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blogfeiyunpu 于 2013-2-4 01:28 编辑
离开戏曲舞台的人员复出重返戏曲舞台的人数已经很多。
不说上次说过的萧雅王志萍王君安陈小芳等等,这里再举一两个大家应该熟悉的例子。
很有意思的是看起来多是女演员。比如以前上越首演真假驸马的那一位男小生,在日本就不回来。
第一个不是海归。
她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嗓子最响亮的一个号称黄梅歌后吴琼。
出于竞拍电视连续剧严凤英落选,后来她离开黄梅戏舞台进军歌坛,非常红也非常能有钱进帐。
可是,毕竟黄梅戏 是她生根的地方,黄梅戏校是她的娘家出身地。
复出的轰动还造成了五朵金花舞台重聚,并且很意外的化解了黄新德和马兰之间曾经的误会。马兰那一句名言---(大意)黄梅戏舞台有黄新德是黄梅戏的荣幸,能够和黄新德搭档是马兰我的荣幸,就是在这个场合传出来的。
在复出排演黄梅戏一系列经典大戏和折子之后,正如吴琼著名的一首歌曲我很满足的反面永不满足,吴琼又大踏步地打造新戏。
果然,黄梅戏迷荣幸地看到了舞台上而不仅仅是电视连续剧里的严凤英。作为著名戏曲大师的传记剧,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无疑是极其成功的。由于严大师生命历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部传记剧的难度超过了常香玉也超过了少年马连良。然而,再难也难不倒吴琼,严凤英的形象逼真地站立在舞台上占据了观众的心房。
趁胜前进的吴琼又推出了贵妇还乡,成功地演绎了首部黄梅音乐剧。曾被誉为开创性的事业。由于之前有过介绍不再复述。
另一位榜样是著名京剧大师童芷苓的女儿童小苓。
她和小常宝齐淑芳一样在美国传播国粹。去年回国参与纪念其母演艺生涯的演出,担纲两部童芷苓大戏代表作《王熙凤大脑宁国府》和《武则天》,好评如潮。
最好的纪念,最深的印象,经典重现。
这还不算入齐淑芳回国参加中国京剧节演出。
她们能够不忘故土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一个根字。
她们曾经为之献身的剧种是她们的根。
对照顾奇军来说,就是那个上海戏校是她的又一个娘家出身地,上海沪剧院是她的发祥地,沪剧早就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中。
说一千道一万,顾奇军从明月照母心里经受抚育成长,现在还是应该明月照我心。
即使重登沪剧舞台有某些难处,也应该在忙碌的商场拼搏之余,关注家乡的本土剧种。
有一句话说得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
在沪剧史上,顾奇军的地位应该不仅仅是曾经的玲玲,而是可以占据更加浓彩夺目的一页。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明月照母心的光芒---
这个本子描写优秀人民教师金晓晖,原已收养了一个孤儿,但当她得知身居农村的玲玲姐弟失去父母时,又毅然将姐弟俩收养在身边。面对丈夫的不理解、外人的非议,她仍以一颗爱心温暖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后来为了减轻金晓晖的负担,孩子们写了“征母启事”,从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来自大江南北的无数热心人,争相请求尽一份社会责任,使孤儿重新获得家庭的温暖,也使人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馨。
编剧曹静卿、张东平,艺术指导杨观复,导演杨观复、彭安娜,作曲奚耿虎,舞美设计周本义、石炯,灯光设计金长烈、何裕新,服装设计顾丰,造型设计顾丰、吴国琴,效果设计姜定国、侯秀,主要演员陈瑜、顾奇军、张杏声、王明道、王明达、舒悦等。1991年4月24日上海沪剧院演于中国剧场。1991年5月25日赴扬州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观摩演出,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陈瑜),优秀青年演员奖(顾奇军),优秀作曲奖,优秀舞美设计奖,优秀灯光设计奖、优秀伴奏奖。是年8月获上海市“七一”现代戏展演优秀演出奖;9月27日随上海市赴京汇报演出团进京演出。1992年4月20日获文化部第二届文华奖新剧目大奖,同时又获剧作奖、导演奖、表演奖、音乐创作奖、舞美奖;1993年获第二届上海市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该剧由上海电视台和上海沪剧院于1992年联合摄制8集沪剧电视连续剧。
如果真的仅止于此,那将是沪剧舞台和沪剧戏迷莫大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