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著名演员是怎样处理舞台事故的

来源: 骏良 2012-10-7 12:25:0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骏良 于 2012-10-7 12:36 编辑

著名演员是怎样处理舞台事故的?


“骏马也有失蹄时”演员在舞台上的演出,和平常人在生活中一样,总会经历过一些发生在舞台的意外事情。

笔者从童年算起,看过不下几百场各种戏曲,作为观众,曾经在观看演出中看到舞台上发生的出乎预料一些事故。但面对如此突发事件,这些有经验的著名演员,反应灵敏,沉着应对,处变不惊。经过他们的机智处置,有的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有的顺水推舟,以变应变,不露痕迹,一般观众根本就不知道刚才发生过什么事情。

有几件事,在我的脑海里印象是深刻的。


丁是娥巧拾“罗汉钱”


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老师就曾经正确处理好舞台上的一件事。

沪剧《罗汉钱》是丁是娥在解放后的第一部力作,参加华东戏曲观摩会演获得演员一等奖。后该戏被摄制成电影,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戏中小飞娥“为了迭格罗汉钱”一曲唱得家喻户晓。

一次在演到“回忆”一场戏时,她刚唱完“反阴阳”曲调的“这痛苦我永生永世难忘记”,转而小飞娥转身立起,用“快板慢唱”曲调唱出“罗汉钱呀罗汉钱,是好是坏难分辨……”,接着慢步走向舞台的中央。可能是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太入戏了,手一松, “罗汉钱”掉下来了。她当时一瞬间心中暗暗一惊,“坏事了,怎么掉在地上!”

随即她不动声色地继续演唱,同时按京剧《拾玉镯》的套路,移动小花舞步过去把“罗汉钱”拾了起来,并举起手中的手帕把铜钱轻轻地擦拭了一下,然后捧着往胸口上按住。几个细小的动作做得干净利落。整个过程中音乐没有停顿,戏有条不紊地继续演了下去。观众还认为这是为“小飞娥”醉心于“定情物”而设计的呢。

后来有人把“罗汉钱”演到这里时,也依葫芦画瓢,把掉钱、拾钱、拭钱、捧钱等动作重复一遍。丁老师看后就笑着说:“原来戏里根本没有这样的处理。但钱掉在地上,不拾起来戏无法做下去。这是我为台上的失误补了几个动作而已。以后演出不要把我错误的东西也照搬上去。”



凌爱珍深情看“儿子”



沪剧《红灯记》是爱华沪剧团1963年春节起在红都剧场首演的剧目。由于受专家和观众的热捧,剧团一再轮换几个剧场继续演出。我是剧团演到哪里,就看到那里。应该说几遍看下来了,对剧情和唱段是比较熟悉了。

一次剧团在新光剧场演出。当演到“刑场斗争”一场母子会面时,扮演李奶奶的凌爱珍唱到“玉和啊,让姆妈好好看看你……”,接下来她却没有声音了。该剧她已经演过许多场次了,不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应该是十分熟悉了。但这场戏中,她硬是把下面的唱词忘了。因为唱的是“清板”,当时音乐也停止了,全场肃静。但她不愧是一位老资格的表演艺术家,一方面尽力在思索后面的唱词,一方面又加大动作:理理李玉和撕破的衣服,轻轻檫拭他脸上的血迹,深情地从上到下,把“儿子”看个够,然后唱出“神态依旧使我回忆当年情”……

这番铺垫,一招真灵,既体现了革命两代人的深情厚谊,又为垫空赢得充裕的时间。唱词到底是她自己想起来了呢,还是由扮演李玉和的袁滨忠轻声提示了她一下。这不去管它了,反正戏又完整地演绎下去了。

观众被复杂的剧情和她俩动听的唱腔吸引了。一大段唱毕,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事实上有几个观众能这样熟悉整个唱腔结构安排?几个会知道凌爱珍老师那天是吃了一个“大螺蛳”?

