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引用专业midi制作高人的文章,力争与时共进,与人共进

来源: yuanquan 2012-12-2 13:08:3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当年笔者购买设备时,有两个小插曲,至今还记忆犹新。

  一是当我把设备刚拿回房间,就急不可待地一边对照说明书,一边在乐器上找出吉他、贝司等音色,并且输入了一小段流行音乐的数行乐谱。在按下Play键的一刻,那份激动简直不可言状。因为即时就听到了至少有七分象的这段音乐的乐队效果。

  另一件事发生在这件事的前一天,我向一家电子乐器公司询问MIDI的民乐功能,专业人员热情地介绍了用当时价格最贵的采样器制作的几种民族音色,并在键盘上熟练地演奏了一番。听罢演示我将感觉告诉他:怎么总觉得不大象?当时我们都有几分失望和无奈。

  在这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当年我向新买的设备中第一次输入流行乐曲谱时,对MIDI的制作技术还不着边际。二是细想起来,那家公司用那台昂贵的采样器做出的民族音色,兴许并不逊色于今天我所改造的一些音色。但是,这“象”和“不象”,成功与不成功的结论却与期望绝然相悖。

  其实,这类情形,在不少人那里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例如,笔者接到过几封同行的来信,他们手头上有我做的民乐合奏《拥军秧歌》乐曲的MIDI音序文件,一方面他们盛赞该曲的成功,同时又告之:同样使用了这首曲子中的音色数据,却不知为什么做出来的音乐就是不象。对此,我相信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常规MIDI制作的功力和经验,同样也相信他们所抱怨的感觉。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这就是我要作的特别强调:民族音乐制作的精髓在于音乐风格的塑造和音乐神韵的再现。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做出真正“象”的民族音乐,就必须围绕这个核心,注重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MIDI法则与演奏法则的结合。

    说到民族音乐制作,人们都把焦点凝聚在音色上,这本当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遗憾也往往就在这里。许多人以为,一旦有了民族音色,再加上以前做MIDI的一般经验,民族音乐的制作也就迎刃而解了。如若化作公式就是:“民族音色+常规MIDI技法=民族音乐”。有的人干脆把它简化作“民族音色+操作规程=民族音乐”。也就是说,只要把乐谱准确无误地交赋给了一种很“象”的民族音色,民族音乐制作即大功告成。说到底,他们割裂了MIDI法则与乐器演奏法的联系,割裂了音源的原音与音源如何发音的关系,只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从而把决定音乐的“象”与“不象”,完全归结于音色的象与不象。其实,这是对MIDI音乐,尤其是对民族音乐MIDI制作法则理解上的最大误区。

  我曾听过一个国外著名乐团演奏的数首中国民族风格的管弦乐作品,他们演奏乐曲的准确和投入堪称楷模。但闭上眼睛也知道这是“老外”在奏国乐。──由此可见,也不管你用的乐器是民乐还是西乐,离开了民族特色的演奏技法,民族音乐的风格就荡然无存。

  就如同好的乐器只有让好的乐手去演奏才能发出好的音乐一样,要让MIDI音乐具有真实的感染力,(即便是做流行乐和管弦乐,)决然离不开熟练地再现演奏法的制作技术。而这种对演奏技法再现技术的需求、甚至是依赖,在民族音乐的制作中更显得尤为重要。一定意义上讲,能否真实地再现演奏技法是决定音乐“象”与“不象”的关键要素。

  纵观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民间音乐一直起着主导的作用。自宋以来,音乐又与戏剧又结下了不解之缘。民间音乐和戏剧音乐共有的特征之一就是地域色彩十分强烈,与之长相伴随的中国民族乐器也就都造就了它们独具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一方面,它们有相当多的模拟歌唱的成分,加上它们在不同的形式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从而生成了各自特有的演奏技巧;同时,这种历史现状和音乐审美习俗的长期沿习,也使民族乐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奏风格。

    例如在中国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演奏中,有着“死谱活奏”和“托腔变奏”的传统。至今,在大多数民族乐器的演奏中,高明的乐手都擅长于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和个人的理解、情感,即兴运用各种细腻的演奏技法,精细地修饰、渲染乐曲。这本身就是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特征所在。实际上,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就是演奏者本能地对乐曲进行再度加工的二度创作过程。这是民乐与管弦乐演奏中的最大区别。

  再看看乐谱。仅管当前的记谱法已经很科学,但用于民间音乐的记谱时,却常常出现令人头疼情况。也尽管各种民族器乐已经有了一整套各类演奏法的记谱规则,但在常规的作曲和记谱中,人们还不习惯于细致地把它们全都一一标上。事实上,这种精确的记谱是极难做到的。严格的说,乐手演奏乐器的实际发音,与书面的乐谱并不是一致的。乐谱只是一个旋律的主脉,或者说更象是一个经过删剪的驱干、简化了的音符记录。

