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新版沪剧《董梅卿》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

来源: blogfeiyunpu 2012-7-8 22:42:02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承办的“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的首站演出来到北京。开幕大戏新版沪剧《董梅卿》今晚在长安大戏院登场,受到首都观众热烈欢迎。

    路甬祥、陈至立、张惠新、赵启正、金炳华、汪光焘、项怀诚等领导观看演出并上台祝贺演出成功。

    《董梅卿》开场前一小时,已有不少戏剧票友在剧场门口等候入场。提到沪剧,北京观众已十分熟悉。从经典剧作《芦荡火种》《雷雨》到两年前上海沪剧院三台大戏进京演出,观众们充分领略了上海地方戏的韵与美。观众黄女士告诉记者,她通过《瑞珏》结识了沪剧,人物、唱腔都很美,这次再次来京,又是新戏,她一定要来捧场。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气氛热烈,掌声不断,不少观众看到动人之处禁不住掉下眼泪。主演茅善玉的表演声情并茂,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唱腔抑扬顿挫、委婉动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散场后,立刻有观众打电话和发短信对该剧表示充分肯定。一位领导同志撰写了一副对联:反清义士出生入死,董园小姐化蛹为蝶。还有领导建议此剧可争取到台湾演出,推进两岸文化交流。

    此次演出的《董梅卿》可谓十年磨一戏,该剧从2000年至今共演出113场,观众逾10万人次。进京演出采取原班主创,老戏新排,展现了辛亥革命中一段 “乱世佳人”的传奇往事。由著名导演陈薪伊执导。剧本、人物、音乐等诸方面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将人物命运置于大上海的背景下,人物性格丰满,戏剧冲突迭出,音乐动听感人,彰显了革命志士的远大理想和沪剧人的艺术情怀。

    据悉,“海上风韵——上海文化全国行”于2012年7月至9月在北京、广东等八省一市举行。北京站演出活动是上海自1994年以来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一次进京展演,集结了京剧、沪剧、越剧、评弹、滑稽剧等5个剧种,共有7台演出,聚集了陈少云、史依弘、安平、王佩瑜、茅善玉、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等9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为首都观众带来一席中华戏曲上海口味的丰盛大餐。

该剧导演陈薪伊说,本次演出将原版中的江南背景改设于大上海,随之也将主要人物的命运置于上海风情的千姿百态和时代群像的鲜活流动之中,不仅改观了该剧的艺术风貌,也提升了人物的精神气质,使该剧的气韵更为深广也更为时尚;此外还进行了音乐剧风格的尝试,在形体的韵律、唱腔的优美、音乐的流畅上丰富了该剧的欣赏性。

    据介绍,北京演出结束后,各院团还将赴广州、武汉、西安、成都等9个城市演出。

新版沪剧《董梅卿》

新版沪剧《董梅卿》
新版沪剧《董梅卿》作者:邹敏,柳田
参与人数 4 威望 +20 收起 理由
芸倩 + 5 赞!
薄薄 + 5 灵格!
我名阿蔡 + 5 赞!
龚山荣 + 5 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20

博客飞云浦

大神点评20

blogfeiyunpu 2012-7-8 22:42:47 显示全部楼层
级别不够,照片上不来。

请参阅http://www.xijucn.com/html/huju/20120708/37995.html
博客飞云浦
像《董梅卿》这一类的沪剧剧目很难在上海找到到观众。
把大上海背景取代江南背景这一个卖点来吸引外地客户不大看好,故事情节跟今天的上海发展没有啥关系。
九大城市演出如·没有国家补贴根本不能生存。
该剧是否到台湾去要看台湾市场是否有需求,不是领导建议而已哦。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blogfeiyunpu 2012-7-9 04:10:58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的沪剧 发表于 2012-7-9 03:55
像《董梅卿》这一类的沪剧剧目很难在上海找到到观众。
把大上海背景取代江南背景这一个卖点来吸引外地客户 ...