文革后的一天,我和凌爱珍老师谈起这件事,日久时长,她已经记不起了。但她没有否认,同时谦虚地说,这种事情是会发生的,当时可能脑子里一下子是空白一片。本着对观众负责,演出决不能停场、冷场,影响演出效果。演员应当机立断,紧急处理,认真补场。但事后要找出原因,吸取教训,补做功课。特别对老演员来说,这是不应该发生的;从另一方面来讲,事情既已发生了,演员之间要相互补台,决不能袖手旁观。这是“艺德”、“戏德”。



王盘声智踏灯笼火



六十年代笔者在新光剧场看过艺华沪剧团演出全本传统剧目《借黄糠》(根据人民沪剧团整理本)。王盘声、王雅琴、钱逸梦等演得好不说了,有一件事几十年后,我始终没有忘怀。

舞台上演到“放水墩”一折。父女俩悲戚戚的唱腔和当时的气氛,着实感染了台下坐得满满的观众。

黑漆漆的夜晚,剧中人“小囡”一手提了连着红灯笼(已点着蜡烛火)的棒,一手搀着“爹爹”向娘舅家走去。两人边走边唱“父女俩吃苦是眼前,出家人一世要撞苦钟。有朝一日风云转,(我)赚钱养家乐无穷”。唱——还在继续。突红灯笼燃烧起来,这是边走边晃动,蜡烛没插牢而倾斜才造成的恶果。

演“小囡”的青年演员虽然唱做俱佳,但突然的变故使她惊慌失措,看着手里烧起来的红灯笼不知如何是好——楞住了。

“姜还是老的辣”。演“爹爹”“李俊民”的王盘声,不慌不忙,刻不容缓,迅速把灯从“女儿”手里抢过来,提着灯棒使劲地把灯笼往脚下踩(同时也顾及舞台上的地毯)。火熄灭了,“女儿”也回过神来。

王盘声处理及时、得当,须臾之间,舞台下没有骚动,观众看着全过程,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这时“女儿”一手接过棒下“踏瘪脱的灯笼壳子”,一手又搀着“爹爹”,唱着“灯笼一盏向前引”……

观众乐了,发出热烈的掌声。



茅善玉摔伤“不下火线”



200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上海沪剧院排出最佳阵容复演原爱华沪剧团“袁(滨忠)派”经典名剧《红灯记》。院长茅善玉亲自挂帅,出演李铁梅。

我应邀去看演出前一天内部的全剧彩排。那天晚上,逸夫舞台的观众厅里坐了没多少人。观众虽不多,但演出气氛却是很热烈。因为观众是行家——沪剧院的从业人员,还特别邀请原爱华沪剧团的老员工,来看他们以前的“看家戏”。再则就是为数不多的观众,这些人是“爱华”和袁滨忠的“。铁杆粉丝”。

剧组演员的表演十分敬业,戏一场又一场顺利地演下去。这些特殊的观众好多次给于热烈的掌声。台上的演员受了鼓舞,演得格外有神。

当演到李玉和被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请”去赴宴,同时家被抄了,东西被丢得横七竖八。李玉和走出家门时,一阵寒风吹来,女儿李铁梅赶紧拿了爹的围巾追上去, 想给爹围上。这时不仅被宪兵队员挡回,而且被横翻在地上的椅子绊住了脚,演李铁梅的茅善玉直直地摔倒在舞台上。

一般地说,演员摔下去了,不是伤痛得厉害,自己会爬起来,况且正在演戏。所以在场的李奶奶和侧幕里的工作人员没人出面搀扶。几分钟过去了,茅善玉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啊,坏事了!她演戏太投入,这一跤摔得太重了!

