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自古多情空余恨——沪剧《大雷雨》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来源: 申灏 2009-6-28 14:00:2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自古多情空余恨——沪剧《大雷雨》中的两个经典唱段
文章来源:中国音乐学网-e缪斯社区
作者:Cosmos

《大雷雨》是沪剧保留剧目中非常著名的一部戏,是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沪剧繁盛期“西装旗袍戏”的代表剧目之一,至今仍然经常上演——最近一次是在今年二月的逸夫舞台。它的悲剧性的情节,情真意切、韵味悠长的唱腔,感动、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沪剧观众,其中几个经典唱段更是感人肺腑或者振聋发聩,至今依然魅力不减。


从伏尔加河畔到江南古镇

追溯沪剧《大雷雨》最初的来源,可以找到俄国剧作家亚历山大•奥斯特洛夫斯基(1823—1886)的五幕悲剧《大雷雨》。《大雷雨》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剧作。1921年出版了耿济之翻译的《雷雨》,1937年改名《大雷雨》,在上海话剧舞台上演出,后来又被改编,并且得到其他剧种的借鉴。沪剧《大雷雨》直接的改编蓝本是吴琛的话剧本《寒夜曲》,由莫凯、李智雁改编为沪剧剧本。1950年中艺沪剧团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沪剧团经过整理再度演出于中央大戏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于人民大舞台,当时的主要演员是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等。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凯、李智雁改编的单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声黄重新整理改编,现在上演的《大雷雨》,使用的就是姚声黄这个本子。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剧本中译本的封面书影

比较一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和沪剧《大雷雨》的剧本,其中一些很有意义的差别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在这里住着一个被当地老百姓暗地骂为“疯狗”的商人萨维奥尔•普罗科菲耶维奇•季科伊,和一个总是装模作样摆出一副大慈大悲样子的富商寡妻马尔法•伊格纳季耶夫娜•卡巴诺娃。自从卡巴诺娃的儿子季洪•伊万尼奇•卡巴诺夫娶了纯洁美丽的卡捷琳娜为妻之后,卡巴诺娃就开始一味地斥责媳妇卡捷琳娜。对儿子的近乎变态的爱,导致了对媳妇的无端仇恨。卡巴诺娃总觉得是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拆散了母子俩。所以,整天没完没了地数落卡巴诺夫,折磨卡捷琳娜。连女儿瓦尔瓦拉也同情嫂子、可怜嫂子,对母亲极为不满。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但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来,却过着如同地狱般的生活。婆婆专横跋扈,狠毒乖戾;丈夫则不过是他母亲的应声虫。他懦弱颓唐,每日只借酒麻醉自己,一有空就往外跑,根本不顾妻子的感情和精神上所受的痛苦。卡捷琳娜不甘心这样屈辱地生活着,她偷偷爱上了青年鲍利斯。鲍里斯是商人季科伊的侄子。他的叔叔借着对祖母留下的遗产中属于鲍里斯和他妹妹的那一份的管理,要求鲍里斯对他绝对服从,总是随意地谩骂他。两个深受压迫的年轻人相爱了,除了年轻的瓦尔瓦拉、正直的钟表匠库利金等的支持,他们的爱情无法为世俗所容忍,更是让卡巴诺娃这样的旧势力的代表找到了惩治他们的借口。结果鲍里斯被他的叔叔打发去了西伯利亚,而卡捷琳娜在一个雷雨之夜投河自尽,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沪剧《大雷雨》的故事则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江南古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著一样,这里也有一个旧势力的代表人物——马老太太,她也是早年守寡,含辛茹苦把儿子惠卿、女儿惠敏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刘若兰;马老太太以封建礼教管治这个家庭,她忧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尤其对女儿受新思想影响而有反抗情绪,更感苦恼。马惠卿生性懦弱,他既爱妻子又孝顺母亲。一日,马老太看到若兰表弟梁世英前来探望,认为是败坏马家门风,又听了内侄应金耕的谗言,竟把若兰逐回娘家。若兰回娘家后,仍想着丈夫会来接她回去;曾与她相恋过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应。当传来马惠卿将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时,若兰仍对丈夫始终不渝,直至惠敏前来证实,才大失所望。加上马母给她的难堪和污辱,种种心灵的创伤使她难以忍受。终于在一个大雷雨之夜,若兰与赶来的惠卿一起双双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中国版的《大雷雨》像极了汉代古诗《孔雀东南飞》中的故事情节,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作的最大差异是原作里的女主人公卡捷琳娜结婚两年后受不了家中令人窒息的空气而爱上了青年鲍里斯,但是这段“不伦之恋”在中国的剧场里显然得不到太多共鸣(沪剧的观众和话剧“文明戏”不同,其中有很多受传统影响很深),于是沪剧《大雷雨》中女主人公刘若兰相爱的对象成了她的丈夫马惠卿。这个决定性的转折无疑削弱了女主人公那种反抗的力量。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曾高度评价卡杰林娜这一形象的思想艺术价值,认为她在宗教迷信、封建势力、愚昧习俗等层层压迫之下,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抗议,称她是“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但这线光明在刘若兰的身上体现得不多,她在全剧的绝大部分时候是一个爱着丈夫和家庭的贤惠妻子、知书达理的传统女性,当她被逐回娘家后,也不愿跟随昔日的恋人梁世英走。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才控诉了自己所受的压迫和不公正待遇,说出“这家庭好比地狱样,……我要跋山涉水奔他乡。我不怕高山与大海,不怕风雨当头打。走勿动来也要走,冲破黑暗迎曙光!”

