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扫码查看手机版
首页
Portal
论坛
BBS
资讯
家园
Space
瀑布流图文
帮助
Help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本版
帖子
用户
帖子
好友
日志
相册
记录
道具
勋章
收藏
分享
任务
道具
广播
排行榜
设置
我的收藏
退出
首页
›
沪剧专题栏目
›
戏迷交流
›
一首并不成功的主旋律——试评沪剧《邓世昌》(二) ...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一首并不成功的主旋律——试评沪剧《邓世昌》(二)
[复制链接]
来源:
huangjianhua
2015-2-12 10:27:15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注册
x
我的上一篇评论之所以称《邓世昌》是一部“基本成功”的戏,一则来因其是大题材、首轮演出,有待于接受更多业内人士和观众的点评,二则来我以为至少来说,它的“主旋律”并不能算成功。
上文提到,该剧首尾各用了一段歌曲《大海啊故乡》。陈导说,这是贯穿全剧始终的“主旋律”。我猜她的本意,其一是想要表达这样的理念: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对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乡有着深深的依恋和热爱。这种爱代代传承,并且强烈到足以使其在国破山河碎之际不惜舍身成仁,以自己的一腔热血誓死保卫之。其二是陈导认为,沪剧发展到今天,它的表现手段包括主旋律还可以再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只要立意符合,“拿来主义”也无妨。如果所猜非虚,则恕我冒昧,应该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大海啊故乡》确实是一首流传极广、非常动听的抒情歌曲。但是,相对于陈导想要表达的“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来说,内容显然还过于宽泛和意犹未尽。电影《大海在呼唤》可以用它,凡是歌者倾诉对大海之爱的场合都可以用到它。那么,为什么不能像沪剧其他剧目那样,专门创作一首内容更加贴切的主旋律呢?请看沪剧电视连续剧《璇子》的主旋律《弯弯河水流远方》吧:唱词只有寥寥几句,却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四个小时的剧情和璇子多舛的命运,点出了“冲破黑暗、迎接曙光”的主题,曲调优美跌宕,加上
王珊妹
老师的深情演唱,使其具有沪剧主旋律所特有的感染力。难道我们的沪剧编剧作曲就写不出一首比《大海啊故乡》更具张力的主旋律来吗?
谈到沪剧的表现手段,“陆雅臣叹五更”可谓简单至极,甚至是寒酸——台上只有一面旧墙壁、几只破桌椅,一个人坐坐立立,唱了将近二十分钟。然而从父辈到我辈,无人不爱听。为什么呢?它的唱词不仅饱含一个浪子痛彻心扉的悔恨和感悟,而且唱牌名、唱生肖名、唱鸟名、唱花名、唱虫名,兼具文学性和生活气息,曲调时而深沉、时而高亢,加上
王盘声
老师收放自如的演唱,使其体现出一种浓浓的、只有沪剧才有的“沪剧味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沪剧观众观赏沪剧,不仅仅想看它的故事,更想欣赏到沪剧独有的唱词、唱腔,欣赏到那种完全没有程式化的、具有本土气息的表演。我想将其归结为四个字,叫做“沪剧姓沪”。沪剧的一切表现手段,都必须为“沪剧姓沪”服务。
或问:
朱俭
、
程臻
版的《啼笑因缘》在七彩戏剧频道播放时,首尾不都有一段
徐蓉
唱的大鼓书吗?中间还有鼓书的伴唱呢。我以为,这与该剧的独特题材有关。张恨水的小说原著,着力描写了那个时代鼓书艺人的悲惨命运。鼓书不仅被用来谋生,也是艺人控诉社会罪恶、倾吐内心愤懑的一种宣泄方式。电视版《啼笑因缘》借鉴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做法,无可非议,这是基于特定剧情的一种特定处理。唱词内容也并未简单地“拿来”。事实上,这一处理也未曾冲淡沪剧味道,或让观众感到突兀、生硬或者不伦不类。
沪剧两百年到今天,是祖师爷赏饭吃。祖师爷的东西,自有它的道理,轻易变动不得。当然今天沪剧的外部环境、表现内容和观众群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求新求变是应该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沪剧味道不能变,沪剧必须“姓沪”。祖师爷的东西一旦要动,必先三思而后行之,主旋律也是如此。