这时台上工作人员才感到事态严重,大幕迅速拉上了。舞台下的观众骚动了,“小茅怎样了?”成了大家热切关心的话题。这么多的人,又不能一起轰到后台去。

在大家焦急地等待信息时,约十五分钟后大幕又拉开了,戏继续演下去,茅善玉又活龙活现地出现在舞台上。“戏场似战场,轻易不下火线”。话是这么说,个中苦痛只有她自己知晓。

一跤摔闷了她。按理说为保证明天的对外演出,况且戏已经排过好多遍,今天她后面部分完全可以不用彩排了,其他人跳过她的戏,部分段落也可照常彩排。可作为院长和主要演员的她,没这样做,一切按原计划执行。

戏越演越精彩,台下的掌声也越来越热烈。

事实上类似一切为观众,一切为舞台的事,发生在茅善玉身上已不是第一次了。

当年她父亲病故时,她正好有共舞台的《一个明星的遭遇》演出任务。戏票已经放出去了。“我要对观众负责”。她一句话,也是一切按原计划执行。她强压悲痛,在台上演出依旧有声有色,散戏后却在后台嚎啕大哭。

这就是人的品格,演员的戏德,小茅心中就是观众第一。



王雅琴巧修”织布机”



这是团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的一件事。

五十年代的一天,艺华沪剧团夜场演出古装戏《孔雀东南飞》,由王雅琴、王盘声等主演。马上就要开场了,大家已经化好妆,有的连戏装也穿好了,有的站定在侯场门不远处。

有两个青年演员因上场晚,看看没事了,还在开玩笑,嘻嘻笑笑,打打闹闹,互相追逐。一不小心甲演员推了乙演员一把,乙演员没防备,一屁股倒在后面的道具“织布机”上了。这个由木条拼起来的大道具,本来就是“花架子”,中看不中圧,一下子散了架。

“织布机”是剧中人“刘兰芝”必不可少的大道具,“刘兰芝”又是团长王雅琴出演的主角。这下两人吓坏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呆着。

“要影响演出了”,有人马上去汇报给团长。王雅琴这时已准备好演出工作,候在上场门边,且默默地在培养感情。一听说出事了,迅速到后面现场来看。

她先问乙演员伤了身体了没有?回答是不碍事。接着她把散了架的“织布机”看了个仔细。现在再去叫做道具的木工来修理是不可能了。因此当机立断,一方面派几个人火速去找一点绳子来,越快越好;一方面又叫大家协助她,按照她的要求指向,共同用手把散了、断了的木条重新竖、搭起临时的架子。她使用的东西,木结构她是知道的。须臾绳子找来了,她和大家一起用最快的速度,把架子扎了起来。完毕后她再轻轻地试推了一下,“好,不会倒了!”她又嘱咐管道具的工作人员,等一会儿在搬动时小心一点,今天先应付一下,明天白天请木工师傅重新来加工。随后她又拍拍两个青年演员的肩膀,一声令下“大家各就各位,准备上场!”

大家看着团长沉着应变,十分佩服。也有的指着两个青年演员说“王团长的脾气真好,雅琴是“雅”,要是换了某某人(其他团的团长),今天暴跳如雷,明天两个小鬼日脚就不好过了”。

王团长是“雅”,但也不是吃“素”的。“国有国法,团有团规”。过几天在全团工作会议上,她把这个问题也提出来了。

她说话的风格和她唱戏的特色是一样的:文文雅雅,幽幽静静,但掂得出分量。“那天发生的事,我当团长的有责任。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但劳动纪律还是那么松懈,发生了事故。说明我的工作没有抓好,我要检讨。从我做起,今后到剧场后,就是准备上‘战场’,我们的一切就是为观众服务,而且要服务得好。”

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团长没有直接批评两个青年演员,却“引火烧身”。大家普遍受到了一次劳动纪律教育,两个青年演员面上红通通的,我想教训也够受的了。

当领导也好,作为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好,总会碰到一些麻烦的事情。处理问题时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灯光效果配合我杨华生”