将一场突破伦常的爱情改写成夫妻之间的感情,沪剧《大雷雨》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原作的重大区别是将一场时代的悲剧改写成了一出家庭伦理剧。沪剧终究是需要通过演唱来表情达意、传递剧情的戏剧,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像话剧那样巨细靡遗地展现那个黑暗时代的方方面面(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中,我们可以读到很多这样的细节)。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还是在受众方面,这种温和的特性以及对传统的妥协也反应了沪剧这一剧种的存在境遇。沪剧的全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40年代到50年代,这也是上海的剧场、游乐场、电台、唱片的高潮期。通过以上这些要素的传播,沪剧与上海平民互联互动,表现的是他们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以基本的剧情设计也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

这里再插一句题外话。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并不是不能改成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最成功的范例即是捷克作曲家莱奥什•雅纳切克(Leos Janacek,1854—1928)根据这部作品改编创作的歌剧《卡佳•卡巴诺娃》(Katya Kabanova,卡佳是卡捷琳娜的简称)。这部首演于1921年的歌剧完全保留了原作剧本的主干情节,音乐却是高度精炼而紧凑的,既推动了戏剧性主题的紧密展开,又有很强的抒情性,堪称20世纪歌剧舞台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回到沪剧《大雷雨》,这部作品的悲剧性其实并没有因为中国化的改写而受到削弱。原因在于剧中配合剧情设计的精美唱腔和演员投入而出色的表演。沪剧具有长于叙事的曲调和节奏,曲调和情节紧密结合,抒情性的表达则更是传统戏曲的长处。下面就推荐一下《大雷雨》中两个著名的唱段。


“人盼成双月盼圆”

这是剧中马惠卿和刘若兰在新婚一月后即将分别时的一段对唱。夫妻间那种相濡以沫、情意绵绵的感觉在这段对唱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马惠卿一开始以长腔中板唱出“人盼成双月盼圆,蜂儿恋花鱼恋水。想我们新婚燕尔多甜蜜,要珍惜人生唯有的这一回。……若兰啊!你像那不谢的花儿永远好,愿我们像池中的鸳鸯永不分开。”那份甜蜜和喜悦,以一种温柔而含情脉脉的方式吐露而出。而妻子刘若兰接着他的话头唱道“花开花落年年有,就怕美景不常在。池中的鸳鸯同嬉水,就怕风吹浪打两分开。”竟是带着些哀怨和凄凉的。一方面是分别在即,另一方面是昨夜受到婆婆的刁难,刘若兰此时的心境通过这短短的四句唱表达出来,如果想深一层,这里面的隐曲更是让人回味深长(这一点我在后面还会说到)。

