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浅论“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人物塑造

黄英绮 2014-4-2 13:07:46 显示全部楼层
淼淼 发表于 2014-4-1 16:36
谢谢黄老师的精彩点评!一个戏能立足舞台,一定要有具有代表性的流派演唱,並且是大段的唱词,才能给观众留 ...

谢谢淼淼老师的鼓励!您的论点我完全赞同。沪剧要繁荣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要培育、形成众多的、为广大戏迷称道认可的、具有个性化的流派唱腔。舞台上人物个性鲜明,唱腔流派纷呈,就能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上演的戏剧才能吸引人、感动人、留住人,经典的唱段才能广为流传。期待沪剧院下一次公演时的改进与提高!
黄英绮 2014-4-2 13:10:23 显示全部楼层
123scz 发表于 2014-4-1 16:58
谢谢老师精彩报道!

感谢老师的鲜花与鼓励!
黄英绮 2014-4-2 13:11:12 显示全部楼层
仙人球 发表于 2014-4-1 20:07
精彩的点评,学习了。

谢谢韦老师的点评和鼓励!
黄英绮 2014-4-2 13:12:18 显示全部楼层
薄薄 发表于 2014-4-1 21:11
谢谢黄老师上传

感谢薄薄老师的鼓励与鲜花!
黄英绮 2014-4-2 13:13:07 显示全部楼层
约定人 发表于 2014-4-1 21:13
谢谢黄老师精彩报道!顶哦!

感谢潘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黄英绮 2014-4-2 13:21:12 显示全部楼层
华雨文 发表于 2014-4-1 21:52
戏迷交流板块应该多多涌现这样的好贴子,谈戏说戏,才是真真的戏迷哟。

感谢华老师的鼓励!自己只是看戏后的有感而发,观点也不一定正确,请多指教哦。
黄英绮 2014-4-2 13:22:35 显示全部楼层
大懒猫 发表于 2014-4-2 08:00
谢谢黄老师有滋有味的点评文章,赞一个!

谢谢沈阿姨支持和鼓励!
黄英绮 2014-4-2 13:24:16 显示全部楼层
郑雨馨 发表于 2014-4-2 08:30
谢谢黄老师的精彩报道!

感谢郑老师的鲜花与鼓励!
黄英绮 2014-4-2 13:25:34 显示全部楼层
龚山荣 发表于 2014-4-2 08:53
谢谢黄老师的精彩报道!

谢谢龚老师的鼓励与支持!
gonghs 2014-4-2 14:07:43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对不起!昨天,看了你的文章,想跟帖。怕太长就另发帖子了。我同意你的观点,樊诗锦从一个上姑娘成长为敦煌的守护者值得歌颂。演出也有特点,但剧本是纪录片,不像故事片精彩,而且普通沪剧观众不易看懂。
  唱腔上我同你一样认为要加强流派。
  你看戏一直用心,写的评论水平很高,对大家很有帮助。我发的帖子也不成熟,是看你的文章后有感而发,请指正!
芸倩 2014-4-2 15:28:39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黄老师的精彩报道!
黄英绮 2014-4-2 15:51:01 显示全部楼层
gonghs 发表于 2014-4-2 14:07
实在对不起!昨天,看了你的文章,想跟帖。怕太长 ...

谢谢龚老师的点评与支持!您的大作我也已拜读,颇有同感。应该说该剧的取材是不错的,意在讴歌中国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樊锦诗为研究敦煌艺术瑰宝而毕生执著的献身精神。只是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全面展现人物五十年来高于生活的方面尚有欠缺:选取的事件脉络有些凌乱,戏剧的矛盾冲突较平淡,如与亲人分居两地的相思之苦尚可深度展现,开发敦煌的矛盾处理也过于简单,使观众难以理解。(据我所知,敦煌现在是开发与保护并举,已建造博物馆,运用先进的数码技术为游客再现洞窟壁画、雕塑的原貌,以减少游客入洞参观的频率);还有与虚幻人物的穿越对话,本意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人物,但由于缺乏对沪剧观众欣赏角度的了解,因而造成了“曲高和寡”的负面效应;再加上唱腔方面的问题,所以给人总的感觉,《敦煌女儿》不如《挑山女人》那么丰满,那么震撼,那么感人。不过这些方面的改进和提高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一方面沪剧观众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另一方面剧团的编导、主创人员要深入生活,倾听、了解观众的需求,对人物原型的精神层面深入挖掘,寻找出感染人、与众不同的“闪光点”,再加以艺术加工,相信《敦煌女儿》也会与《挑山女人》一样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传递出社会文明的正能量!以上拙见,请您雅正。
黄英绮 2014-4-2 15:53:31 显示全部楼层
芸倩 发表于 2014-4-2 15:28
谢谢黄老师的精彩报道! ...

谢谢好友的支持与鲜花鼓励!
文派传人 2014-4-2 16:55:5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精采图文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黄英绮

41
粉丝数
1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