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文书,其曲调结构与沪剧基本调中板类似,是"起-平-落".且中间"平腔"部分句子可多可少,清唱.
欠缺之处是曲调单一少变化.
它的衰亡,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唱腔与坐唱形式单调;另外一大原因是"一脉相传",后继无人.
庆幸的是,"文书调"的唱腔被锡剧几乎全盘借鉴吸收,仅是简缩了过门,被称为"铃铃调"或"锡剧文书调",应用甚广.譬如梅兰珍在1984年录制唱片<珍珠塔-赠踏>的前四句,就是原汁原味的文书调.
这个曲调,在沪剧中也常被部分地作为"变化腔"来应用,如茅孙的"雨中情"里,女口唱的第一句起腔并非传统的"基本调",而是苏州文书调,并在短短一小节过门后立刻接清板(这一点又与锡剧相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