除了在剧场,如今我们能够欣赏到的沪剧《大雷雨》的音像资料还是很多的。上海沪剧院二团在1980年代初曾经排过一版《大雷雨》,或许是我们今天所能欣赏到的一个最经典的版本。在这个版本中,老一代艺术家石筱英饰演马母,当时的中生代演员诸惠琴饰演刘若兰,徐伯涛饰演马惠卿,沈仁伟饰演梁世英、王珊妹饰演妹妹马惠敏、汪华忠饰演刘父。现在看来,当时这个阵容无疑很“豪华”了,更重要的是剧中每一个演员对角色的演绎都非常到位,一些经典唱段的演唱更是尤为感人。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扬子江音像出版社的一套VCD欣赏到这一版演出的珍贵录像。不过由于录像是从电视上转录下来的,画面有些模糊和闪跳,加上压片的质量一般,使得欣赏这版录像难免有一些遗憾。中唱上海公司也出过一张这一版的《大雷雨》选段CD,可以作为补充。



下面这个链接提供的录音即是徐伯涛和诸惠琴演唱的选段“人盼成双月盼圆”。诸惠琴是最经典的刘若兰(她的老师石筱英早年饰演刘若兰时的演出我辈已无缘得见),她的声音在唱到凄凉时的微微颤抖尤其让人心碎,这一点在后面提到的那个唱段里更为显著。徐伯涛的马惠卿也很经典,他的嗓音清亮甜糯,唱腔上专攻王(盘声)派的同时又借鉴了袁(滨忠)、邵(滨孙)二派的特点,表演朴实无华,尤其是将马惠卿那种憨厚甚至有些懦弱的性格表现得极好。

http://www.sokiki.com/view/157376.html


这个链接是著名沪剧演员茅善玉孙徐春为央视10套戏曲频道录制的一段“人盼成双月盼圆”。 茅善玉和孙徐春在今日沪剧观众中的影响自不必多言,他们曾经在1991年赴港演出中表演过《大雷雨》的片断。孙徐春的演唱太深情了,而且带有浓厚的书卷气;茅善玉甫一出道就有沪剧界的“金嗓子”的美誉,但是她对角色心理的拿捏也是极其到位,良好的嗓音条件让她的演唱显得更为大气、自然而丝毫不做作。

http://www.56.com/u53/v_MTc3ODc3NDY.html


最后这一段是青年沪剧演员程臻朱俭演唱的“人盼成双月盼圆”,如今他们俱是上海沪剧院挑大梁的演员。

http://www.56.com/u52/v_MTY1MzY0NzM.html


“悲凉世界”

这段唱又名《花园会》,沪剧“西装旗袍戏”中“花园会”场景比比皆是,但是《大雷雨》的花园会却堪称最沉痛、最凄凉的一场。刘若兰的表弟梁世英到马家看望新婚燕尔的表姐,他们是曾经的恋人,因为梁家嫌弃刘家家境一般没有同意这门婚事,刘若兰后嫁去了马惠卿家。梁世英受此打击而身染陈疴,他自觉这次来看望表姐就是见比表姐最后一面。两人见面无言,直到眼见天色将暗,相聚时间无几,梁才吐露心声。若兰试图安慰她,却又知道怎样安慰都是无用的,最后只有泪下千行。

这里不妨把这段唱的唱词完整地引录在下面:

(画外音演唱)
他一往情深来探望,
我有心规劝口难张。
心惆怅,意彷徨,
叫我从何讲?叫我从何讲?

(刘若兰白)
表弟,天快黑了,有话快讲吧!

(梁世英白)
是啊,天快黑了,快要黑得一点都看不见了。兰姐,这几天我一遍又一遍背诵你的诗:“花瘦缘感东风意,还使萧郎独憔悴。”真叫人太感动了。

(兰白)
还提这些做啥?你应该静心养病,保重身体。

(英白)
养病?我倒希望突然病重,早点死去!

(兰白)
表弟!你为啥要这样想呢?