多年以前,一位滑稽演员到我处来坐坐,闲聊中讲起一件事,我听后确实佩服老一辈艺术家有特殊的本领。

那事发生在文革后不久的一天。新组建的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在外地巡回演出,那天晚上正好著名滑稽演员杨华生在剧场里演出独脚戏《五更相思》。动乱十年,老艺术家好久未登台亮相,有演出的机会当然要一唱为快。台上杨老师唱得起劲,台下的观众则听得津津有味,气氛相当热烈。

刚唱到三更时,大概是电线短路的原因吧,场内灯光一下子全都黑了。熬过文革戏剧短缺而饱受“饥饿”的观众,好不容易今天看到了一场好戏,谁知中途出了毛病,你说恼火不恼火?场内立刻骚动起来。

杨华生不愧为老艺术家。马上提高嗓音、插科打诨:“大家不要慌,我唱的人不急,你们观众更不要着急嘛。现在三更天了,天不黑,什么时候黑呢?”全场观众被逗乐了,场内开始安静下来了。

杨华生又继续说:“这是给我配的灯光效果。为了欢迎我,这是‘特地’为我安排的。其他人来就不一定会有了。”接着他又说:“我杨华生的眼睛是出名的,像两只五百支光的电灯泡,剧场没电时,正好派用场”。

台下的观众更乐了,笑声一阵又一阵。有人还说,杨老师,今天黑糊糊的,侬中头彩了。台上台下互动着,场内一下子热起来了。

估计时间等得差不多了,杨华生开始收场了。“我继续唱下去。等到四更天和五更天了,灯自然会亮起来的。不信,你们等着看”。

不一会灯光全亮了。观众哄堂大笑。杨华生唱得更卖力了。一曲终了,观众不让他下台,一定要他再来一段才罢休。



毕春芳没有话筒唱“临终”



我记得在上小学时,有一天跟了大人们到剧场去看合作越剧团戚雅仙、毕春芳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看到“山伯临终”,一场,幕起,毕春芳刚唱了一、两句,发觉舞台上扩音突然没声响了。她当然能感觉到。这时她不慌不忙,调整一下坐姿,使足劲,用本嗓继续唱下去:“见诗稿犹如见贤妹,反使山伯更愁眉”……

那时我坐不住了,往卫生间走一走。

反身进来时,音响还没接好,而毕春芳没有话筒继续在唱“四九,你恳求爹娘如我愿,我死后胡桥镇上立坟碑”……

没有扩音,毕老师却不停顿下来。一声声,多清澈。场内一片肃静。有没有音响设备对她来说是无所谓的。照样唱得那样投入,那样动听。

我走进观众厅站在最后一排,一字字,一句句,还听得那么清楚、出彩,深深地被吸引了。一场完毕,幕才徐徐落下(当年各剧场的大幕是由上而下开闭的。不像现在是左右开闭的)。“山伯临终”剧情虽然悲悲戚戚,但观众们被毕春芳认真、负责的态度,高超的技艺所感动,故掌声响了好一阵子。

幕间,场内作紧急处理,调整好扩音设备,戏又演下去了。

这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毕老师对艺术负责,不因为音响出了问题而“罢工”、“休工,被动等待扩音修好。这样会影响整个戏剧的气氛;二是她自科班起积累扎实的用嗓功底,在特定情况下充分地体现出来了。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现在演出中,话筒不响的故障时常发生。群众性的“大家唱”活动不去说了,今年初连得进上海大剧院的沪剧演出也有音响“打闷炮”而出洋相。台上演员接过台侧工作人员提过去一只无线话筒,才继续唱下去。

对于我们现在的许多种青年演员来说,离开别在胸口、挂在口边的“小蜜蜂”,或去广场演出,是有困难的。虽然时代不同了,科学发达了,但老一辈艺术家练就扎实的功底是令人钦佩的。我们也不妨多练练“硬功”。



金采风严肃站定“拗造型”