谈到“沪剧味道”,我想借发帖机会,聊几句新编沪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我注意到,不少网友认为它不像沪剧,而像“话剧加唱”。我还注意到,该剧演出至今,并没有什么唱段被大家传唱过。
其实,《哨兵》一剧在舞台场景方面所作的探索是很值得肯定的。在不到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长度里,那么多的人物上台下台,那么多的情节要展开,南京路的地标性建筑尽现于舞台,且有纵深感,真是很不容易的。问题在于,你演的是沪剧。多数观众对剧情其实早已熟知,他们是冲着听你的唱、看你的表演而来的。但恕我直言,这部戏的唱词和唱腔除了“陈喜读信”以外,可以说乏善可陈。唱词中的“大白话”太多了,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语言相差无几,不要说文学性,有些连押韵都勉强。唱腔缺乏流派特色,反派唱腔更让人觉得怪怪的(以前看《璇子》,总感到连阿二老板、六连环、周父的唱腔哪能也会介有味道)。演员唱得真吃力,观众听着也真是吃力。我的总体感觉,这部戏的唱段就像一篇大文章初稿刚刚写好就匆匆拿出来发表,未经细细推敲,更遑论数易其稿了。
还有一个问题(与戏无关)想与戏单文案商榷:
茅善玉
的唱腔韵味独具,既有乃师之风又博采众长,本人也非常喜欢。“茅派”之类提法,在一些非公开场合常被用作对演员表演特色的溢美之词,这本无妨,但印上戏单,是否妥当?毕竟,拥趸更众的“韩派”,也曾经长期如同舒悦所说那样“有迪个声腔,呒没迪个说法”。
(附言)此帖去年12月下旬成稿,因被电脑损坏等事情所耽搁,迟至今日才发。既已抛砖,相信可以引玉——这篇戏评的第三、四篇,可有网友愿意写下去?
评分
参与人数
5
威望
+25
收起
理由
芸倩
+ 5
说的
阿蔡
+ 5
确有同感!
pavanotichen
+ 5
非常中肯!
yyyywwabc123
+ 5
茉莉花曲引入董梅卿剧,兼顾了立意时代背景.
叶子
+ 5
很赞同,确实如此
查看全部评分
总评分 : 
威望
+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抢沙发
显身卡
大神点评
22
蔡蔡妈
2015-2-12 18:31:20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让我们敞开胸怀去拥抱和接受沪剧吧!去关爱和珍惜不断在探索的沪剧人吧!传承和创新对于我们观众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适应!我们热爱沪剧,相信沪剧必定更加辉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zhfzhf678
2015-2-12 12:21:03
显示全部楼层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5-2-12 16:27:19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邓世昌》的一点感想
读过"一部基本成功的新编沪剧一一试评沪剧《邓世昌》"作者老师(在电脑上打作者网名,连试不成功,无奈只好这样绕着说,实在不好意思,请见谅。以下简称 评文)的戏评文章。
正如前些时几位老师所说,在沪剧网有一些剧评,对沪剧是有益的。所以,我也认真拜读了评文。对评文有些观点,如主旋律等,我是认同的。
关于"何如真",记得沪剧《邓世昌》公演前,我依据相关公开报道,对她也作了点隨想。
我沒有看过这出戏。根据看过朋友反馈的印象,自已也从网上看了几个片断,感觉我先前对何如真的随想大致不错。
清刘熙载《艺论 .经义概》说到: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注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
艺文中的人物安排同样如此。
对照一下,何如真人物就显得游离,外加了,与故亊主干至少干系不大了。
我无意对剧本作评判,所以对此我不再赘言。
李鸿章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在上海依靠洋人洋枪,扩充淮军,镇压太平军起家。在淮军基绌上建立北洋水师;攀上曾国藩;在洋务运动中步步高升;直至成为清朝重臣。但他不是清朝栋梁。直至甲午海战爆发前夕,他仍把希望寄托在洋人调停上。窝斗不息。沒有认真备战,导致水师装备不良,弹药不夠。直至战败,他仍有二百六十万两白银军费存在洋人银行中。二百六十万,是个什么概念?能补充多少装备弹药?我说,在李鸿章眼中,北洋水师只是他挟军自重,向朝廷要权要款的筹码罢了!