  我们许多人做MIDI时,往往只习惯于照谱作业,或者只关注到旋律的主脉胳。这样,就忽视了民乐演奏技法在乐曲进行中,无时无处不在点缀和闪烁着这个重大的细节。可以说,如若舍弃了这些“细节”,就等于丢掉了民乐的音魂。这时可以肯定:纵然拥有一个多么“象”的音色,也绝对发不出“象”的民乐声响来。

  相反,我们在音色的选择和制作中,有时不能尽如人意,但是,只要在演奏法的体现中花了工夫,听众照样会给予认同,因为人们倾听的必竟是音乐。可以说,找到了或做出了一个好的音色,仅仅是开了个好头。做音乐、做音乐,“做”才是真正的开始。当然,有了熟练的制作技巧,又拥有高仿真的音源,那肯定是再好不过的了。

  因此,了解、熟悉民族乐器各具特色的演奏技法,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于音乐制作之中,这是让我们的民族音乐做得更象的要决。

  2、从艺术模式到MIDI模式的转化

  在对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之后,还要善于提炼和总结出各类乐器的常规技巧在演奏中发出的典型音响特征,并从中找出规律。这其中,尤其要善于以敏锐的听觉,去捕捉和解析各种演奏技巧在运作过程中,自然地附带产生的细微的艺术声响效果。有时,往往是这么一些细微之处,鲜明地点缀出了乐器的突出的特征。

  比如弓弦类乐器在演奏中,各种滑音是应用较多的一种技巧。这些滑音一般都是比较明显的,有时还会标示在谱面上。另外,还有各种隐蔽式的滑音,这就是在弦乐的换把换指演奏中,把位指位交替时手指在弦上自然地带出来的细小的滑音效果,这种滑音是不明显的、不强调的,不会在乐谱中标示出来的,因而也是不为人们所特别留意的。但是,就这么一个极为细微的滑音效果,却必须让MIDI制作者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们对这些细节的洞察程度,反映了我们对乐器艺术表现力的了解程度,也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做MIDI时对音乐的再现程度和表现力。

  接下来更为重要的,就是要为这各种演奏技法找出相对应的MIDI技术手段。MIDI工作者作为音乐人,自然要有活跃的形象思维、敏锐的艺术目光,同时,还要象工程人员那样运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多一些数学的概念。要善于在器乐演奏技法和MIDI制作技术的双向比较中,勾画和捕捉艺术思维模式在数学思维中的映象,在反复交替的思维中,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这也是既作为一门艺术,又作为一门科学的MIDI技术学科向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给演奏技法与MIDI技法配对,为艺术现象和MIDI数据搭桥,也正是这么样的一个过程。

  比如,弓弦乐器中的各类滑音、弹拔乐器中的“推、挽”手法,吹奏乐器中的滑指,以及弦乐器换把换指和簧管乐器起吹中的自然圆滑音痕,虽然技巧及其运用的名称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大相径庭。但是,从物理发音的某种角度看,又有共同之处:它们都使声音的频率产生了连续的变化,在频率──时间坐标系中的变化曲线是类同的,也就是说音频的改变是以上技巧产生听觉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在MIDI制作中,这种让音频随时间产生连续变化的现象,就使我们自然地联想到了弯音控制。因此,以上的种种演奏技巧,都可以主要通过改变弯音控制信息来实现。至于弯音范围的大小、变化曲线的斜率等因素,就要视使用滑音类技巧的乐器,和所用滑音的种类而定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两种模式的比较和转化时,千万不要混淆了概念。例如:竹笛、唢呐和弦乐演奏技法中都有“颤指”、“颤音”(Trillo)演奏,切不可与MIDI制作中的“颤音”(Vibrato)混同。前者是一个音在本音和上(下)方小二度以上音程的装饰音之间快速的交替变化,后者是指一个音的音高在很细小范围内的波动。而弓弦乐器中的“颤弓”(Tremolo)与MIDI中的“颤音”也不是一回事,它在MIDI制作技法中的表现方式,与弹拔乐器的“滚奏”、“轮指”等相类似,它们都是同音的快速反复。

  随着MIDI技术的发展和表现力的不断丰富,民乐演奏法的MIDI表现手法也将会不断地简洁、完善和创新。

  3、从静态的MIDI技法到动态的音乐演奏的回归

  掌握了民族乐器演奏法的制作技巧,是否就能确保做出称心如意的音乐呢?答案仍然是:未必。曾经有人问我:“做民乐究竟有哪些可循之规?比方说,凡遇什么音符,就应当用什么技法。”对此确实很难作答。