(英白)
我不这样想,你叫我怎样想呢?兰姐啊!
(英唱)
这悲凉的世界早厌弃,
我的存在看来是多余。
每日里清晨但见红日升,
黄昏又见日落西。
日出日落寻常事,
人生人死何足奇?
今日能见兰姐的面,
我虽死无憾心中甜。

(兰唱)
伤心人尽说伤心话,
断肠人难解断肠意。
表弟啊!你二十三岁年华正风茂,
怎能像枯萎的花朵无生气?
望君此后重振作,
似鲜花盛开迎春天。

(英唱)
含苞的花朵正开放,
突遭狂风和暴雨。
叶落纷飞飘荒野,
花瓣零落入污泥。
谁见花谢复芬芳?
苍天啊!我此恨绵绵无尽期。

(兰唱)
表弟的心情我能理解,
兰姐的苦衷你应详细。
红线一根中间断,
是谁抛下这无情剑?
为什么你我当初勿反抗,
到如今怨天尤人不如恨自己。

(英唱)
几多怨,几多恨,
回首往事我恨自己。
恨我自己少主见;
恨我自己又无勇气。
倘若当初齐抗争,
而今又怎会两分离?
兰姐啊!我也知花落原非是东风意,

(兰唱)
既如此萧郎何须憔悴死?
再劝表弟重振作,

(英唱)
可惜我已病入膏肓无药医。

(兰唱)
只要你胸襟开阔心欢畅,
病体康复终有期。
世上有淑女千千万,
你定能称心如意找到好伴侣。
放眼事业和荣誉,
你定能大有做为开创新天地。

(英唱)
利刀断水水更流,
快语消愁愁更添。
自古多情空余恨,
痴心人从来是命薄如绵。
我的兰姐啊!生时难以了此愿,
死后当结并蒂莲。
一旦闻我赴阴曹,
但求你带束鲜花来祭奠。
坟前叫我三声亲表弟,
含笑瞑目在九泉。

(画外音唱)
苦命人相劝苦命人,越劝越悲凄,越劝越悲凄……

不得不说,著名沪剧演员沈仁伟饰演的梁世英这个角色,是整部《大雷雨》中,除诸惠琴的刘若兰以外另一个最大的亮点。这段花园会仿佛就是为他们而写,而没有了这段花园会,整部《大雷雨》不知要减色多少。沈仁伟的表演真挚朴实,他的唱腔在学习文派(筱文滨)的基础上,又融进了解(洪元)派的特点,在保留了那种悠长的韵味的同时,又别有一番铿锵和苍凉。在这段唱中,他时缓时急,将梁世英那种痛苦、不甘、悔恨、无奈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诸惠琴的演唱与他相得益彰,从一开始努力的克制到充满无奈的劝解,最后双双泪如雨下。曾有评论家在形容这段唱时用“痛不欲生不堪回首”八个字来形容,实在是说出了其中的惨伤处。

也正是这段唱,让我们了解了刘若兰这个角色为什么在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心中都有那么一丝凄凉。正像她劝解表弟时所说的那样,其实她也想好好地生活,认清自己的处境,与丈夫相敬相爱,但是这个世界却始终都没让她得偿所愿,她努力经营的最后那点幸福,还是和短暂的良辰美景一样,无可挽回地消失,或者被无情地夺走了。

诸惠琴和沈仁伟的《大雷雨》“花园会”,目前留下的视频资料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1980年代初的那个全剧演出的录像。下面的链接提供的就是这个版本的“花园会”:

http://www.56.com/u95/v_Mjg1MTI5NjQ.html


另外一个就是1988年他们参加沪剧中年演员声屏大赛时留下的现场录像。那一届比赛,他们双双荣膺“十佳演员”的称号。从这段录像可以看到,两位演员都较更早期的录像看起来苍老一些了,但是他们的演出依然真挚感人,演唱韵味十足。动情处,他们在舞台上泪流满面。这种动人的演出实在是难得的经典:

http://you.video.sina.com.cn/b/11257576-1278725312.html


梁世英的这段“悲凉世界”仿佛就是为沈仁伟而写的,除了老搭档诸惠琴以外,他与著名沪剧演员王珊妹也合作过《大雷雨》。下面这段链接是沈仁伟和王珊妹演唱的“悲凉世界”。原来收在河北音像出版社出版的《沪剧名段金曲卡拉OK》第4辑中。

