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为老同学写序

来源: blogfeiyunpu 2009-7-5 05:02:5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我早已拒绝写序。但就在这个月,我的四十年前的老同学褚伯承先生突然寄来了一部研究沪剧的书稿。四十年不是一个短时间,坎坷岁月中的青春友情立即展现在眼前。我禁不住,破例写了一篇。


  附序言正文  

  

  感谢老同学褚伯承先生给我一个机会,稍稍谈几句沪剧。在我的记忆中,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用书面方式谈论这个剧种。褚伯承先生是专门研究沪剧的,我秉承“弄斧必须到板门”的古训,用外面的目光看进去,可能有点意思。



  上海从开埠之日起,各种文化从中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纷纷涌来。它们在街市间翻卷喧腾,此起彼伏,使这座城市充满着日新月异的生命力。但是,上海并不仅仅是一个交汇场所,它本身也有文化底盘。



  在上海的文化底盘中,粗粗划分,大致包括“输入交融型”和“本土原创型”两类。沪剧,便是本土原创型的代表。



  沪剧由乡渎说唱演变为市井戏曲,经历了一个为时不长的“入城仪式”。这个“入城仪式”,又恰恰与城里的生态蜕变完全同步。当时的上海市民无力主宰自己的思想理念,因此努力寻找自己的情感安顿。是守旧情爱还是新潮作派?是村邑悲欢还是都市眉眼?是传统伦理还是国际浪漫?是鸳鸯蝴蝶还是叛逆男女?是绫罗珠珮还是西装旗袍?上海市民在犹豫之间步步探路,在徘徊之间多元并存。而沪剧,则把这种犹豫和徘徊作了追随性的审美纪录。由于一路追随,不算太勇敢的沪剧艺人们创建了一个勇敢的功绩:那就是在中国一百多个戏曲剧种间第一个完整地撑起了“时装戏”——即“西装旗袍戏”的台面。



  这在今天看来是一件平常的事,在当时却非同小可。因为中国戏曲艺术在整体上并没有作好表演现代生活的准备。一切戏曲声腔与它们的基本内容早已建立紧密对应关系,要打破这种关系,就必须面对“牵一法而动全身”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一个剧种走出来了,那也就作出了一种冒险的示范,证明中国戏曲终于有了表现身边新闻、近期恋情、现代文学、国际名作的可能。这是二十世纪前期中国民间艺术史上一件真正的大事,远比什么剧目反映了什么主题思想重要得多。



  但是,上海毕竟是一个文化潮流更迭不已的大码头,更何况在兵荒马乱的时代,城市的审美空间不会像古城僻村那样恒定专注。沪剧所跨出的这重要一步,并没有机会发酵成全国关注的文化更新工程。直到很多年后,沪剧原创的一个现代革命剧目才获得广泛传播,只可惜受到了左倾势力的裹协,把重心转到了其他剧种之上,对它不太公平。



  说到这里,我还想简单概括一下沪剧的基本艺术特征。沪剧演过很多不同的剧目,出过一批著名的演员,彼此风格并不单一,但是如果与邻近的其他剧种相比,它在艺术上明显地不擅长过于强烈的大抒情和大造型,而是走着朴实、平和、素雅的叙事之路。上海这座城市容得下各种刺激和奇幻,但沪剧却一路保持着自己的风范。这与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态方式和话语方式有关。上海的街市并不怎么关注远年烟尘间的帝王功过、历史悲剧,也不怎么着迷乡村小路上的悠悠痴情、怨梦生死。社会节奏很快,幻想时间很少,活动空间不大,生活压力很重,生存方式很多,因此,一切走向现实,走向低调,若需与周围世界交流,也以清晰、舒缓的叙述为主,连情感传达也偏向平实,而不会呼天抢地。这种基本风格,在我看来,就是上海市民的城市美学。



  我的老同学褚伯承先生,毕业后就分配到上海沪剧团工作,三十多年来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沪剧。三十年的时间不能算短,而沪剧又不是一个庞大而悠久的研究对象,因此他的坚持很不容易。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这三十多年,沪剧的生机并不健旺,虽然有时也出现过一些乐观景象,但在宏观上却无改于戏曲艺术的整体困难。即使这样,褚伯承先生对沪剧一直不离不弃,贞心如初。他是一名晚风下的守护者,秋霜下的扫野人。据我所知,这样的人物在全国各剧种中已经不多。他长年累月地收集、访问、评论、介绍,使沪剧的艰辛吟唱有了一道忠诚不移的“回音壁”,而砌成这道“回音壁”的材料,则是一位书生大半辈子的生命。



    是为序。



                                   二00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转贴按语:余秋雨先生的这篇大作写得极好。绝无任何商业意图,只是出于对沪剧的一份特殊情感转贴在此。未蒙允许,深感冒昧。如果余先生觉得侵犯版权,请告知即便删除。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5

白水 2009-7-5 05:29:21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主传来好消息!期盼禇伯承先生的又一部新作!
frankwyj 2009-7-6 11:41:07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极好,道出了沪剧的艰辛吟唱.谢谢版主转帖.
潇洒 2009-7-7 11:23:51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的街市并不怎么关注远年烟尘间的帝王功过、历史悲剧,也不怎么着迷乡村小路上的悠悠痴情、怨梦生死。社会节奏很快,幻想时间很少,活动空间不大,生活压力很重,生存方式很多,因此,一切走向现实,走向低调,若需与周围世界交流,也以清晰、舒缓的叙述为主,连情感传达也偏向平实,而不会呼天抢地。这种基本风格,在我看来,就是上海市民的城市美学。
... ...”

很恰如其分的描述,上海人自己也该了解一点了。
子归 2009-7-8 22:47:33 显示全部楼层
序如是余秋雨写,又要被人挑剔了∶)
“弄斧必须到板门”的古训........这句有错字,应是“鲁班”的“班门”,而不是“鼓板”的“板门”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2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