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名演员联演《雷雨》之拙见
[/size][按:在某连知青帖吧上,老知青战友hrd发了帖子,谈起了沪剧:(炳伊:沪剧的确很好听,记得我第一次听沪剧是在58还是59年,那时上海电视台刚开播,我那时候在读小学4.5年级。播放的是“星星之火”。我很喜欢剧里的唱腔和音乐。后来在收音机里听到沪剧也要听听,如“雷雨”“芦荡火种”等,有机会一定聆听你的唱腔享受享受)。看了他的帖子,我也不着边际地聊了几句,其中也聊到了当年沪剧界名演员联合演出何以选演《雷雨》的问题,这话题是我自己突发臆想出来的,所涉观点也仅是我即兴蹴就的极肤浅粗糙的一家之言,并未有一丁半点的内部资料;只是同不内行的知青朋友随便聊聊,而并未想专门论述。所以,我姑妄言之,尔姑妄听之吧!如能抛砖引玉,我倒是很高兴的。]我给hrd的回帖是:
又多了一位沪剧知音,很希望有机会在一起唱唱,相互学习。我们三连原来贾牛比唱得蛮好的,可惜他现在嗓子已无法唱沪剧了。《雷雨》可说是沪剧史上登峰造极的一出戏,因为它是上海滩上唯一的一次名演员的联合演出,它集中了当时上海各沪剧团最优秀的演员:有丁是娥(繁漪)、杨飞飞(四凤)、解洪元(周朴园)、石筱英(鲁妈)、王盘声(周萍)、袁滨忠(周冲)、邵宾荪(鲁大海)、赵云鸣(鲁贵)。改编话剧本《雷雨》作为沪剧界名演员联合演出的剧本,我以为是最恰如其分的,我想当时的策划者一定是考虑到方方面面,经过深思熟虑后才选定的。他之所以选《雷雨》,我的肤浅认识是:1,故事情节离奇动人,能吸引观众(当然票房价值也在其中了)。2,西装旗袍一类的戏适合擅演现代戏的剧种沪剧的演出。3,该剧人物、场景和矛盾冲突相当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各人物的戏份相当足,这为众多的名演员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某些剧本在人物塑造上轻重悬殊的限制,致使有的名演员会戏份很足,有的名演员则只能当小小配角的“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失去众多名演员联演的意义;选择这样的剧目,也可让沪剧观众在一台戏中尽览名演员的风采,饱赏各流派的精湛,以得到最好最美的艺术享受。当时的演出虽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它的影响十分深远,现在的沪剧沙龙里,当年《雷雨》里的经典唱段仍是热门货。 2011年4月3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