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妙其 于 2013-12-22 19:57 编辑
这确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我试着弄斧,不知对否一一
您把沪剧分为古装戏,现代都市戏二部分。又说沪剧的经典剧作不是古装戏,而是现代都市戏。从行文看,这经典剧作似乎指的是西装旗袍戏。
有关材料披露,沪剧舞台先后上演的西装旗袍戏共约250出左右,在数量上相当于沪剧老传统戏,古装清装戏的总和。另据史料,三四十年代鼎盛时,沪剧曾月上新戏,因此250出是可信的。可是这些戏中根据生活原刨的有几出?适合今天演出,并仍在演出的有多少?很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啊!
我曾在一篇短文中将《黄慧如与陆根荣》,《碧落黄泉》等几出戏列为优秀西装旗袍戏,在几百出戏中可谓凤毛麟角。不少的戏题材狭窄,顾影自怜;更有甚者在自由,自主的幌子下写叔嫂通奸,乱伦乱交,无赖搅婚,三角纠纒;写销魂窠,风月场,私生子,充斥着十里详场的奢糜,畸形与丑恶,还美其名曰"海派"。即以您推崇的《大雷雨》而言,它是个外国电影和话剧的混血儿,您不觉得梁世英私闯民宅,纠纏有夫之妇,可扭送警察局或关进疯人院?马母听闻媳妇私会可听之任之?
诸伯承先生在一篇有关西装旗袍戏的文章中谈到:"沪剧西装旗袍戏在艺术水平上参差不齐,既有质量较高的保留剧目,也有一些粗制滥造的作品。即使是保留剧目,由于大多产生于十里洋场的旧上海,也难免打上半殖民地文化的烙印,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剧目的内容往往游离于时代的主要矛盾之外。。。。。。不知道也不关心国土沦丧、民族危亡,而一味沉浸在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之中。"
"另外这类剧目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小市民情趣较浓,有的津津乐道叔嫂通奸的乱伦行为,有的一味标榜鬼魂现影僵尸上台。这些弱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沪剧西装旗袍戏的格调和品位。"
我以为,诸先生的评论是精辟的。
既如此,泛指现代都市剧或西装旗袍戏为沪剧的经典,就不妥了。
排斥了《庵堂相会》,《陆雅臣》,《杨乃武小白菜》,《借黄糠.>, < 卖红菱> 等经典古装戏的沪剧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不敢想象.
几天前我从浙江改稿回来,临近上海,火车广播介绍建县已700多年,明代中叶已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乾,嘉年间已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是"百年上海"如何如何(这不是广播的错);方言上海人被揶揄写成"撞海宁",人文精神写成"拧温筋绳"。。。。。。凡此种种,令人心痛。
沪剧向哪里去?真的变成了都市歌剧?有可能. 但前路会怎样, 我同样无法想象。我一个"钢杆"沪剧迷,是迷惘了。。。。。。。
沪剧旳天地应该是广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