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新编大型历史沪剧《邓世昌》在逸夫舞台上演

来源: qianguoro 2015-2-24 11:33:56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新编大型历史沪剧《邓世昌》在逸夫舞台上演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12月11日至13日,新编大型历史沪剧《邓世昌》在逸夫舞台上演。对上海沪剧院来说,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节点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优秀传统。而对我个人来说,想将甲午战争题材搬上沪剧舞台,再现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组图,这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1962年,由李默然老师主演的电影《甲午风云》上映,他所塑造的“金刚怒目”的邓世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而同一年,上海沪剧院就排演过大戏《甲午海战》,丁是娥老师的“祭海”唱段脍炙人口,在沪剧迷中流传甚广。这两部固然都是经典之作,但毕竟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甲午战争,又有很多新的史料、观点流出,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已经发生改变。一部历史正剧要想被当代观众所认可,它的表现手段、传达出来的理念必须是有“当代感”的。我很认可这种观点: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即用当代人的眼光所看到的历史;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不可能表现完全的历史真实,但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反映当下的。所以我们放弃了以前常用的“甲午风云”、“甲午海战”等名称,直接将剧名定为《邓世昌》,力图从关键人物切入宏大的历史视角,用一个人物的命运把整个时代呈现出来,是这部戏的一大突破。执导《邓世昌》的著名导演陈薪伊曾说:希望大家透过这部戏,关注一个年轻人(邓世昌)的生命,进而关注一群年轻人(邓世昌的同僚、士兵们)的生命。这一观点获得我们整个剧组的认可。
  “从人物出发,而且是从有血有肉的人物出发”,是沪剧《邓世昌》的切入点,也是全剧的灵魂所在。我们的“邓世昌”,跟李默然老师塑造的邓世昌有很大区别:他从一个高大上的民族英雄,回归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半个世纪之前,有谁敢想到邓世昌私底下也是一个儿女情长的好丈夫呢?有谁敢让这位英雄人物因为无法替舰上的兄弟讨到军饷而越级上告呢?我在剧中扮演邓世昌的妻子何如真,跟扮演邓世昌的朱俭有很多对手戏。邓世昌这个人,既有传统的儒家人格,又会英语、日语,吸收了一定的西方思想。他与妻子的感情不完全是封建夫妻那种,还包含对彼此的理解、信任,以及最后的托付,比如邓世昌告别妻子开赴前线时,自知一去难回,何如真就唱到:“此一去不管你走得有多远,我都会生生死死等着你!”非常感人。朱俭就跟我说过,在某些桥段他跟同僚、跟士兵们讲话都是要扯开嗓子“吼”的,只有跟我对戏的时候才感到一种温柔和放松。而这种温柔和放松,我相信,正是邓世昌日后下令“开足马力,撞沉吉野”的强大后援。
  除了邓世昌,剧中的其他主要人物,都是生动而鲜活的。比较典型的是刘步蟾,我们翻看了很多历史资料,发现刘步蟾跟邓世昌一样,都毕业于海政学校,教授很多都是从英国来的,学习内容都是跟国际接轨的,后来舰上还有很多外国人,他们是可以用英语交谈、很洋范儿的。放到现在,绝对都是高级海军将领。但就是这么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生不逢时,刘步蟾觉得朝廷腐败,看不到什么希望,同流合污算了。在人格高度上他确实比不上邓世昌,但他心里爱国的种子并没有灭掉,他还是有血性的,所以在邓世昌撞沉吉野号之后,刘步蟾宁可炸了自己带领的定远舰,也不留给日本人。这样的刘步蟾,不仅接近历史真实,也接近人性的真实。
  今年10月15日,我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总书记说,文艺是世界语言,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要担负起重大的责任和使命,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国风貌、宣扬爱国主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个人尤其感动于总书记提到的“要有悲悯心”。沪剧《邓世昌》放弃了“非黑即白”的两元对立,塑造了邓世昌、刘步蟾、丁汝昌、李鸿章等生动鲜活的人物,正是出于我们对历史风云、对人物命运、对复杂人性的一份“悲悯之心”。
  目前沪剧《邓世昌》已经进入最后合成阶段,几乎每一天,整个剧组都沉浸在一种激昂的、壮怀激烈的情绪当中。“东方升起骄阳,照耀无边海疆。听那大海欢唱,卷起豪情万丈。”虽然已经数不清听过、唱过多少遍了,但每当这铿锵的旋律响起,我和同事们依然感到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沪剧《邓世昌》,既是我个人圆了一个艺术梦,也是上海沪剧院集体完成一次现实题材的中国梦、爱国梦。

大神点评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qianguoro

54
粉丝数
6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