六十年代在人民大舞台,我曾经看过上海越剧院由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金采风分A、B制出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则天皇帝》。当时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则天皇帝》一剧对武则天作了重新评价。用“两分法”,把过去说她是独裁、荒淫的女皇帝,实事求是地还她是一个改革进取、广开言路,新开女科的历史人物。

这天是金采风扮演武则天。舞台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相当激烈,叛乱和镇压又交叉进行。剧情相当紧凑,唱腔丝丝入扣。观众被深深吸引了。

当演到武则天力排众议,广开女科,挑选女官来参政议政时,金采风演剧中人态度相当坚决。只见她头戴皇冠略昂首,两眼直视,身体半边朝里,左手紧贴后腰部,右手紧握放在前胸,好威严!一副运筹帷幄、事情必定的模样。

这时候,大幕渐渐地落下(前面说过,当年幕是上下开启的),这一场结束了。

但那天却出了事故:幕落刚下一半,就停止不动了。金采风虽然身体半边朝里,但追光灯打在她身上不息,知道大幕吊在半空中下不来。她拗了这个造型就固定在那儿,一动不动,仿佛泥塑木雕一般。

台下骚动起来,观众议论纷纷。但金采风镇定的造型鼓舞了观众:她自己这样安定,我们又怎样呢?

司幕见大幕不动了,马上采取措施。只听得舞台侧幕边一阵“乒乒乓乓”声响,大幕修理了约十多分钟,终于落下了。大家都松了口气。金采风就这样一动也不动,光立了十多分钟。

戏就继续在演下去。

有人认为,既然有事故,而且又不是演员造成的,演员走人就是。可是金采风一定是这样想的,只要不涉及演员的生命安全,应当保持当时的场景,就不要破坏了剧中的气氛。她宁可自己吃力地站定,这也是对观众负责。



戏曲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特定愧宝,也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戏曲演员都是很敬业的,十分爱护它。有的甚至为它奉献了一辈子。大家都不愿意在演出中出现事故,希望对观众有个好的交代。

舞台事故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家主观上意想不到会发生的,靠演员随机应变,妥善处理;二是由演员基本功不到位造成的,这就要求演员提高艺术素养。

拿京剧来说,武功戏中的跌打滚爬更容易出事故。如我见过有的戏一个演员要顶、要踢几个演员同时发来的几根靶子,偶然力不从心,有一招失手顶不住,或踢不准。京剧观众都知道武功的难度大,往往较宽容。在演员失手时,也善意报以掌声。但京剧演员比较要强,大多是不声不响,把动作重做一遍,一定要做到成功为止。那时观众的掌声更为热烈。

我也看过,越剧女演员在武打时发辫松散了,就咬住盖过脸面部分的头发继续开打。锡剧演员唱文戏时,帽子上的“翅”掉下一根,不为所动,还是认真把戏唱完。还有好多例子。不过这些部分和上面讲的突发事件完全不同的,事先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一点,基本功扎实点,事故是完全可避免的。

又如大多数沪剧演员的古装戏功夫差一点。我看一个演员演《游庵认母》时,头上不扎“水纱”,帽子几次要掉下来。扎“水纱”大有讲究。扎得紧,戴上的帽子就不会掉下来(甚至翻跟斗也可以,如锡剧《珍珠塔》里方卿“跌雪”的一场),但头很痛,很涨,不舒服,有的人也会恶心;不扎的话,帽子往往戴不牢。电视小品演员和滑稽演员往往也不肯扎“水纱”。

我要提醒青年演员们,这些基本功是一定要做到的。只要多动脑经,肯下功夫,不怕吃苦,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好多舞台事故完全是可以规避的。同时要向老艺术家学习,正确处理好舞台上发生的事故。最主要的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故。


]

