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无丑不成戏》——从沪剧的丑角和彩旦所想起

来源: 骏良 2013-1-22 12:58: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骏良 于 2013-1-22 13:01 编辑

《无丑不成戏》

——从沪剧的丑角和彩旦所想起


“无丑不成戏”,“丑角”在任何剧种中都有一定的地位。

我国的国剧——京剧,它的角色行当有严格的生、旦、净、末、丑之分。其中每个行当还可作详细的分档,如“旦”就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之分;“丑”就有“文丑”、“武丑”、“文武丑”、“长衫丑”、”短打丑” 、“方巾丑”等之分。一般来说“丑”是广义的,男性就叫“丑角(小丑)”,女丑的则称为“彩旦”。

有一个误区要说明,“丑角”和“彩旦”不一定是反面人物,好多戏中正面人物有时根据剧情、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调节气氛的需要,由“丑角”和“彩旦”来完成表演。这个问题我下面会提到。

日前我在整理资料时,又翻出了多年前买的沪剧《璇子》碟片,抽空我再看了一遍,顾智春扮演的周璇的养父一角引起我的注意。

顾智春早年是原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的“小生”演员,曾演过《罗汉钱》里的李小晚、《星星之火》里的高洪等。后因年事增高,嗓音、形象又大不如前;看看后辈“小生”众多,一个个出类拔萃。看来自己再演“小生”是不妥当了。他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九转回肠,他终于萌生另辟蹊径、有了“转角”之意。

沪剧角色的分档没有像京剧那样严格。顾智春要转什么角色呢?沪剧男角中不缺少的“老生”演员,又没有“花脸”这个行当,唯独“丑角”演员特少。

演“丑角”的,老一辈有的已经谢世了,新一代至今还没有培养出一个“响档”。再说好多青年人也不愿意学丑行。至今它还是一个“断裂层”——没有接班人。

顾智春选择转“丑”行是明智的。

在电视剧《璇子》(舞台剧是《一个明星的遭遇》)中,顾智春饰演主人公周璇的养父。这是个好吃懒做、见钱眼开的人物,他把这个“丑角”演活了。就看“周父求囡”(讨钱)一折(他还单独表演过独脚戏),把这个要钱不要脸的“无赖”形象演得入木三分。

在《啼笑因缘》中,顾智春饰演沈三弦,角色的类型同《璇子》中的周父差不多,但在把握人物的层次上略有区别:周父多少还是“明星”的“家长”,顾忌些面子;沈三弦纯然是下层市民,也是为了钱,甚至可以出卖亲侄女,哭哭笑笑、叩头求拜都做得出,“泼皮”形象演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基本上是同类型的人物,但顾智春却注意了人物的定位,演绎得略有不同风格,为观众津津乐道,取得了一致好评,顾智春也得以信心十足地在从艺道路上迈开了新的一步。

当然他有时还演一些老年人物,如《寻娘记》中的唐父,《日出》中的黄省三等。

顾智春在转角中除了自己专心的琢磨外,还特别借鉴了老一辈演员赵云鸣的表演艺术,得益匪浅。

老一辈演“丑角”的是原徐汇(长江)沪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号称“沪剧第一丑”——赵云鸣,他的“丑角”戏是享有盛誉的。

大家都知道,一九五九年沪剧名家汇演《雷雨》,赵云鸣在戏里扮演了“鲁贵”一角。这是个鉴貌辨色、奉承拍马、见钱眼开、欺软怕硬的小市民角色,另一个是一九八六年名家汇演《陆雅臣卖娘子》,赵云鸣扮演花言巧语、敲诈勒索、无法无天的地痞流氓、“白蚂蚁”(人贩子)尤理清。在传统戏《卖妹成亲》中,他演的阿牛三等。他都把这几个人物演绝了,这前两个人物后来许多人都演过,看来很难超过他。

我还看过赵云鸣的很多戏。他一上台就浑身都是戏,给我印象较好的有以下几个:

