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申曲缭绕行云飞 ——剧作家胡永其访谈录

来源: sopsun 2012-7-13 12:04:0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人物档案
  胡永其,上海戏剧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文艺辅导部主任,研究馆员。曾被中央文明办、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首届“四进社区”文化指导员,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授予“浦东开发建设杰出人才奖”。除戏剧作品外,多年来,还涉足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出版过4本专集,作品曾入选上海初二语文教材。

  初夏时节,胡永其的身影出现在浦东新区祝桥镇。祝桥素有“沪剧之乡”的美誉,胡永其要新创作一部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沪剧大戏,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八大献礼。

  创作根植于基层

  笔者:我知道,在此之前,你的创作力就十分旺盛。我曾经观赏过你的沪剧大戏《赶不走的女婿》,媒体盛赞是“‘赶不走的女婿’带来了‘赶不走的观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胡永其:谢谢你的关注。《赶不走的女婿》是我进入浦东以后创作的第一部大戏。说起这次创作,还真有点机缘。那是世纪之交,我刚从闵行调入浦东,得知川沙文化馆要创作一部大戏,来赞美浦东农村得开发开放之先,掀起科技兴农热潮的实践,于是,我和文化馆的夏友梅馆长一起深入生活,共同构思,由我执笔写下了这个剧本。

  笔者:能详细谈谈你这些年来的创作吗?胡永其:好的。2002年的早春,我在完成了大型沪剧《董竹君传奇》的创作后,来到梅园街道(今陆家嘴街道)深入生活。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我被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和人间真情所感染,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夜深人静时,我在灯下奋笔疾书,白天接触的人物在笔下鲜活起来,很快就写出了大型沪剧《滨江情缘》。这部戏后来还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

  此后的几年内,反映金桥大动迁、大开发新貌的《热土花红》(与朋友合作),赞美张江高科技创业的《杨柳一家亲》,歌颂海峡两岸血肉亲情的《海峡恋歌》(分沪剧、话剧两个版本)等又相继搬上了舞台。去年,我又创作了一部反映浦东革命历史题材的沪剧大戏《泥城枪声》,献给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诞辰,公演后,被评为浦东新区2011年优秀文化项目一等奖。最近,一部歌颂秉公执法检察好干部的沪剧大戏《情与法》也已脱稿,即将被一家民营剧团搬上舞台。

  浓浓的浦东情怀

  笔者:你是怎么走上戏剧创作之路的?

  胡永其:作为上海知青,我曾在家乡江苏高邮工作多年,后来作为“人才引进”调到闵行区文化馆工作,曾经创作了不少各种题材的文艺作品。1999年,我创作了大型沪剧《宋庆龄在上海》,在全国第五届戏剧节中获得了编剧一等奖。由此更坚定了我钟情戏剧创作的信念。

  笔者:屈指算来,你到浦东已经跨进了第13个年头。这些年,浦东给你的创作生涯带来了哪些变化?

  胡永其: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浦东的发展,尤其是文化领域的发展。有媒体曾经把浦东说成是“文化的沙漠”。我认为不对。浦东对发展文化事业是有着深厚底蕴的,可谓是“厚积薄发”。尤其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令人瞩目的成就,给了我丰富的创作源泉和灵感。

  笔者:所以,我们可以从你创作的人物中见到你表达这种情感的影子。

  胡永其:不错,言为心声嘛。我还记得《赶不走的女婿》一剧中主人公的那两句唱词:“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纵然是枯木也会枝叶青”,抒发的就是这种情感。在创作《滨江情缘》时,我借从海外归来的主人公王晖之口,又一次深情地赞美了浦东:“在国外生活条件虽优越,故乡月却是梦中最美景,见浦东新一轮开发正红火,下决心回家创业倍欢欣”。

  为什么有这样的体验和表达?我感到,到浦东的这10多年,为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创作财富;同时,也让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收获。

  寂寞中的幸福

  笔者:在长期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你一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吧?能说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胡永其:戏剧创作的确是一件痛苦并幸福着的事。记得1998年下半年,我开始创作《宋庆龄在上海》,为了使伟人的形象更丰满,更具感染力,同时又能牢牢把握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谨性,我一次次地从老闵行坐车到上海图书馆查资料翻阅档案,还分别踏访了淮海路和宋庆龄故居。虽然每次在路上要花上三个小时,但却毫无疲倦之感。经过近半年的创作、修改,终于完成了剧本,后来,由沪上著名沪剧演员马莉莉主演,一经公演,就广受好评。

  在创作《滨江情缘》时,正当排演的档口,我忽然阑尾炎发作,疼痛难忍。到东方医院一检查,医生要我马上动手术,但一想到此剧正处于排练的关键时刻,于是,就要求医生采取保守疗法。看着我一次次忍着隐痛赶去排练现场,妻子直埋怨我:“你真是要戏不要命啊!”

  笔者:在戏剧创作并不景气的今天,像你这样甘于寂寞、勤于动笔、仍然还坚持在基层创作第一线的人,可不多了啊。

  胡永其:文艺创作是我一生中的最爱。能把自己的作品奉献给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是我不懈的追求。我除了喜欢“咪”几口“小酒”,喜欢“涂”几笔,别无其他爱好。这也许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有时,想到一个题材,就恨不能马上把它写出来,于是,在“陋室”内“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

  笔者:你对自己创作生涯最大的体会是什么?

  胡永其:浦东这片土地给了我创作的素材,这是取之不尽的。各级领导给了我极大的关怀。我所在的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的领导非常关心我的创作,为我提供了各种便利。每当我的作品公演,从市里到新区的领导都亲临现场观看,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而我更要感谢的是,浦东众多社区、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是他们为我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丰富的素材。

  告别胡永其,走在车水马龙的张杨路上,笔者忽然感触到,我们需要有更多的像他这样的剧作家,在文化艺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书写锦绣,来演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唯其此,我们才能真正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参与人数 2 威望 +10 收起 理由
frankwyj + 5 顶!
上海小步 + 5 謝謝!看到介紹胡永其,我非常高興!!.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大神点评6

上海小步 2012-7-13 12:34:12 显示全部楼层
滬劇《宋慶齡在上海》的編劇。
选择你要选择的 同时也要承受那些必然要承受的 得到的同时也要懂得这一切的代价
阿杜 2012-7-13 18:09:32 显示全部楼层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frankwyj 2012-7-26 09:26:49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太需要胡永其这样的编剧了,真希望有多多的好剧本来丰富充实沪剧。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仙人球 2012-9-4 18:57:47 显示全部楼层
“浦东这片土地给了我创作的素材,这是取之不尽的。”说的太好了。文艺创作,如果脱离生活,脱离时代,是出不了好作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sopsun

44
粉丝数
504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