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转帖][他山之石] 京戏本来就是没“谱”的艺术

来源: chen9001 2009-6-27 11:56:4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09-6-27 12:06 编辑

京戏本来就是没“谱”的艺术
作者:千里走单骑

  传统戏本来就没有乐谱可以依据,现有的乐谱,都是后人整理的。马连良的《借东风》,各个年代的录音,唱腔、唱词都不完全一样,但都是马连良的东西。按照哪个唱也没错。现在的谱子,无非就是照某一次的录音记下来的,记得准不准先不说;根本不可能“一本万利”,有了这个谱子,到哪都可以给人伴奏。

  京戏本来就是“个性化”很强的艺术。像杨宝忠、何顺信这样的琴师,他们不仅是演奏家,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的过门、垫头和“官中”玩意儿都不一样的。没有这样的琴师,杨派、张派的唱腔也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成就。如果何顺信他就按照徐兰沅、王少卿给梅兰芳操琴时候的谱子来伺候张君秋,张君秋也按照《梅兰芳唱腔集》的谱子唱,还能有张派吗?当然现在的琴师,能把何顺信学下来就不错了……

  当然,新编的戏除外,新编戏是作曲家写的,作曲家是有谱子的,这个和老戏的生产方式完全不一样的。就包括《杨门女将》,拍电影的时候加了佘太君巡营、还有采药老人的唱,这都是演员自己编的,不是作曲搞的。你像言少朋他给毕英琦编的这个“听说是”,完全是传统戏的格式,非常上口,专业的琴师听几次保证会了。至于有的新戏搞的什么二黄的二六,当然没谱子谁也学不会。

  有人说照谱伴奏,亡党亡国,其实就是说如果照谱子拉,京戏就完了。都照谱子来,艺术就不可能发展了。表演艺术要靠演员传承。把谱子记下来、用录像录下来,这是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尽管东西是可以记录下来的,但不可能向前发展了。

  有人还说如果给陌生的人拉琴怎么办?旧年间唱戏都是台上见,不对戏,会得不多,首先就没人聘了。另外就是要会“官中”的拉法。我常去的票房有个学拉胡琴的,照谱子拉的,《空城计》的慢板,他要拉花过门,但是又拉不好,一拉就乱。你拉不好,你还照杨宝忠的拉?你就拉简单的,让人能唱下来就可以了。这个琴师他喜欢唱歌,他是用唱歌的办法学戏,看起来很科学,学得挺快,识谱的人照着谱子就可以拉。但是他抓不到京戏唱腔核心的东西。这样学实际上也不可能学得很好。

  反正业余拉琴的,爱怎么拉怎么拉,有的票友别说谱子了,词儿也记不住,对着纸唱。自己记不住就记不住,就不要非说这是专业做法了。

大神点评14

chen9001 2009-6-27 12:02: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hen9001 于 2009-6-27 12:10 编辑

其实,沪剧一开始也是没谱的。哪怕是解放后至文革前,许多传统段子还是不用谱的。滑稽也一样,以其最常用的“苏赋”为例,不仅有袁一灵、周柏春、杨华生、张醉地等各派,连伴奏都是四大剧团各有特色。“海燕”还有专门的“怪调苏滩”,田丽丽、张醉地都是“怪调”高手。

定腔定谱的优点是演出、伴奏“规范化”了,观众首演来看与最后一场来都能“公平”地听到同样旋律的唱。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演员碰到嗓音欠佳,原本是可以对唱腔适当“变通”的(高音改中音,或者删掉“三送”等),现在却“不可以”了,只能硬“吊”,演员唱得“苦煞”,观众听得“吃力”煞,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不公平”。