对李鸿章,主流学术观点有评价。硏究者们作为一家之言,只要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尽可开展,发表一己之见。沪剧作品作为文学艺术,以事说世相,以情打动人,不必淌学术讨论的"水"。对此,我是有忧虑的。
当前学术界,是讨论最宽松时期。也就免不了各路英雄你方未唱罢,我方也登场,城头纷纷大王旗的现象出现。如上海话中出现:崭赞不分;上海宁;港伐;组撒;撒宁;来塞;小车;。。。。。。不一而足。奇怪吗,好象不奇怪了。我辈从小学校.从正规社会环境学到的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文字文化.知识,不夠用了,不能用了。无语。好在时间也会证明一切。。。。。。扯远了。
评文对《邓世昌》的评价是"基本成功",我认同。但对沪剧领头羊沪剧院而言,这个标准是否太低了?愿沪剧院拿出珍品。
沪剧外聘以话剧手法导演戏曲的沪剧的话导,由来已久,是到改变现状时候了。
不说"李老爹","金堂妈"在各自电影,沪剧中地位有多重要,单就听不到"茫茫大海"和"祭海"的唱,实为遗憾。
评文如对沪剧如何培养.锻炼青年演员;沪剧姓沪,在继承基础上发扬光大等,发表点看法更好。
琐事较多,匆匆几言,以为响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ydm1
2015-2-12 17:17:29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棒极了,一言指出沪剧目前存在问题,再如何宣传不能广泛流传,这作品是不能算成功。经典的东西不分古今,大家都喜爱听,喜欢学广泛流传,那么他就成为经典成功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蔡妈
2015-2-12 17:54:31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辛苦了,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蔡妈
2015-2-12 18:03:54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述说的主旋律是沪剧的老腔老调吧,没错,可是时代不同了,求新求变也无妨。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变革或许是当下的沪剧人所要探索的吧!其实,《邓世昌》一剧中,夫妻对唱的几段就很有沪剧的韵味,包括邓世昌的几段独叹也不错,相信假以时日,不断打磨,必能广泛流传,成为经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蔡蔡妈
2015-2-12 18:19:52
显示全部楼层
一曲《金丝鸟》吸引了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腔老调,但这不重要,关键是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新人加入了沪剧观众的队伍,慢慢的我们再通过其他途径去熟悉和了解沪剧,这不正是推广和发展沪剧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吗?同样,一曲《为你打开一扇窗》也飞进了千家万户,渐渐的,我们熟知了《阿必大》,《陆雅臣卖娘子》《碧落黄泉》《借黄康》等等,也为沪剧的老腔老调所折服,从而深深地爱上了沪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娄江沙子
2015-2-12 22:26:04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过,不妄加评论。但总感觉此剧题材不适宜沪剧!沪剧还是要从贴近百姓的现代生活中去汲取题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onghs
2015-2-13 08:05:05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很精彩,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pavanotichen
2015-2-14 00:26:5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vanotichen 于 2015-2-14 00:45 编辑
喜爱楼主的这篇文章,写得好。
以前看戏太注重演员了,逐渐的发现,一出好戏除了演员的水平之外,与导演、编剧、编曲、舞蹈老师这几位的水平有最密切的关系。
一句话,该剧导演的水平极其有限,用歌曲《大海啊故乡》做全局首尾,只能显示她的黔驴技穷。如果《大海啊故乡》是原创歌曲,倒也无话可说,这样拿过来,谁不会啊?