沪剧《啼笑因缘》沈三弦一角是他首演的。这个弹 “三弦”(一种乐器)、又不安分弹“三弦”的下三流人物给他演得定型了。

为吃“黑饭”,他会从阿嫂手里抢铜钿,拿侄囡沈凤喜当“摇钱树”。铜钿拿不到钱便乘她们不在意时,偷偷地把家里的闹钟塞进怀里,准备拿出去变钱。当母女俩问起钟的去处时,他赖得一干二净,偏偏这时怀里的闹钟响了,观众看着他的尴尬相哄堂大笑,不得已,他嬉皮笑脸只好还出来,笑声中剧场里顿时“热”了起来。

据赵云鸣的老同事汪蝉娟老师告诉我说,这一小插曲,剧本里原本是没有的,是他在排戏时向导演建议增加的,因为这个动作既符合人物身份的、又有喜剧效果,当然被导演采纳了,以后别人演这个戏时也被“批发”过来了。

《荒唐先生》是他和老艺人施春轩共演的代表作。戏里赵云鸣演的是方先生(即“荒先生”,浦东话“方”和“荒”同音),他把一个迂腐、死要面子的草根医生演得恰如其分,再加上由施春轩扮演、说崇明话的学徒,两人旗鼓相当、一张一弛的表演,观众接连鼓掌。

在现代戏《史红梅》中,汪秀英扮演的史红梅,大家对其一曲“谈判”的“赋子板”称绝,但演配角的赵云鸣的表演也给观众留下一个特别的印象。

赵云鸣饰演的是史红梅的丈夫——裁缝师傅。这是一个国难当头,却胸无大志、酒水糊涂、对国不关心、对家不负责的“烂料胚”,虽然戏的分量不重,但赵云鸣演来不温不火,让人恨得牙痒痒。

《姜喜喜》是原长江沪剧团在文革前向宁波市甬剧团学习、移植的剧目。剧中赵云鸣演的是共产党员、农村干部姜喜喜,这是我看过他演唯一的主角戏,又是正面人物戏。剧情是姜喜喜为了改变“里山坞”贫穷落后的面貌,决定离开自己的“金银窝”到那里扎根,带动当地的农民勤劳致富,却引来妻子银朵(汪秀英饰演)的竭力反对,再加上银朵的妹妹夫妻俩,一个暗中搞破坏,一个有心挑拨,使姜喜喜工作开展难上加难。在党的领导下,姜喜喜带领广大群众粉碎了阶级敌人的阴谋,妻子也醒悟了,“里山坞”生产日见兴旺,穷苦的农民打了翻身仗。

赵云鸣演来风趣、诙谐,刻画了一个党性强、坚持原则、心向农民、吃苦在前的农村基层干部的生动形象。

据我所知,目前这部戏在电台里仅有老夫妻对话的一段唱。虽是唱段不长,但从中也能体现出赵云鸣的表演的另一种风格——“丑角”不丑,诙谐可亲,正面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形象。

用“丑角”来表演正面人物,具体落实到唱腔、语言、肢体动作等方面,可想难度是很大的。

赵云鸣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沪剧界像他那样出彩的“丑角”演员是很少的。

在赵云鸣后,下一辈出了个“丑角”表演承上启下的王明道,也有人称他为“戏曲丑角明星”。

王明道1960年从艺原长江沪剧团,文革后转至上海沪剧团(院)。他嗓音洪亮,运腔流畅,吐字清晰,表演极具动力,正反角色演来得心应手,尤以演喜剧为主。他演的“丑角”戏如《孟姜女过关》中的关官、《贼老爷》中的梅培、《人间热土》中的王乐山、《寻娘记》中的唐经理等都富有喜剧特色;特别是在《日出》一剧中,他演的高档客房的茶房王福升一角,这个“丑角”的表演,更是他的艺术上了一个高层次。他把这个刁钻势利、阿谀奉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市侩角色表演得酣畅淋漓。

我曾对马莉莉老师说起过(她也认同),她演过的所有戏中,最富有艺术成就的首推是《日出》一剧。演好其中主角陈白露是有相当大的难度。马莉莉把陈白露复杂的心理、多重的性格,表演上像剥笋壳一样,层次分明,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个戏的艺术成就之高,除了马莉莉的演技超群外,也离不开“众星拱月”——其他有名有姓、有说有唱的人物个个演来出彩(这里不展开了,以后可写专题文章)。当然王明道演的王福升也是其中的一个“亮点”。我也对马老师说,《日出》有这样的阵容,目前看来再复制一个班是有难度的。