  就MIDI制作技法而言,它是静态的,人们可以去探寻它的规律,总结出它的法则,即有规可循的。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活是动态的,我们必须时刻牢牢记住:我们面对的是物质的设备,处理的是软、硬件技术和MIDI事件(数据),要做的却是音乐。因此,决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万能组合规则。

  我认为,做民族音乐和做其它音乐一样,任何时候,我们都绝不能把自己仅仅当作是一名MIDI机器的操作员,最好还要去借用一下指挥的视角,作曲的评判,音响师的感觉。至少,应当先让自己去认真地当一回演奏员。在动手做音乐之前,先用乐队中每位演奏员的眼光和感觉去细读一下乐谱。设想一下,当把音乐中指定的乐器交给你演奏时,你对分谱及音符将作那些演奏处理。在做民乐时,最好事先应当在乐谱中详细地做好演奏技法的标记。如弓法、指法、气口,和运用的打音、波音、滑音,轮指,扫弦等等。“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将会对后面的制作大有帮助。


作者:music1997【倒行逆施的Prim】
※ 来源: 网易虚拟社区 北京站.
参与人数 7 威望 +35 收起 理由
叮铛铃 + 5 好文章!
过炎洲 + 5 说得精辟!
老番三 + 5 精辟!
双王今易木 + 5 好教材!
chen9001 + 5 好文章!
阿杜 + 5 拜读了。虽没经历但知道了大概。谢谢!.
白水 + 5 谢谢老师!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35

大神点评8

weiminshi 2012-12-2 20:08:49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努力呵!感动。
国庆长假一过,气候要进入深秋了。也是一年之中最佳旅游季节。乘此良机去欣赏和享受大自然之美吧。
chen9001 2012-12-3 09:58:56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国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的演奏中,有着“死谱活奏”和“托腔变奏”的传统。至今,在大多数民族乐器的演奏中,高明的乐手都擅长于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和个人的理解、情感,即兴运用各种细腻的演奏技法,精细地修饰、渲染乐曲。这本身就是中国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特征所在。实际上,中国民族音乐的演奏,就是演奏者本能地对乐曲进行再度加工的二度创作过程。这是民乐与管弦乐演奏中的最大区别。

  乐谱。仅管当前的记谱法已经很科学,但用于民间音乐的记谱时,却常常出现令人头疼情况。也尽管各种民族器乐已经有了一整套各类演奏法的记谱规则,但在常规的作曲和记谱中,人们还不习惯于细致地把它们全都一一标上。事实上,这种精确的记谱是极难做到的。严格的说,乐手演奏乐器的实际发音,与书面的乐谱并不是一致的。乐谱只是一个旋律的主脉,或者说更象是一个经过删剪的驱干、简化了的音符记录。

我觉得以上两段,特别值得从事戏曲伴奏的朋友认真领会.
文化站 2012-12-3 11:24:10 显示全部楼层
陈老师讲的内容真乃经典,深受启发。二胡演奏家闵慧芬大师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到位。所以二胡拉得好的人多如牛毛,但能成为大师的则是少之又少,区别就在于此。
chen9001 2012-12-3 16:02:44 显示全部楼层
我摘引的这两段.从另一面也揭示了:一个作曲家,不可能通晓各种乐器的演奏."总谱",体现了他的总体框架与意境,大型乐队所努力展现的,正是乐曲的这一方面.
小乐队(尤其是担任地方戏曲丝竹伴奏乐队),在这方面就可以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二度创作空间.
50-60年代,沪剧界六大剧团,基本上都形成了自己的伴奏风格.老戏迷只要一听到"无线电"里沪剧音乐响起,不等演员开口,就可判断是哪个剧团的节目.
双王今易木 2013-1-15 19:11:34 显示全部楼层

真价实货,学习了。
谢谢上传!
过炎洲 2013-1-17 20:26:36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文章是一片佳作看后受益非淺.一眼就看出是位专业MIDEI老师.有机会向你讨教.关于MIDI制作我感到沒有扎實的音乐素养.沒有对各种乐器演奏特色的了介.没有对音乐配器的知识等最好的音源也制作不出一件好作品.如文中讲述的,像古筝音色在G8合器中是很好的.要制作出古筝曲.一定要与古筝的演奏技巧基本接近.必须该推.摇,变音等加进去.如果制作者不懂.那未出來的作品就会如上面讲的听起來不像.民乐的琴师按沪剧谱拉.用申胡拉出來的味是民乐味.因为他不知道拉沪剧的技巧.故MIDI制作必须要基本多懂才能出好作品.
叮铛铃 2013-2-23 09:57:28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yuanquan

15
粉丝数
27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