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3-8-22 21:08 编辑
8月16日晚去逸夫舞台观摩《时光曲韵----海上戏曲京昆沪越淮音乐会》,后接着连看几天演出,没有及时回复gonghs、chen9001网友,其实也评论不出什么,只有点小想法。
首先,这次音乐会让人耳目一新,是很用心策划的,第一,开场前便向观众发放书面调查,对观众的层次、进剧场的频率及对此台音乐会的满意度等作调研,这架起了演出方与观众沟通的桥梁,这在目前各种演出市场中是不多见的;第二不多见的是中场休息15分钟,这并不是仅仅让大家上卫生间,而是热情邀请观众到二楼去品香茗,茶艺小姐现煮现敬,沁人心肺,这其实也是整台音乐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办方的精心创意,与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相辅相成,给予观众的一份亲切感。
舞台上是一支大型的民乐队,左边是十多把胡琴和吹奏乐,右边是月琴等弹拨乐,并配上大提琴,中间是杨琴,左右各一女琵琶手,后面是各类打击乐。同时由昆笛、京胡、申胡、越胡、淮胡作领奏,充分体现了戏曲音乐的民族性,既有丝竹的优雅,又有几十人共同协奏的磅礴气势,与目前流行的大型交响乐伴奏是两种味道。
整台音乐会有十个篇章组成,由于此地是沪剧网,我不便对其他剧种多作评论,但根据现场效果来看,京、越可谓独领风骚,观众情绪高涨、掌声雷动,而沪剧却仅获得些许礼节性的鼓掌,反响平平。
我分析:一,京剧在十个篇章里占了4个,而且是高潮叠起,回肠荡气,比如霸王别姬、将军令,尤其是领奏的京胡和那个击鼓手相当有爆发力有激情,而沪剧是《小调联奏》《昨夜情》,一付不温不火的温吞水腔调,是很难让观众兴奋起来的,从而也减弱了掌声;二,越剧由《焚稿》《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两个经典唱段组成,很完整,在观众中早已深入人心,这一次再次如诉如泣的煽情,听众莫不是又一次的充分享受,而沪剧的《小调联奏》相对来说,比较琐碎,更重要的是难以激起观众的共鸣,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据说明书介绍有:过关调、四大景、月月红、久闻调、银丝绞、道十郎等,而观众对这些小调很生疏,几乎不知道或分不清这个是什么调,那个是什么调,连在一起更不清过楚总共有几个小调,作为我本人来说也谈不上是沪剧戏迷,长长一段连奏曲我只分辨出2个:一个是《寄生草》,一个听出是“啥啦啦仔冷打,冷里冷打啥啦啦仔哟哎哎哟....”,这应是什么调?我估计在场的不少观众与我一样,也有不少青年人,现在的沪剧都有专业“作曲”新创,已快成上海歌剧了,年轻人哪里会知道这些个“小调”呢?这里又引伸出一个话题,沪剧的传统该如何来传承?这些小调都快进博物馆了。
听过沪剧交响乐,很好听,同样这台民族戏曲音乐会,也是非常的好听,我度过了一个美好而又难忘的夜晚,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也发了照片,很开心。
同时附带一句,昨晚我又去逸夫舞台看了一场“2013年上海优秀青年演员粉墨佳年华”开幕式及颁奖演出,有京剧两位越剧一位,很遗憾这次沪剧青年演员一个也未被评上。
百家争鸣,以上只是我一家之言,权作大家饭后茶余解解厌气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