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同这座城市里的许多老上海人一样,我的父亲对上海的地方戏曲——沪剧,一直有着浓厚的情怀。音响边的抽屉里满满都是沪剧唱片,有兴致的周末早晨,父亲还会和着唱片高歌几曲。
这两个月内,我与父亲母亲一同欣赏了长宁沪剧团精心制作的《雷雨》、《深秋的泪痕》等。由于对曲派唱腔的鉴赏力还不足,舞台上的各位大师还需经由父亲或宣传册的介绍。
在观赏过几部优秀的沪剧作品之后,我常常在想:这样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俗文化,难道就要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与我们渐行渐远了么?上海这片土地也已支撑起音乐剧、话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展示平台,那么沪剧是否也可以收获这样热烈的反响?
我一直相信好的艺术是催人奋进的,是教人更懂得生活的。在这样一个全民呼唤正能量的年代,沪剧能不能用亲切的家乡方言,给这片土地上居住的人民,增加更多的幸福感呢。与产品开发类似,是不是表演也可以试着市场定位和划分受众:面向中老年群体的经典曲目,面向中青年的新颖主题剧目,或者针对家庭和低幼群体的白话作品,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
要让传统沪剧加入更多时新元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决不能过于急功近利。但从根本上说,如果不愿被时代抛弃,就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转变。何况,借由上海的品牌、上海人的归属感,以及上海话的复兴潮,这些都可以作为宣扬沪剧的巧妙亮点。同时慢慢融入创新元素,使沪剧焕发耳目一新的风采,从而引起大众对沪剧演出的兴趣。
在长宁沪剧团的这两期剧目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几乎都是后起之秀的青年人,他们都是慢慢从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新秀。在各大院校的艺术系里,影视、表演、美术等院系令广大学生趋之若鹜,同比就鲜有戏曲的专门学科,人才储备不足也许是确实存在的问题。如果沪剧要有新发展,那么对于演员的要求无疑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不是能从学校开始,比如试着开展兴趣班,或者在音乐课本中加入轻快的沪剧选段,至少让上海小囡知道沪剧是什么。同时举办海选,或者打造沪剧特长学校,进一步注重“潜力股”的发掘和培养。如果多一些这样的有心人,一定会有更多的后继人才。
作为一个“90后”上海人,如果目睹沪剧在我们这一代式微,不免会感到惋惜。对于上海来说,沪剧作为一项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用质朴曲调唱出的吴侬软语,承载的是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情怀,也是过去那个年代的人民生活和智慧。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期待着沪剧能唱响经典上海味,从当下走向更远的未来。 □ 朱 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