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振兴沪剧应该向前走

来源: 叶子 2012-6-3 13:27:5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叶子 于 2012-6-3 13:35 编辑

近日,“爱的慌”网友发了一篇《沪剧现在应该走一下回头路》,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我从我的视角一吐为快,共同切磋。
举个例子,经典剧目《大雷雨》,目前舞台上演的几乎都是诸惠琴徐伯涛版本,票友们在反复传唱的也是这个版本,其实诸徐版是根据早期的石邵版演变过来,而为什么大家都热衷于诸徐版呢?
这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文化环境的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口味,是符合了新时代观众的欣赏审美需求。电台里时不时的还会放几段石邵版的大雷雨,老实讲,我对于老版大雷雨实在是不敢恭维的。
《庵堂相会》也是类似情形,解洪元王雅琴等好多老前辈都唱过,但为什么目前流行的都是筱爱琴沈仁伟的版本呢?
现在有些戏迷之所以会对以前的老唱段非常的有好感,极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怀旧情结,好比难得吃一回阳春面,久违了长远勿吃会有种亲切感,会勾起美好的回忆,倘若天天吃连吃一个礼拜还会坚持下去么?从前的老唱段,一句来一句去,翻来复去单调的旋律,还适合现代观众年轻观众的口味吗?
要推广传统文化,推动沪剧发展,只能用现代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传统文化也要包装,观众才会觉得原来传统的东西是这么好听,这么美,从而引导新时代的观众迈入沪剧大门。
传统与创新是个动态的词,50年前的创新就是今天的传统,同样今天的创新也会成为50年后的传统。
振兴沪剧的路是曲折的,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整个进程中要尝试要扬弃,才会有进步。沪剧经历过从信口开河、现编现唱的幕表戏到严谨的编剧导演制,不断革新才发展到今天,这就是创新、是进步,有位'feng-ye”的网友说得妙——“要想回到田头山歌时代是不可能了”。
今天茅院长在尝试创新,创新的成果能否得到认可,需待观众需待实践来检验,茅院长没完成还会有张院长王院长来继续,但创新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是必须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参与人数 6 威望 +30 收起 理由
陈树伟 + 5 写得好!再深入!
blogfeiyunpu + 5 适用于所有剧种,一切事物。
剑鸣视点 + 5 赞同
白水 + 5 传统是相对的,创新是绝对的。.
辛勤耕耘 + 5 继承是为了发展
倾听 + 5 回头路是走不通的。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30

大神点评8

倾听 2012-7-12 20:51:5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倾听 于 2012-7-12 20:55 编辑
叶子 发表于 2012-6-3 13:27
近日,“爱的慌”网友发了一篇《沪剧现在应该走一下回头路》,使我产生了一些想法,我从我的视角一吐为快 ...



        戏曲需要传承; 戏曲的出路在于创新,沪剧也不例外。
         走回头路是行不通的。
香山雅仕 2012-7-12 21:30:40 显示全部楼层
叶子分析的有道理。
blogfeiyunpu 2012-7-12 21:40:29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跳出沪剧小天地,看看其他剧种,讨论创新以及深入分析好些创新的成败,美文多多。

博客飞云浦
blogfeiyunpu 2012-7-12 21:47:39 显示全部楼层
能流传下来的版本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这就是淘汰——经历了观众戏迷尤其是票友粉丝们的选择。

物竞天择,放之四海而皆准。

凡创新,能成为精品的才有生命力。

而况,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所以兰心的滩簧老戏就是遗产的价值翻箱底的作用,道理就是这样。

叶子说到诸徐沈版大雷雨以及筱沈版庵堂相会的铸造经典,那就更说明好多戏迷对诸沈的非一级耿耿于怀不是没有原因的。
博客飞云浦
陈树伟 2012-7-13 00:52:52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要挖掘传统,要继承传统,目的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朱妙奇先生曾在贴子中讲得好;"我也爱传统戏,但我爱的是经过整理出新意的,有思想性有哲理的的传统戏....''沪剧剧种本身文化底蕴薄,好多传统戏多出于幕表戏,当初也没有专职编剧导演,某戏由于某演员的某段唱腔唱成名,该戏也就此被称为优秀传统戏,如今天再拿来复演效果可想而知,不是扩大观众面吸引年轻观众而是相反!某单位的领导好意相劝;老陈啊沪剧优秀传统戏就这些啊?太老了,你的票我买下来发都发不下去,全浪费的!你的戏今天还在反封建礼教买办婚姻,实才是与时代脱节了。现在社会更需要反性开放,多发避孕套。30年50年前被称为优秀传统剧目的,今天还要演!还要唱!要唱到共产主义啊?我回答;到不了共产主义,沪剧包括所有的戏曲都要灭亡!我们都将步昆剧后尘!信不信由你,好比亲朋好友见到初生的孩子,众多人夸....有人说他要死。谁是谁非?往前进,死得慢些,不进则退死得更快!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更,科枝在发展,人的文化素养在提升,欣尝需求在变更,年轻人怎么也听不懂你们为传统而争论的言词!因为我们自已都道不清说不明,包括大师!
金色的沪剧 2012-7-13 04:52:02 显示全部楼层
茅院长新的点子已经没有了,众们能了解她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沪剧明星,她的创新早已不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了。
总的来讲,沪剧的观众的平均年龄在 58 岁,对沪剧传承意义来讲当务之急是要把平均年龄降到 35 岁,沪剧才有真正的希望。 ...
叶子 2012-7-13 22:10:36 显示全部楼层
金色的沪剧 发表于 2012-7-13 04:52
茅院长新的点子已经没有了,众们能了解她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沪剧明星,她的创新早已不在这个生态系统 ...

君不见茅院长已经高举着《董梅卿》这张王牌唱到北京去了吗?怎么说茅院长没有点子了呢?浪头勿要太大奥。
陈树伟 2012-7-15 21:38:49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叶子 的帖子

再深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叶子

24
粉丝数
73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