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转载】沪剧和海派文化(二)

来源: 潇洒 2009-6-25 14:26:21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潇洒 于 2009-6-25 14:27 编辑

(上接一)
        海派文艺是大众文艺,不是贵族文艺!

        都市化可以带来戏剧的繁荣进步,也可以带来戏剧的衰落。在三四十年代,沪剧可以从无到有,从粗糙的艺术发展到成熟,其间一定历经艰难。现在有那么成功的传统,要面临新的改革改造,却缺少文化氛围和文化上当年梅兰芳、周信芳那样的改革家。

        如今,沪剧又要面临新一轮的旧剧改造“总结账”的时候了。沪剧要回归海派的特色,沪剧也要抛弃许多不适应新时代的东西。以前上海人喜爱戏剧如沪剧、越剧远远超过歌剧,记得我国最好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好的歌剧《江姐》都吸取过越剧唱腔的调子。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发展的世纪,上海这个大都市应该有自己本土的文化,上海特色的文化必须繁荣起来,沪剧完全可以改造成新上海歌剧。

        能否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专门的机构,集中起对民间文艺的复兴有热情有见解的专家和演剧人员,探求如何将有深厚生活基础和良好唱腔基础的沪剧,改造成适应当代社会的上海地方歌剧或新沪剧,打造出当代上海本地的文艺品牌呢?

        戏剧确实处于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夹击下,如何突围,我们应该商量对策。戏剧本不像长篇小说,正如胡适所说的,本来可以是时间短的,道具轻便的,人力轻松的(“须要使看戏的人不致头昏眼花”)。戏剧在发短信的年代里,如何生存下去?它可以发扬其短时间、短陈设、短故事的特点,沪剧原来也不乏节奏明快、能适合现代生活的唱腔。

        有人说,青年人现在追求快餐文化,热爱流行歌曲,不喜欢沪剧,所以沪剧衰亡了。

        我们说,曾在前后20年里唱开过数百首歌的流行歌曲发源地的上海,(1947年《新大戏考》中收制成唱片的歌316首,其中250首有歌谱,还有更多未收录的歌。)现今一支好的流行歌曲都创作不出,遑论沪剧了。

        城市文化体制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与时俱进。

        成熟的大都市应是文化生态多元化的社会。宽松和谐,各投所好,保护少数,这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在一个人口集中的大城市里,群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我们从群众自发的文艺舞台上可以体察到的群众爱好的多样性中,总不会少戏剧演唱。沪剧、滑稽剧是有年轻观众的,也不少她们的fans。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进行创作和传播自己的作品。”26

        问题在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其文化环境的如何形成。一个缺失发达的本土文化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一个不重视本地母语(上海人的母语是上海话)的社会从何谈起建设什么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化或多样性的乐园?在大剧院里,如果自己的文化传统没有弘扬,而仅大力引进外国歌剧音乐剧演出(引进也是必要的),这是一种虚张声势,是文化上的形象工程、虚假繁荣。说化五百元、一千元买一张票去附庸风雅,是因为我们缺乏能跟上时代的本土文化的底子。

        外国的歌剧戏剧在影视世界中也许也面临中国戏剧歌剧同样的尴尬,然而他们越过了太平洋大西洋到上海来了,报道说上海市民买几百元一张票子观看很踊跃。但是,争当世界一流大都市的我们的上海原来拥有自己的戏剧,什么时候也能走出去呢?

        我们正在流行不出一首MADE IN SHANGHAI的流行歌曲中大唱特唱港台日韩歌曲,与此同时,我们是否忘了上海陈歌辛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曾经登上过美国的流行歌排行榜第一?

        魂兮归来,海派文艺!

转自:2007-12-14 PChome.net   责编: 席文燕

大神点评6

blogfeiyunpu 2009-7-7 04:04:06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归类归入沪剧文化,而不是放在沪剧动态这里。
博客飞云浦
子归 2009-7-7 20:01:06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众文艺可讨论票房价值,其他就说不清了!
白水 2010-5-1 21:01:22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期昐,今日梦圆,共度欢乐好时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潇洒

14
粉丝数
2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