又说“女丑”——“彩旦”,老一辈的“响档”是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石筱英。她原是演少妇一类角色的,演过许多剧目都是赫赫有名的,如《叛逆的女性》《大雷雨》《秋海棠》等等。解放后组织上安排她改行当演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还是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演了好多“老旦”戏,如《母亲》《芦荡火种》《巧遇记》《江姐》等,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老年妇女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她一反过去专演正面人物、而又创造了许多“彩旦”的形象。

这个角色的转弯比演“老旦”更痛苦,因为形象太难看了。但石筱英有较高的觉悟,一切为了艺术。她在舞台上又成功地塑造了《罗汉钱》中的五婶、《阿必大》中的雌老虎、《金绣娘》中的老板鸭等“彩旦”戏。尤其是《阿必大》中的雌老虎,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说“石大姐把这个人物演绝了”。为了演好《金绣娘》中的老板鸭,我听她的儿子石磊说,她特地深入生活,专门仔细地去看鸭子在各种不同环境中的走路的样子,从而借鉴到艺术生活中来。

还有一个“转角”的是沪剧表演艺术家韩玉敏,她是演“姑娘旦”闻名的。进入老年期后,她也走石筱英的路子,改演演老旦和彩旦。如在《红灯记》《寻娘记》《啼笑因缘》等剧中成功塑造了老年妇女的形象;而在《罗汉钱》《大红喜事》《阿必大》等剧中扮演的彩旦也为观众击节赞赏。

上海沪剧院师从丁是娥的张萍华,是院里的当家“彩旦”,也是我欣赏的演员之一。在人民沪剧团时,她就是石筱英第二。

她擅演“三姑六婆”一类角色,在《罗汉钱》一剧中,她演的是媒婆“五婶”,模仿石筱英惟妙惟肖。尤其在演“登记”的一场中,她急匆匆、热辣辣地走进婚姻登记处,满不在乎地向已坐着两人的长凳上硬挤进去,两人不满地斜看她一眼,就马上起身让她,由于坐的重心不稳,以至一屁股跌在地上。这一段表演引起满场大笑。当然这是有意处理的,满足了观众讨厌这个爱管闲事、搬弄是非的角色,给了她一个小小报应的心理。在《日出》一剧中,她扮演了一个富孀顾八奶奶。这个人物,财产是富有的,但精神是贫乏、低级无聊、忽冷忽热的。这是一个典型的、上海人说的神经兮兮的“十三点”。张萍华一出场,她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引得观众阵阵笑声,演得太绝了。

我对她印象较深的还有用“彩旦”的手法表演正面人物。

一是《寻娘记》里的“胖嫂”,有时候热心得有点过头,虽然快言快语,动作夸张些,但大家还是认同她是一位热心为民的里弄干部;二是她在地铁戏《今日梦圆》中扮演了一个风趣的老奶奶。难能可贵的她在这部戏中的表演,获得了中央文化部“五个一”中的演出奖。

还有一个“硬里子”演员是1955年就从艺的原崇明沪剧团,文革后转至上海沪剧团(院)的吴素秋。她戏路及其宽广,从行当来看,娘娘旦、老旦都会演;从人物类型来看,从高贵夫人、到平民百姓;从女中豪杰、到三教九流都演来栩栩如生。尤其擅演正反角的中老年角色,演来真实可信,舒展自如,极具功力。

在《少奶奶的扇子》《寻娘记》和《人间热土》等戏中,她所扮演的都是“彩旦”人物。如《少奶奶的扇子》中她扮演的陈太太,她明明是一介平民,却非要向上层靠拢,她给女儿做主,想与假洋鬼子攀亲;既要充场面装阔佬,又要向人家借首饰;既要说大话,又在主人离开一会儿时,乘机在自己手提包里塞几粒糖也好。吴素秋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前后矛盾的语言,蹩脚走样的外语,把一个活脱脱虚伪的、崇洋迷外的小市民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又如她在《寻娘记》里扮演的小宝娘,塑造了一个凶悍、自私、目无尊长、见钱眼开的妇女形象,这些戏里都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其他沪剧团里的演得好“彩旦”也有几位。

