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yd 于 2014-10-12 08:10 编辑
按音乐学院声乐器乐分类模式,沪剧似应归类于江南丝竹伴奏的江南咏叹调,地方语歌剧。相比姐妹花越剧,越剧唱腔更戏曲化,沪剧唱腔相对生活化,如果说越剧相对浓妆艳彩,沪剧则相对淡雅素净,沪剧的生活化特质使沪剧具有更强的民生演释能力。叶子探寻的韵味其实就是江南味、上海味、优雅味、悠闲味、小资味等复合体,不幸的是孕育这些味的环境氛围正在丢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沪剧韵味的丢失是难以避免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西洋乐的声势,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覌,于是就有了孙徐春的西乐队伴奏沪剧,用开放的心态去欣赏这种新型咏叹调,感觉也很动听,戏曲表演形态必需相适应于社会主流形态,这种适应既是无奈也是进步。在快节奏生活占社会主流的环境下,沪剧韵味的减淡将使沪剧逐步小众式微,这就是社会进步的代价,戏曲管理者理应在宏观思考中理清二个思路:一是如何使原汁原味的传统沪剧薪火相传,把火种保存下来,二是如何推动沪剧表演形态求新求变,扩大沪剧受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