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学习沪剧必须要重视传统基础知识

来源: 世怡 2011-10-17 00:02:39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备注:本文仅限《中国沪剧网》内部交流,任何人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以免引发法律纠纷!

(黄世怡 文)


  之前我在《学习沪剧应当先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一文中提到,沪剧至今200多年历史中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的变化,每次转变都有重大的突破,如用哲学上的语言来概括把田头山歌转变滩簧、滩簧转变申曲称为“量”的变化,而当今的沪剧则在进行着“质”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学”这一环节上。

  “学”即为效法,获得知识,钻研知识。沪剧200年以来一直延续的是中国传统的“拜师学艺”制,直到60年代开办“沪剧学馆”沪剧才正式步入“科班”制的教育模式,其实就这两种制度来说都不存在任何问题,相对而言“科班”制甚至要比“拜师”制要好很多,因为学员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变的更为直接,但是也正因为“科班”制的出现,而导致当今沪剧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至于引发了什么变化会在下一次发文中与网友进行研讨,此次发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和网友们一起讨论一下沪剧的传统知识的重要性。


  在讨论沪剧传统知识之前,我与网友先聊一下中国传统“拜师学艺”制。


  说起“拜师学艺”制我想很多网友应该都比较熟悉,像王盘声杨飞飞两位老艺术家也曾多次在书中及电视访谈节目中提及他们学艺的经历,其中有欢乐,也有艰辛与苦难。他们学习都是从基础开始学,杨飞飞老师在《杨飞飞八十年代的一段自述》一文中提到,当时拜丁婉娥为师,最初是学敲“老郎板”,师傅丁婉娥坐一旁,手边的桌子上放着一把戒尺,老学员唱,新学员敲板,拿板的那只手的手腕上还要平放一根筷子,在敲板的过程中板眼不能敲错,手腕上的筷子更不能落地,一但敲错或者筷子落地免不了就要受到戒尺所带来的皮肉之苦。杨老师在回忆中说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放在现在虽然看上去比较残忍,但是通过那样的训练,造就了演员“人板合一,心中有板”的境界。因为杨飞飞当时所在的“儿童申曲班”学员人数并不多,又有演出任务,丁婉娥教徒还是比较“勤”的,但是也是极其严格曾要求杨飞飞老师一天内就要把传统沪剧《摘石榴》学会。

  比起杨飞飞,王盘声“运气”可能稍微差一点,猜想可能当时师傅陈秀山手上徒弟比较多,在演出方面演员并不紧缺,所以师傅陈秀山教徒的“力度”没有丁婉娥大。王盘声老师在《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一书中称自己学艺时是一个很“笨”且丝毫没有唱戏“天赋”的人,当时操一口苏州“土话”别说是唱戏,就连说话都不敢,就怕开口会引来旁人的“讥笑”,只能偷偷的躲在戏台的角落里一声不吭。一日师傅陈秀山(当时上海滩赫赫有名的滩簧先生)叫王盘声去他家学戏,由师兄陈达山操琴伴奏,要他唱一段开篇,当时的王盘声吓的六神无主,面红耳赤愣是没挤出一个声来。师傅只能降格让他随便哼唱两句,然而他还是心惊胆跳、唱不出来,陈秀山叹了一个气称:“算了”!打那起王盘声“不出趟”的表现就在圈内传开了,圈中长辈都称他“没出息”。中国传统拜师学艺一直都有严格的规矩,其中论资排辈是规矩之首,即先入门者为兄长,且不分年龄。而因为当时王盘声的退缩,很多后入门的师弟都纷纷走到他的前面。有人讥笑他称:“他要红起来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更有人称:“王盘声要红除非到民国八十八年(1999年)”。因为这么风言风语,加上当时王盘声的胆小与“不出趟”师傅打那以后再也没有教过王盘声,但他绝非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当时的风言风语不但没有压垮他却相反的激发起了他的斗志。打破了他之前学戏仅为养家糊口的思想。打那以后起他看戏更加卖力,只要有空就躲在侧幕后仔细看,认真听、默默背,通过这样的常年积累他学了很多老戏、名戏。因为当时的演出与现在的沪剧不同,并不是每场戏的唱词都是千遍一律的,虽然有故事的剧本大纲以及中心思想但是演出上基本还是走的幕表戏路线,里面有很多空间可以让演员自由发挥。而学习前的王盘声正好有五年的读书经历,该经历无疑为他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他经常会对许多唱词进行修改,对口语化的唱词进行文字上的修饰,对于低俗的唱词一律删除,正因如此当时王盘声演出的传统戏一直一来都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好评。