如原艺华沪剧团的周湘君,她在《黄浦怒潮》里演的主人公林耀华家的邻居嫂嫂,戏份不多,却是个爱憎分明、助人为乐、快言快语的普通市民;在《金银花开》里,她演的是一个轻视农村,百般作梗,反对知青女儿去农村务农、具有浓厚商贩意识的后进母亲形象。

宝山沪剧团的王智萍,在《为奴隶的母亲》中演的农村卖婆沈大娘;原努力沪剧团的顾美霞,在《欺嫂失妻》中演的好吃懒做得二生妻,都有出色的表演。

常言道“无丑不成戏”。早些时候“丑角”在戏中都是挑大梁的。后来的地位逐步下降了,让位于“生角”。

沪剧在“对子戏”的时候,剧中往往是只有两个角色:不是生和旦,就是丑和旦。同样,在全国第二大剧种——越剧早期的剧目中,也是这样的组成。

越剧的丑角戏比沪剧多,而且女子越剧的“丑角”演员,往往把男、女角色都演得十分出色。

在上海越剧院里,丑角演员就拥有老一辈的魏小云,竺菊香、郑采君等。魏小云的戏我没看过。郑采君的戏看得少。记忆中,她在《西园记》一剧中演书生夏玉,在《慧梅》中演袁时泰,戏份虽都不多,但演得较明快。

上海越剧院里丑角挑大梁的是竺菊香。她一上台浑身是戏。在《李娃传》(文革前用《绣襦记》名)里她演的是乞丐头李四。这个角色人虽贫苦,但热心帮人。当落难公子郑元和(范瑞娟扮演)无路可走时,他不仅收留郑,还教他唱曲“莲花落”谋生。竺菊香演来诙谐、活泼。当她打着“连湘”教唱“莲花落”时,剧场内掌声四起,观众不断叫好;在《盘夫索夫》一剧中,竺菊香演奸臣赵文华,在严兰贞(金采风扮演)向他讨丈夫时,她演出了表面上卑躬屈膝,实际上是一个奸诈圆滑的滥小人。当被严兰贞打了耳光、掀掉官帽,打翻在地,脱了朝靴,一副狼狈、鼠窜而逃时,剧场顿时满场大笑;在《彩楼记》一剧中,她演势利和尚唐七、《孟丽君》里演奸臣梁尚书,表演都相当出彩。

竺菊香男角演得好,“彩旦”也出色。在《九斤姑娘》里,她演的是“奇怪刁”。她一会儿演来横眉竖眼、吵吵闹闹、一会儿演来哭哭笑笑、顿足睡地、一会儿演来神气活现,一会儿演来垂头丧气,把农村里一个依靠敲诈勒索、横行乡里的女流氓演来活脱活板。后来演员张秋萍和钱惠丽(“反串”)演这个“奇怪刁”时,完全照搬照套竺菊香的模式。在《祥林嫂》一剧中,她演祥林嫂娘家近邻、两次做荐头人的“卫老婆子”一角,虽然戏份不多,却把这个浙江一带的风趣的老年农村妇女刻画得像模像样。这就是竺菊香多才多艺的功力。她还能演老生和花脸角色,我看过她在《则天皇帝》等戏中就如此。

“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介绍周宝奎时,把她演《碧玉簪》里的婆婆,归在“老旦”一行。周宝奎虽是正宗的“老旦”演员,但严格来说《碧玉簪》里的婆婆应归在“彩旦”一行,只不过周宝奎戏路宽阔罢了。

其他一些有名望的越剧团里,“丑角”演员也很出色。

如静安(合作)越剧团的潘笑笑,她的“丑角”代表作是《王老虎抢亲》。戏里她扮演的是王天豹,这是一个无法无天、强抢民女的色鬼。平时倚官仗势、横行乡里的“老虎”,在周文宾、祝枝山的智斗下败下阵来,变成“煨灶猫”。潘笑笑演来从嚣张跋扈到低声下气,十分有看头;她在《三笑》一剧中,和老演员丁兆丰分别演相府的公子华文、华武,兄弟俩虽是呆头傻气,却都是不要读书爱女色的“宝货”。在“牡丹亭”中被华安(唐伯虎)和秋香作弄得灰头灰脸、一败涂地。演技十分精湛;在《救风尘》一剧中,潘笑笑演的是的一名富有的纨绔子弟,也有可圈可点的表演。

