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2-6-19 17:06 编辑
回复blogfeiyunpu:
近来很忙,来不及回应,承蒙赵教授对后辈的关注,还见于您的博客。看到了这份“剧协理事”名单,我不由产生了一些想法,与您商讨,我并不是针对您来责问,因为这份名单毕竟不是您所制定的。
1.这些“理事”们是不是政府给的“荣誉”?是空挂着体面的头冠还是能行使多大程度的决策权?是不是也像刘翔那样因为拿了冠军于是给个政协委员当当而请他来听听会议报告?
2.实际上也没有让广大观众确实感受到这些沪剧界的理事们尤其是朱程两位青年理事,为沪剧事业是否东奔西走献计谋策办了多少振兴沪剧的实事,充其量多参加了一些演出,其实别人也做得到,像那些民营剧团不是一年也能演上个几百场吗?
3.同为“理事”,把沪剧与越剧的领军人物、名家作一比较,茅善玉能经常演的保留剧目似乎只有董梅卿、雷雨或者瑞珏,而方亚芬就要多得多,西厢、红楼、盘夫、梁祝、救风尘、玉卿嫂、碧玉簪、祥林嫂轮流转,可见实力之悬殊。
4.从青年演员的实力来看,越剧界的同一剧目如红楼西厢梁祝盘夫碧玉簪等可有四、五个组合轮番登场,而沪剧呢,《日出》除了朱俭还有B 角C角吗?大雷雨、碧落现在还能排得出几组响档?
5.上海目前包括市区级、民营的沪剧团,演员乐队的平均年龄是多少?除了上沪由于沪剧班的充实降低了平均年龄,其他团都是日益老龄化,即便上沪,王森们这批新演员也实在是嫩的可以,观众对他们也是鼓励性的赞誉大大的大于实质性的评价,是表面化浅层次的、与客观有着一定距离的。
6.此份“理事”名单是09年三年前的,已经发黄了,后浪推着前浪,快节奏的在前进着,早已人是物非,没剩下多少现实意义了。
有句话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看秋天都还未到呢,离沪剧的春天还漫长的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