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王森能把《庵堂相会》全剧演下来很不容易,尤其是搀桥、盘夫中的大段唱显示了一定的功力。
然而当我再细细的回味时,发觉王森的口音与以往沈仁伟等前人演唱时的口音好像并不相同,尤其是在唱到“伊骂我一声陈穷鬼,穷到现在末还想讨女人......”及长长一段“娘舅赋”,沈仁伟唱的是一口“本地闲话”,而小王是一口目前2013年大家都在讲的“上海话”,由此,我觉得传统老戏《庵堂相会》的味儿似乎被冲淡了不少。
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
是王森一班小青年不会讲而得到了导演默认的,还是导演刻意而为把发音定位于“新上海话”?
演传统戏就得演出历史时代的气息,除了外表服装还有角色的念白,当然并不是说演古装戏非得说古话,古话是什么样子谁也不知道,但至少得各方面都贴近历史、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感吧,这样才够“味儿”,就好比演阿必大雌老虎一样,非得石筱英这样的一口老式的上海本地口音才会像婆阿妈、像雌老虎,否则观众就不会要听要看,所以也唯有石筱英才能深入人心久演不衰,而其他后人再卖力模仿都无人能超越。
值得让人琢磨的是,沪剧的发声与口音在今后传承与发展的同时该如何来把握呢?
如何来平衡既能满足老观众又要迎合新观众的矛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