最大的问题是,实行“作曲制”(或曰“唱腔设计”)以后,演员都没有了“创腔”的积极性,于是新的流派就几乎再没有产生过。以沪剧为例,从前五位演员唱《陆雅臣》“叹五更”,即使都用“基本调”,也可以唱出五种不同风格。现在,不仅腔“定煞”,连过门都“敲煞”,他谱上记的是第二把演奏,你琴师拉第一把都要算“不对”;他是两记板以后接唱,演员一记板就“出口”也算“错脱”,简直走火入魔了!
滩簧 2009-6-27 20:40:30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太好了    实在太好
滩簧 2009-6-27 20:41:34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演员没有基本功  就是在于死学、死唱,自己不会发挥。
子归 2009-6-27 22:38:06 显示全部楼层
定腔定谱好比唱卡拉OK,学戏时可以,但要表现自己想法时会被字幕上的节奏弄僵,所以要乐队和演员每场都如首演一样肯定很难,每场要深化表现,改进表演方法更难!
潇洒 2009-6-28 02:26:29 显示全部楼层
借用以前老先生的一句话:唱得好的是“伽省”(上海话意思是乐器——注)跟人,唱得不好的就人跟“伽省”了。


叶志 2009-6-28 06:09:22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曲谱倒有一翻闲话要讲,大家都唱曲谱,那么沪剧的唱腔只有一派了,那就是曲戏派了,它不仅局限了演员的个性发展,也消灭了流派,在沪剧唱腔调中倒底是先作后唱,还是先唱后记,这是一个大问题,前者框定范围,如作曲水平搭浆一点的那更是"戏当山歌唱"后者演员如能发挥他的长处,那记下来不就是一段佳品了吗?
xwlb 2009-6-28 09:54:34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次华雯回忆与王盘声老师合作连环计时,她说没曲谱的怎么唱,不会唱。王老师说:“枉为侬是爷脚跟头学戏的(跟父亲学的),竟然讲得出,谱了曲的基本调就不好听了。”
申灏 2009-6-28 14:45: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申灏 于 2009-6-28 14:46 编辑
在一次华雯回忆与王盘声老师合作连环计时,她说没曲谱的怎么唱,不会唱。王老师说:“枉为侬是爷脚跟头学戏的(跟父亲学的),竟然讲得出,谱了曲的基本调就不好听了。” ...
xwlb 发表于 2009-6-28 09:54

我也在戏剧频道的节目中看到了华雯说的这段话,这无疑说明了现在的演员与过去的演员之间所存在的明显差别。沪剧没有新流派产生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子归 2009-6-28 17:47:38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的教育有不同的后果,毕竟现在与过去不一样,王老师时代是要靠伊吃饭,不识谱可以,记不牢调头和唱词要饿煞!后来生存条件不同了,笨与不笨也显不大出了∶)
上海小步 2009-6-28 23:59:10 显示全部楼层
10# 子归 说的对啊!
选择你要选择的 同时也要承受那些必然要承受的 得到的同时也要懂得这一切的代价
frankwyj 2009-6-29 10:39:47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照这样下去,"沪剧"就成了"沪歌"了.
yongkang 2009-6-30 15:15:34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子归 2009-6-30 22:49:45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时常说的专业和业余的差别,业余总简陋些,接近原始状态些,因为条件有限,当然票友还有高下之分。但专业的总在不停地玩新花样,也有能力玩新花样,所以可以有大舞台、大布景、大乐队,当然也玩出了大明星。
有钱进大剧院当然好,没钱去大家唱也不错,艺术欣赏的美好都是一样的。
没谱可去找上海小步,再没谱去找奚老师。
沪剧进化到沪歌,也没什么不好?
孙徐春唱的沪歌和傅子明的沪歌相比总有进步!
现在看来是大家唱老在翻唱专业的歌,这是自娱自乐,但创新是不够的。
艺术从民间来,进入宫中也离死不远了,沪剧从田边来,进大剧院也就让人担忧了!奇妙吧?
希望大家唱能唱出一片沪语新声,再让专业的来采风、加工吧∶)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啊!
chen9001 2009-7-1 09:38:33 显示全部楼层
细读13楼文章,有道理的。
艺华的〈黄浦怒潮〉,作曲是当时上海音乐学院的几位学生(现在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如陈钢、江明淳等),这个戏的作曲方式是“两条腿走路”:王盘声先生总把关,反复排练、不断修改,既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也使专业人员有发挥的空间。
看来,这个方式是可取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chen9001

16
粉丝数
3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