作者:骏  良


2011年10月16日初稿


2012年6月8日修改

参与人数 21 威望 +105 收起 理由
枫琴 + 5 谢谢!
婉君 + 5
xiangsheng1947 + 5 艺德戏德的典范!
沪梦缘 + 5 赞!顶!
我名阿蔡 + 5 顶!
镀金少爷 + 5 学生必读!写得好!
娄江沙子 + 5 既是佳话,也是教材!
双王今易木 + 5 精彩绝妙!
lujunwen + 5 好文章!
chqyhsl + 5 好记心,好文采!
frankwyj + 5 绝妙文章!
上海小步 + 5 谢谢骏良老师!学会看戏、学会看人!!.
滩簧西乡调 + 5 想评20分!骏良老师的文章真是值得一读!.
璐璐 + 5 值得拜读,十分敬业!
辛勤耕耘 + 5 写精彩,祝早日康复。
瑞雪 + 5 艺术家是在艺德的累积中诞生。.
blogfeiyunpu + 5 也是应该评十分的美文!
hjdxm + 5 演员必读!
阿杜 + 5 佩服。谢谢作者!
chen9001 + 5 演员唱戏,是进行艺术劳动.从容应对突发事件.
白水 + 5 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5

大神点评17

璐璐 2012-10-7 20:41:39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舞台上的演员,你既然交给了观众,那么就得对观众负责,这是做演员的起码职业道德,同时,观众也得对演员的精湛演出报以热烈掌声,台上台下相互呼应!
mars 2012-10-7 20:52:32 显示全部楼层
电视里看过汪华忠老师主演的《借黄糠》也出现舞台事故。放水墩一场汪华忠老师的胡子一直在往下掉,但是看得出来他一直在努力按回去。
上海小步 2012-10-8 09:29:56 显示全部楼层
骏良老师的美文“著名演员是怎样处理舞台事故的?”很及时,是巧合?!

                   耐人深思哦······

选择你要选择的 同时也要承受那些必然要承受的 得到的同时也要懂得这一切的代价
龚山荣 2012-10-8 09:45:2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秋高气爽重阳日,祝各位网友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frankwyj 2012-10-8 10:53:19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沪剧的老行家啊!钦佩!钦佩!好文章有看头。谢谢上传!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lujunwen 2012-10-8 12:55:42 显示全部楼层
双王今易木 2012-10-8 18:21:09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骏良老师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教材!
娄江沙子 2012-10-8 23:10:30 显示全部楼层
昊月地 2012-10-12 15:15:2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昊月地 于 2012-10-12 15:47 编辑

我很高兴找到了沪剧网,就像回到了自己家的感觉。因为我从小在我父辈们的熏陶下喜欢沪剧艺术,因此喜欢上了沪剧前辈的许多老艺术家,现在薪火相传代代都有杰出的后秀代表,随着民营剧团的纷纷崛起,我想沪剧一定会重振辉煌,让沪剧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本文来源于: 中国沪剧网(http://www.chinahuju.com) 原帖地址:http://www.chinahuju.com/thread-16162-1.html喜欢沪剧艺术。[font=
我名阿蔡 2012-10-12 19:24:55 显示全部楼层
沪梦缘 2012-10-12 22:15:50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陈老师好文章的上传,这是一些著名老演员的舞台实践经验的创举。更值得当今青年演员学习与借签!
今天是父亲节愿天下的父亲永远健康幸福、吉祥快乐!
xiangsheng1947 2012-10-13 08:24:0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骏良老师精美文章,值得专业的,业余的演员认真拜读学习理会。骏良老师的美文“著名演员是怎样处理舞台事故的?”很及时,是巧合?!令人深思!
这个年龄真好,没有辜负阳光,没有辜负父母,没给孩子添累,活出自己的骄傲!
明辉 2012-10-13 23:27:28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这就是艺得。
婉君 2012-12-3 21:58:34 显示全部楼层
Even  in  death , our  love  goes  on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骏良

45
粉丝数
4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