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有沪语消失恐惧症了∶)沪语本在进步、演变,什么叫原汁原味的上海话?电影花样年华中的那些五十年代香港上海话是原汁原味吗?但那也比不上三十年代的原汁原味的上海话吧?而三十年代的话也有不少外来语,那更不如清朝的上海话了,当手里拿着1887年外国人手里的学中国话注有上海音的书时,你读得准吗?“阿拉”本是宁波词的音,上海有了三分之一宁波人,一片阿拉声,让北方人也分不清,他们只把住在上海的人都当上海人,殊不知上海没有严格意义的上海人,原住上海的居民大多被那些后来的所谓“上海人”叫阿乡,和外地人一样待遇,这种情景二十年前刻骨铭心吧,现在上海进来了几百万新上海人,要求他们都讲严格意义的上海话也不可能,我们的父母现在还是老广东、老宁波、老苏北、老苏州、老山东,住了五十年的上海还讲不好上海话,更何况下一代?
再说,上海话以什么音为基础?以浦东还是松江、嘉定?沪剧舞台上的发音能在生活中做榜样吗?所以,我认为上海话还是乐观其变,过去有尖团音,现在又讲就不讲了,本地话中的趣味要有人听得懂才有趣,他听不懂不笑也没办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