原青山越剧团的筱麟童与静安(合作)越剧团陈金莲、魏兰芳合演的《遇皇后》(参照京剧本)也值得一看。筱麟童演的乞丐范仲华,把一个善良、孝顺、胆小的平民百姓演来活龙活现。

卢湾(少壮)越剧团的张小巧,专演“丑角”。称她为其定作的、电视片名的“跳(挑)梁小丑”,真是名副其实。她男女角色都演得很好。在《春草》一剧中,她扮演的知府胡涂一角,可谓演绝了。把个欺软怕硬、图巴豪门、办事无主的贪官形象演来栩栩如生。在《双狮宝图》一剧中,她扮演了男主人公——奸臣之子张有义一角。虽出歪门,却有一颗善良之心;他知书达理,爱憎分明;他不顾自己有杀身之祸,也宁可替代忠良之子坐牢,并且放其逃生。张小巧演来诙谐风趣,可爱可亲。还有她在《辕门斩女》中扮演的恶霸缪秦虎、《李翠英》中的李妈妈、《碧玉簪》中的婆婆都为观众称道。她是一个难得的“丑角”人才。

福建省(上海市)芳华越剧团的赵雪芳也是“丑角”演员。她在《盘妻索妻》中演谢云霞的义兄一角 ,热情豪爽,乐于助人,表演得到位。高菊英在《珍珠塔》里的姑母一角,“老中带丑”,把一个欺贫爱富、浮滑势利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越剧中的“丑角”表演较多,但现在看来也是后继乏人。几次“越女争锋”大奖赛我虽没有看齐,但看到参赛中小生、小旦遍地都是,但“丑角”一个也没有。我听老一辈的说,过去越剧科班里,都培养一定比例的“丑角”演员。现在呢?学员愿不愿意学是一回事,领导重视和引导又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应当引起领导部门和院团的重视。

锡剧的“丑角”戏也有不少。江苏演艺集团锡剧团(江苏省锡剧团)来上海不多,他们有“丑角”戏,但我没看过,只看过其他行当的戏。作为省一级的剧团,肯定有优秀“丑角”演员。

无锡市锡剧院(团)文革前有一个优秀的“丑角”表演艺术家叫何企,他在《珍珠塔》里演强盗邱六乔、《摘石榴》里演浪荡公子赵自茂、《打面缸》里演师爷等,每一个角色都演一个像一个,在锡剧界里是很有名望的。可惜的是在“十年浩劫”中被打成国民党特务,几经折磨,欲死不成。最后他乘人不备,自绑一块大石,投江自尽。多大一个损失啊!

老一辈的名家、常州锡剧团的团长吴雅童、是主要小生演员。他后来声带有疾,改行“丑角”,据说演出效果很好。我只看过了他来沪演出的《半把剪刀》《后楼夜审》。现在他仍健在,年已八十多岁了,还在今年1月15日上海“星期戏曲广播会”——长三角滩簧戏汇演上露面,中气十足地唱上一段。若再要看他演的“丑角”戏是不可能的了。

全国解放后,上海有八个甬剧团,七并八并,到整风后仅存一个堇风甬剧团。甬剧同越剧一样,发源在浙江,开花在上海。剧团演过的好戏是不少,其中几个代表作我都看了,但“丑角”好像不多。记得在《半把剪刀》中,给徐天赐接生的王婆婆倒是一个“彩旦”人物,戏份不多,但演来凑趣。著名花旦演员范素琴在这部戏里没角色可安排,就演了这一个配角,风趣活跃,可见她演戏的多面性。在《天要落雨娘要嫁》一剧中,郎友增演的货郎贩名八哥的,也是一个“丑角”,把一个淳朴热情、爱憎分明的劳动人民形象很好地表演出来。小时候我在“大世界”看过星光甬剧团演的《秋香送茶》,名家张秀珍演的是丫环,演恶少的演员姓名我记不得了,但从唱和做来看,分明是一个“丑角”演员。