主要是因为写了同盟会,国民党前身。

其实,现在写国民党尤其是写其抗战的影视很多很多,没有在那边上映的。

说这话的头头只是暴露其知识贫乏不领行情。

台湾对上海越剧院大大欢迎,尤其是红楼梦。
博客飞云浦
本帖最后由 金色的沪剧 于 2012-7-8 18:59 编辑

说了很对,越剧院去年到台湾大受欢迎,去年在台湾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演出,票价 500 至2000 台币。

如果沪剧也要去台湾的话,领导先有笔经济核算,那个剧目,如要贴钱的话,数字是多少,交流最后要达到啥个目的? 《董梅卿》去台湾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哦,但如有新的立意,主题是国父的话,可能还有希望,但政审的话是否能通过呢? 茅院长还要去讨教陈先生了。

这里是台湾国立中正文化中心,如茅院长有比《董梅卿》更好生存的剧目,可以去试试哦。
http://www.ntch.edu.tw/front/index?lang=zh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叶子 + 5 是触陈老师眉头吗?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陈树伟 2012-7-9 08:28:05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为标新立异!-派胡言!! [董梅卿]演出113埸说成是"很难在上海找到观众"!
lizhenmin 2012-7-9 11:37:29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茅善玉院长率团携带新版沪剧《董梅卿》在长安大戏院为首都观众演出大获成功!
叶子 2012-7-9 12:01:34 显示全部楼层
十年磨一剑,《董梅卿》可算得上是沪剧院的一部精品了。里面的唱腔音乐,很优美很动听,并已被广泛传唱,沪剧新秀王森钱莹也演过片段,赏心悦目,让人很享受。
我去剧场看过一次茅朱的演出,我的感觉还是听要比看更好,因为老茅与小朱的实际年龄差距总使我心理有一股“姐弟恋”的挥之不去的阴影,从而降低了我在剧场里观赏的愉悦性。
或者买张最低票价坐在剧场里远远的看,看不清楚不饶人的岁月痕迹倒也是一种美,大概是一种朦胧美吧......
赵教授,您以为如何,呵呵?
lujunwen 2012-7-9 13:54:50 显示全部楼层
陈树伟 2012-7-9 14:23:4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小茅若要来讨教本人的话,回答两句话;一,新版不如老版的董梅卿好。其二,孙辈触祖辈霉头的是个别现象,虽则不屑-顾,丢的是他的脸!但也是丢祖宗的脸。只能表明的是;"养儿不教父之辜"是谁植下如此不懂礼仪的假洋鬼子。再不改改最后恐伯连祖宗也要背叛了。小茅你有辈份之责。对于沪剧院,曾是养他育他的娘家,娘家再有啥不足的地方,对其他网友的指拨,都可理介和谅解。对于你所,尽一切手段攻其一点不极其余的作法不可愿谅!出自沪剧院的吴先生;请你清夜摸胸冷静想-想,你对沪剧院还有多少感情?值得质凝!其他网友请不要加入。今天就是爷爷对孙子的训词!!!
顾亚平 2012-7-9 16:37:04 显示全部楼层
blogfeiyunpu 2012-7-9 20:00:32 显示全部楼层
1,总算沪剧有全国巡演了。

2,这是小朱第一次演出前人没有演出过的沪剧人物寒江舟,从此奠定了他在上海沪剧院同辈人中首先取得一级的领先地位。

3,姐弟恋和小朱无关,只是反映人才断层。——优秀青年生角的短缺和花旦的一枝独秀。
参与人数 2 威望 +7 收起 理由
快乐凤舞 + 2 赞同以上观点!
叶子 + 5 第三点是实质。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7

博客飞云浦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你也算是10万分子一的观众了。《董梅卿》12 年全国观众累计10 万观众,每年演出平均10 场,一半左右的演出在上海。10万观众跟上海2千5百万人口相比,如何证明《董梅卿》是成功的作品呢?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陈树伟 2012-7-9 22:13:22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金色的沪剧 的帖子

雷雨是大作名作10年内总共演几埸?一年360天,平均每天有几位观众?你的评论方法有问题吗?气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blogfeiyunpu

11
粉丝数
188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