沪剧的老腔老调那么多老观众喜欢,是因为它是沪剧的基本调,是沪剧的根。为了避免观众常听也会生腻,随着时间的推移是需要改变的,确切的说应该是唱腔上的丰富、修饰、完善、提炼、加工。就拿最近热门京剧《锁麟囊》来讲,春秋亭一段西皮二六,张火丁的唱腔已经在原唱程砚秋先生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加工,但本质一定是二六。八十年代的新式沪剧的编曲水平很高,创作的唱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现在编曲者水平我相信是大不如前的,故而创作不出优秀的唱腔出来了。
我很为一些优秀的沪剧的演员感到自豪,同时也为一些名不副实的沪剧的演员感到感伤。沪剧的舞台表演形式是如此的庞杂,即是其特点,又是其缺点。茅善玉、徐俊的苗族舞蹈、国标舞、新疆舞、话剧形式的表演、小生花旦的程式表演、戏曲功夫动作集于一身,这在其它戏曲中极为罕见,很难为他们,可他们应沪剧发展的需要做到了,所以得到了观众如醉如痴的喜爱,他们的艺术历程有领导的提携,也需要“捧”,可是“捧”的是如此的真实。可现在的沪剧演员,舞台上乏善可陈,只能是空谈振兴。沪剧既然走上了非程式化道路,那演员是需要加倍的天赋和努力的,否则赞誉声只是自欺欺人。就拿朱俭的一段六分多钟的独唱“轰隆隆塌了天方”,真不想说泼冷水的话,我并不是去挑剔,可是,看过后第一直觉就问自己,为什么在中国戏曲中有六分多钟的独唱是演员竟然从头至尾双脚叉开直直的站在那里站了六分多钟,无任何的动作,只有一种面部表情配合剧情,这与高水准的要求实在相去甚远。京剧里抒情、咏叹的大段独唱片段也有很多,不能够想象张火丁从头至尾无任何的动作、表情、直直地站在那里唱完六分钟的“一霎时把前情俱已昧尽”。
我还是认为沪剧应该讲究写意,不能过于强调写实,包括现代戏。大家有兴趣看看京剧折子戏《秋江》,一旦一丑,一小一老,人在虚拟的船上,船在虚拟的水中,一个要追赶情人心急如焚,一个故作调侃左盘右问,两相辉映,妙趣横生。舞台道具极为简单,只有老艄翁手握的一只船桨,全凭两个演员细腻协调的表演,把一叶轻舟在浩荡江水之上破浪前进的情形模拟得惟妙惟肖。这才叫戏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huangjianhua
2015-2-14 09:39:11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发两篇帖子,本来就是为了“抛砖引玉”。承蒙各位网友响应,特别是朱妙其、蔡蔡妈、pavanotichen等诸位老师不吝赐教,甚感欣慰!受帖子篇幅和表达能力所限,文中有些话没有讲到、讲清,想在此作一些补充。
一、关于对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的定位问题。
动笔之前我就知道,关于李鸿章、关于甲午战争的成因和对中国的影响,史学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正像朱老师所说那样,“你方未唱罢,我方也登场”),许多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帖子中那一段,是我看了戏以后所理解的该剧本对李鸿章的定位(不排除理解有偏差),并非是我对李鸿章的定位。我们一个普通观众,也就是看看戏而已,既无能力、也无必要去深入研究此类问题。——史学“权威”范文澜老先生,他的一些观点尚且被推翻或者备受争议,我辈又有何水平参与其中?戏的主角是邓世昌,那么这个人物在舞台上是否“站得住”,可以认为是判断这部戏成败的关键。我感到是基本上“站住”了,所以《试评》(一)的题目才那样写。
史实都是多少年以前的事,不可能再完全还原;文艺作品往往只能虚构一些情节。若要较起真来,“擅闯中堂府”这种在当时乃是杀头死罪的事情,有多少发生的可能性?“递呈万民折”,也只是话剧、电影、沪剧当中的情节,真要递呈的话我怀疑也无门。但是要写邓世昌,李鸿章这个人物又绕不过去。如果剧本对李鸿章的定位不合适,现阶段可否暂且放一边,毕竟它并非是判断戏成功的关键。还只是首演,有待众人评说,日子长着呢。
二、关于沪剧院聘请跨界导演的问题。
在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沪剧近年来已经盛况不再,“十大导演、十大编剧、十大作曲”早已成为往事。沪剧院招学员尚且要跑到外地去,则新一代编剧、作曲要独立担纲,想必也要有待时日,导演大概就更困难一些吧。聘请跨界导演,对沪剧院来说不知是否也有不得已的苦衷掺杂其中?