上海昆剧团中,刘异龙是不可多得的“丑角”表演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是《十五贯》,演的“娄阿鼠”是闻名戏曲界的。据说,一本《十五贯》的戏,救了一个昆剧的剧种。他有时也客串京剧演出。

从上海演出市场看来,人才最多、演出最多的“丑角”戏,非京剧莫属了。

京剧中的“彩旦”基本上是男演员“反串”的。我经常看中央电视台里播放的京剧,好多“彩旦”也如此安排。

我小时候看过艾世菊演的《蒋干盗书》等戏(有的戏当时还看不懂),以后又看过他在样板戏《海港》里演的钱守维(是个阶级敌人),他是个名丑。

名气最响,该属年纪已七、八十岁、现在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老艺术家、“江南第一丑”孙正阳。

他就是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里演土匪“栾平”的,四、五十岁以上年纪的观众都知道他。多年前他演的几个男角戏我看过忘了,他演的“彩旦”戏记得有《拾玉镯》里的刘妈妈。近两年我看了他应名家李佩红之邀,“客串”《锁麟囊》中的丫环、《凤还巢》中的大小姐程雪雁等。他演的戏精彩极了,他总是一出场还未演唱就得到“满堂彩”,有时还翻个跟斗,掌声一阵又一阵。前年四月份我还看了他参加“京剧丑角艺术专场”的演出,可谓风采不减当年。

他的夫人、著名越剧演员筱月英曾对我说,看他在舞台上演丑角鲜龙活跳、老当益壮,其实在生活中却安安静静,很少言语。他是个艺术造诣深,非常有修养的人。

著名的京剧“丑角”演员还有金锡华、肖润年等。

可喜的是上海京剧院“丑角”演员接班人有一大批,虞伟、殷玉忠、罗家康、郝杰等。

最杰出的优秀青年“丑角”演员应该是严庆谷了。我看了他难度极大的《盗银壶》《九龙杯》等戏,这些绝技和功夫不是靠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

记得京剧中我还看过“丑角”演员演的“矮子功”戏,就是人缩成一半,蹲着双腿,靠围裙遮住行走,而且走得飞快,翻了跟斗还不能露出双腿。演绝了,往往时间很长,不是常人能想象的。京剧是有这几个戏的,遗憾的是我把剧名给忘了。

上海的戏曲界中,老中青三代丑角演员就数上海京剧院最多了,而且十分出彩。

北京和其他各地京剧团体中的“丑角”演员我就孤闻寡陋了,因为它们来上海演出时的“丑角”戏不突出。

据我所知,真正载进京剧史册的“丑角”演员应该是原中国戏曲学校的校长肖长华了。

肖长华(1878——1967年)是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又是戏曲教育家。他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是京剧名丑。他十一岁起拜丑角名师学艺,勤学苦练,能戏好多,尤以“方巾丑”见长。他早期与谭鑫培、杨小楼等搭戏、后又与梅兰芳长期合作。在艺术生涯中他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继承并发展传统的丑角表演艺术,形成了健康脱俗的艺术风格。他强调人物的塑造必须要按照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性格变化来完成。

他为“丑角”戏制订一套演出规范,就是插科打诨要恰如其分,不哗众取宠,求得观众的廉价一笑;舞台演出要严肃认真,不喧宾夺主,不抢戏,配合得当。

他的念白风格独特,无论韵白、京白,还是方言白,都另有一功。

他在京剧名科班“喜连成”内执教三十多年,不仅教丑行,也教生、旦、净各个行当,培养了大批优秀演员。解放后他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为新中国的戏曲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丑行戏有好多。如《连升店》《群英会》等,他在《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在《一捧雪》中的汤勤演来有口皆碑。

肖长华的“丑角”戏堪称典范。

从沪剧的“丑角与彩旦”说起,并在戏曲大范围内(好多剧种根本还未涉及到)谈论“丑角”的表演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毕竟一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有的事时隔多年印象也淡薄了,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反正这不是学术论文,主题要鲜明,立论有根据,结论要站得住脚。