http://www.56.com/u47/v_MTkxOTQ0MjA.html


沈仁伟是1937年生人,算来今年竟已是年愈古稀。诸惠琴比他小一岁,因病去世距今也有好几年了。如今观看他们当年的演出,禁不住让人感慨岁月无情,也深深地为他们的表演所感动和折服。有时我在想,为什么那些戏迷(其实我不能算一个沪剧迷)在对剧情倒背如流、剧中大大小小的唱段都能唱下来的时候,依然会对戏曲如此着迷——音像资料百看不厌,还一有机会就掏钱进剧场看演出?除了那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戏曲说出了他们内心想说的东西,道出了他们或者曾经遭逢、或者引起他们同情的某种特殊的情境。戏曲通过各种各样的唱腔将那些情境以程式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只要乐器一响,演员一开腔,观众立刻被带进那个情境里,随着剧中人物的悲喜一起悲喜。人们对生活总是希望平静一点、安稳一点才比较好,而戏剧艺术给了他们体验不同处境的机会,有时很激烈,有时很惨痛,而程式化的表达又使这种体验不那么复杂而不可捉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戏曲艺术未必一定要触及时代的宏大的命题的,而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如果时间过去,依然能够感动多年以后的人们,那就是说出了一些普遍性的东西了。
参与人数 2 威望 +10 收起 理由
wwj6486 + 5 介绍得透彻。
玮玮 + 5 赞!赞!赞!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大神点评21

上海小步 2009-6-28 14:47:2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拜读老师的好作品!!《大雷雨》是部"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朴实无华、说得好!说古论今,有文字材料分析、有历年各个版本的演出视频选播、有经典唱段的唱词欣赏,细细读来、引人入神!引人入胜!!
选择你要选择的 同时也要承受那些必然要承受的 得到的同时也要懂得这一切的代价
chen9001 2009-6-28 15:21:04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xwlb 2009-6-28 16:49:14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值得现在专业院团沪剧工作者们好好学习,近十多年来试问有几部新戏能成为经典,能够隔几年后再度搬上舞台仍能吸引观众?
申灏 2009-6-28 19:22:2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啦,拜读老师的好作品!!《大雷雨》是部"能够打动人的作品,就是优秀的作品”,朴实无华、说得好!说古论今,有文字材料分析、有历年各个版本的演出视频选播、有经典唱段的唱词欣赏,细细读 ...
上海小步 发表于 2009-6-28 14:47

谢谢楼上几位的帖子。
这篇文章是转贴文章,非我原创。从网站名称看,似乎专业性比较强。我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无论对大雷雨这部戏,还是几位主要演员的评价都恰如其分。
白水 2009-6-28 23:07:45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原创!谢谢转贴!
若不是申灏先生觅来,我肯定读不到这篇佳作。
《大雷雨》的这两段戏,爱好者常唱、常演,细品精读这篇文章,定能唱得更感人,演得更动心。
沪剧艺术家邵滨孙曾经指出:创作演出和理论硏究是戏曲发展的两翼,缺一不可。愿沪剧网上能出现更多更多这样的锦绣佳作,提高演唱水准,促进沪剧艺术的发展。
又见蔷薇开 2009-6-30 09:05:33 显示全部楼层
望沪剧院再次重排《大雷雨》
申灏 2009-7-2 08:12:09 显示全部楼层
沪剧院前两年曾经推出过吕贤丽、李建华夫妻档《大雷雨》,但好像反响不大。
白水 2010-5-1 18:21:27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期昐,今日梦圆,共度欢乐好时光。
文化站 2010-6-3 15:54:13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佩服这些沪剧名家精彩的做功和唱腔之时,也不得不对该剧的作曲要大大的赞赏一番,确实让人百唱不厌。
沪剧新迷 2013-5-28 20:56:53 显示全部楼层
绝作
东方休闲 2013-6-1 13:41:42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对沪剧《大雷雨》详尽叙述的不可多得的好文章!
记得很早就听上海沪剧二团我的老师和乐队的多数老师一致评价:沈仁伟和王珊妹演唱的“悲凉世界”是最有韵味的!

对友友的精彩我会顶,对不了解情况的议论不参与!   
仙人球 2013-7-26 17:52:05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岛夫 2013-8-1 10:26:18 显示全部楼层
鞭辟入里好文章,谢谢!
广泛结交 http://www.chinahuju.com/static/image/smiley/comcom/4.gif 戏
mjf 2013-8-1 10:56:17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申灏

13
粉丝数
51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