陈薪伊导演有些奇怪:她就连上海话也有些听不大懂,但她导演的《董梅卿》却有些口碑,从首演演到封箱,再演到传承。所以我在想,对一位跨界导演,似乎没有办法一句话肯定,或者一句话否定。从一个方面讲,资深导演毕竟经验丰富、思路敏锐,能够给沪剧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表现手段,这是应该肯定的。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强调这些东西,又会适得其反。如果剧本本身的沪剧味道不浓,你叫她能提出什么改进意见,让沪剧味道浓一点?如果剧本的某处是“戏眼”,而剧本又忽略了、轻轻带过了,她倒是可以提醒说,这里是“戏眼”,你们沪剧“戏眼”处一般是怎样表现的?想当年,话剧导演凌琯如导演的沪剧《日出》,曾经得到过曹禺大师本人的高度赞赏。所以我想,对于跨界导演,现阶段我们只能希望他(她)们能像凌导一样,在尊重沪剧自身规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戏剧理论造诣和实践经验来指导沪剧的创作,不要在并非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拿来”一首歌曲作为一部沪剧的“主旋律”。还希望沪剧自己的新一代导演、编剧、作曲快快成熟,早日独立担纲。
四、关于个人沪剧发展的一些想法。
朱老师想听到我还有什么对沪剧的想法,我想说说沪剧院的忧患意识问题。
这两年常去一些文化中心和大剧场看沪剧,屡屡见到“满场鬓发多灰白”的情景。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包括上海人和新上海人)有很多讲不来上海话,就算是一个“我”字也都讲成“华”,“我对你说”就说成“华帮龙港”。正如“达人秀”小选手张冯喜所说的那样,“我外婆说,现在上海闲话讲得好的小朋友好像‘稀有动物’。 ”电视台的沪剧节目可以只顾“就是要开心”,阿猫阿狗操着大兴的上海话就出镜。小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不讲上海话,也没人提出异议……。
纯正的上海话是一种非常动听的语言。就拿沪语轻喜剧《开心公寓》来说,里面的上海话总体来看算得正宗了,但 “毛丽娜的爸爸”一出场,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定睛一看,原来是王明道,器宇轩昂,说一口特别纯正的上海话,真是太好听了。沪剧的基础就是这种语言。年轻人不肯进剧场看沪剧,甚至不肯花10分钟来听沪剧讲座,就是因为他们没有觉得上海话特别好听。就是听你讲半天讲座又有什么用?沪剧观众不断流失,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惜,茅院长看起来好像还比较淡定。她可能认为,沪剧观众的流失主要是由于当今新媒体传播手段极其丰富,使年轻一代不再迷恋上剧院看戏;“我认为,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会轻易遗弃沪语。因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中国只有一个上海,上海只有一个沪剧。随着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这一见证与记录了上海发展历程的剧种将和这个城市一起继续发展下去。现在不少‘海漂族’都在热情地学沪语、唱沪剧,希望更好地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中来,我们就更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了。随着整个社会对上海话和民族戏曲文化的重视,相信以后会好转的。”我想问的是,这些“精明睿智的上海人”不会有“垂垂老矣,走不进剧场”的那一天吗?沪剧院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正规军”,为促进“社会和政府的关注”振臂高呼过吗?沪剧院隶属于解放报业集团这么大一个传媒体,院长本人又是政协委员,对此有过什么提案没有?办沪剧训练营当然很好,但一期能教有多少学员,上海又有多少少年儿童?观众队伍是要培育的,情况绝不可能会自动“好转”的。
五、关于pavanotichen老师“沪剧应该讲究写意”的提法,我举双手赞成。
前不久,沪剧院青年团在周家渡文化中心剧场演出,真个是座无虚席。压台戏是王袆雯等演出的《孟姜女过关》,反响极好,颇有王珊妹老师和王明道老师的风采。唉,戏老关老,日久酒愈淳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gonghs
2015-2-15 08:37:29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评论很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朱妙其
2015-2-15 11:18:43
显示全部楼层
又读到楼主老师文章,写得真好!
上海活,沪剧;沪剧,上海话,是紧连一起的.讲不好上海话,有人还调侃上海话,沪剧难免受损.
今天翻旧报纸,又看到 辣辣 两字.我是实在看不懂.有的还是专家,还是老上海人,如此折腾,是问题最严重性之所在.
央视戏曲频道,经常有京,越,豫,黄梅戏的少儿表演,沪剧似乎极少开展.长此以往,观众在哪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阿蔡
2015-2-17 20:56:14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老师《试评》的三、四、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显身卡
还有一些帖子被系统自动隐藏,点此展开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表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浏览过的版块
沪剧唱词
沪剧动态
huangjianhua
好友
发布
50
粉丝数
2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