这仅仅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不揣谫陋,茶后饭余,赘述一番,晒晒已经过去的演出市场,是想引起广大沪剧网友对“丑角”表演的兴趣,也希望引起领导部门和院团对“丑角”表演艺术的重视;当然也希望有识之士也可在丑行当的表演中努力一下。


骏  良

2012年7月12日初稿

2012年11月29月修改
参与人数 6 威望 +30 收起 理由
weiminshi + 5 骏良老师对沪剧的典故如数家珍。钦佩!.
叮铛铃 + 5 好!
小荷花 + 5 顶!谢谢上传!
仙人球 + 5 好文章,拜读了。
blogfeiyunpu + 5 现在地方戏中丑角演员奇缺,原因在于吃力不.
lujunwen + 5 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30

大神点评25

小月 2013-1-22 16:19:10 显示全部楼层
   角色无大小  塑造的好 贴切 这才是艺术
剑鸣视点 2013-1-22 18:59:05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子归 2013-1-22 20:52:07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骏良先生把看戏经历写一本戏海回忆录∶)
镀金少爷 2013-1-22 23:28:10 显示全部楼层
要学唱戏,先学做人。
滩簧西乡调 2013-1-23 08:05:1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滩簧西乡调 于 2013-1-23 08:09 编辑

回复 骏良 的帖子

真是好文章!
遗憾的是现今沪剧舞台上的台柱们以及年轻演员中,已几乎难见骏良先生所夸奖的那样的“丑角”好演员了!葛聪聪的尤理清有点味道的。如此年纪就渴求他专此行当,貌似有点苛刻?
当初使劲踏上一脚,出名了赶紧上前表功。某些人真不要脸!!!鄙视。
lujunwen 2013-1-23 10:43:55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frankwyj 2013-1-23 15:26:26 显示全部楼层
骏良老师如数家珍般的晒出了戏剧界里如此之多的知名“丑角”彩旦”钦佩!
他们是戏剧演出中不可缺少的绿叶!顶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blogfeiyunpu 2013-1-26 21:45:15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地方戏中丑角演员奇缺,原因在于吃力不讨好以及角色本子贫乏。

像以前打花包剪刀口一类的三小戏基本绝迹---小百搭离开后谁再来演打花包呢。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3-1-26 22:06:55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些,订正一些,供参考。

吴稚童号称江南第一丑,主演的红楼夜审记得有戏曲电影,小生是唐振华---文武全能。

严庆谷本人仪表堂堂,在王子复仇记里演丞相,就是矮子功---全场矮子,他还是文武全才,自编自导自演小吏之死,文丑应工,远赴海外演出。

矮子功的另外典型舞台形象是王英/武大郎/土行孙,主要是京剧还有花鼓戏。

萧润年祖辈萧长华是喜连成总教习,教师班底第一把手,正因为丑行真正是文武昆乱不挡教什么都成。要是让梅兰芳周信芳来教行当肯定不够全面。

郑采君演追鱼中的乌龟精,也就是假包公,相当出色。

说到周湘君,那末也必须提及向美玲。向美玲的嫂嫂(碧落黄泉)以及珠玛太太(不准出生的人)也是够绝的了。

由于沪剧界生旦行实际上不分,就像文中所说顾智春从小生转行(天然条件变更)后兼演老生和丑生,所以戏路子广很重要。

葛聪聪是因为个子问题,没有适合他占领舞台中心的本子----当年伤员颂排在最中坚的年头难以再现。

同理,青年团过早地确定区分老生/小生和老旦/花旦实在也是一种莫大遗憾。

博客飞云浦
沪剧吧老迷 2013-1-26 23:30:27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骏良老师的文章受益多多!
abe-yyz 2013-1-27 07:46:18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妇.钦
老大
abe-yyz 2013-1-27 07:47:09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好.钦佩
老大
仙人球 2013-1-27 09:40:58 显示全部楼层
行当,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系统文化,而沪剧恰恰在这个方面是一个软肋。所以,阻碍了沪剧向更高层面的发展。这里就不展开,算是抛砖引玉吧。说的不对,请原谅。
朱妙其 2013-1-27 14:39:54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骏良老师内容翔实的好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骏良

45
粉丝数
4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