
   经过老师点拨,邵滨孙茅塞顿开,开始改变学习方法,努力把麒派的某些表现手段化入自己的演出。他的唱腔渐渐由温文儒雅、富有书卷气的文派,向刚柔相济、苍劲激越、板式清晰、节奏感强的风格发展。演唱时,他以上四度系统运腔为主,务求刚劲有力、咬字清晰、音区宽厚,逐渐形成善于表现激越感情和进行雄辩说理的特点。

创立“麒派沪剧”
   
   在沪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邵滨孙为表现杨乃武的悲愤心理,借用了麒派的声腔,创新设计了“四四调”,即连用四个四字垛句,使观众听来有一吐为快、淋漓尽致之感。此后,邵滨孙经常将这种曲调运用出来,既充实丰富了唱腔,又有利于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引发共鸣。比如在《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一场,他糅合麒派唱腔成份,运用自己上四度的唱腔特色,使起腔的第一句与甩腔后的一句送腔都在高音i-5间进行,接腔句的第一个字唱到高音6,使唱段显得感情激荡,跌宕有致,铿锵有力,突出了工人领袖刘英的艺术形象。
   在表演上,邵滨孙努力学习麒派表现手段和技巧,如在《杨乃武与小白菜》“听审”、“公审”、“探监”和“密室”几场戏中,他采用了老师搓步、抖手、抢背、跪步、散辫等技术性很强的程式,起到了震撼观众心灵的效果。又如在《白毛女》中,当演到杨白劳在黄家拼命的一场戏时,他运用《徐策跑城》中的大圆场、跪步、搓步等表演程式,有力地刻画出人物悲愤欲绝、前往黄家厮拼的心理状态。他在这两台戏中的表演,曾得到周信芳先生的充分肯定。在新时期推出的新戏《张志新之死》中,邵滨孙扮演刚正爽直的老法官罗冰。他化用老师饰演宋士杰时,为就杨素贞而摘帽在手的表演细节,设计了取下帽子、反臂昂首、迈步扬长而去的动作,强化了人物的不畏权势、心潮起伏的内心活动。
   正是在周信芳及其麒派艺术的影响下,通过长期学习演出实践,邵滨孙逐步创造了以高昂苍劲的唱腔、生动逼真的表演为特色的邵派艺术。他真切地体会到,艺术必须活学活用,沪剧必须改革创新,当然改革要照顾观众的欣赏趣味和习惯,借鉴要自然,创新要适宜,才能使沪剧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很多观众把邵滨孙称为“沪剧麒麟童”,这是对他继承创造精神成果的肯定。
   1960年沪剧《芦荡火种》一演而红,誉满全国。邵滨孙饰演刁德一,得到专家和观众们的很高评价。上海京剧院曾计划排练京剧《芦荡火种》,由周少麟饰演刁德一。周少麟请父亲周信芳出面,把师兄邵滨孙请到家中教戏。周信芳当着儿子的面,夸奖邵滨孙肯下功夫肯钻研,演啥像啥。他要儿子向邵滨孙学习塑造人物、创造角色的功力。虽然后来这个戏因各种原因未能上演,但周少麟一直没有忘记当时的情景,多次向人提及。
京剧及麒派艺术是沪剧的又一位“奶娘”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在她的《张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一书中,把话剧和电影称为沪剧的两个“奶娘”。强调话剧和电影对沪剧的重要影响,这当然不错;但我觉得还不够完整——这多少忽视了其他剧种特别是京剧对沪剧发展曾产生过的积极作用,以至于现在沪剧圈内外不少人以为,沪剧和京剧是“黄牛角、水牛角,各归各”,从来“不搭界”。有鉴于此,我认为应把京剧特别是麒派艺术列为沪剧的又一个“奶娘”,这才是更加客观、完整。沪剧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戏剧种,它的成长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引进、吸收其他剧种表现手段的历史。希望大家能了解这一段历史,更好地广采博取、海纳百川,继续从京剧和麒派艺术中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己、丰富沪剧、创造艺术。   
参与人数 3 威望 +1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赞!
天亮 + 5 赞!
花花爱华 + 5 赞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5

花园深处暗香来 蔷薇悄悄独自开

大神点评7

娄江沙子 2015-6-22 19:36:57 显示全部楼层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邵派唱腔,源远流长!
小辫子f 2015-6-22 19:39:39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很好 谢谢老师上传报道
留玉米 2015-6-23 05:10:27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传分享  
花花爱华 2015-6-23 08:05:22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 !
王工 2015-6-23 13:53:24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上传。
沪剧新迷 2015-6-24 22:02:32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谢谢上传共享
qianguoro 2015-7-5 08:43:53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又见蔷薇开

16
粉丝数
14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