  其实当时真正拜师学艺的“大环境”和杨飞飞、王盘声两位老师所经历的都不一样,我接触的一些沪剧老前辈与我提起他们学戏的经历时差不多都说到学戏70%靠自己“偷”学(可以理解成学员在台下偷偷的听、记、然后自己理解分析),15%靠同辈分的学徒相互交流,5%靠师兄心情不错的时候稍微指点一下,10%靠某一天师傅喝老酒喝到兴致上的时候把徒弟和琴师全叫到跟前稍微教一段,要是轮到某个学徒唱的时候师傅听的不满意,摊上师傅的脾气不好轻则扫了师傅喝酒的“雅兴”,重则就要棍棒伺候,可见当时学戏是多么艰难。

  用了这么多篇幅还原老一辈沪剧演员当时学艺的场景,有人忍不住要问,老前辈当时学习内容的核心在哪里?他们在哪方面打基础比较深?其实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曲调、节奏(板眼)、表演三要素上。这三者之间在沪剧艺术上既独立存在又紧密的相连。三要素看似简单,说起来似乎都懂,但真能熟练驾驭的人少之甚少,如能完全掌握并运筹帷幄就等于是得到了打开沪剧艺术大门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不仅可以提高您的沪剧艺术水平,如深入钻研可以自己创造出沪剧作品,如果“因缘”成熟创造出新的流派也不足为奇,而这把“钥匙”专业演员及民间一些资深沪剧爱好者或许已经掌握,但是通过这把“钥匙”打开通往沪剧艺术“宫殿”层层大门的人并不多,因为近代沪剧教学制度的改革加上“定腔定谱”现象的出现,很多人在沪剧求学的道路上思想总被一把“无形的枷锁”所束缚,而这把“钥匙”在业余界内几乎没有被广大沪剧爱好者所掌握,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道路上走了很多弯路,虽然他们在学习上很努力,认真的学习原唱者的发音、咬字、运腔,但是仅是通过机械化的学习成果虽然乍一听不错,甚至与原创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到台上一演,演唱的整个作品还是让人感觉没有“灵魂”很容易就能看出该作品仅仅是“复刻版”,而在戏迷相互交流中往往会听到类似于“他唱的不对,原唱应该是怎样唱的”或是“他自己自由发挥,谱子上根本不是这样唱的!”其实这样的现象在沪剧教学制度改革为“科班制”之前是很本不可能存在的,传统沪剧教学中师傅是却对不会严格要求学员按照自己的唱法完全“复制”学习,否则沪剧历史上就不会涌现出这么多流派。说到这里我不由的就想更深的去分析沪剧出现当今局面的原因,但是为了不偏离本文的主题还是把话题转回到曲调、节奏(板眼)、表演三要素上。

  首先先说曲调,我想如果把沪剧的曲调称之为“沪剧的灵魂”丝毫不为过,戏曲与歌曲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他是由本剧种常使用的一些“基本调”所组成,而不像歌曲那样通篇都是作曲而成,这样的情况不仅仅针对沪剧这一剧种,任何剧种长期发展都在遵循这个规则而行,哪怕是当今“定腔定谱”的沪剧,其中70%还是由传统的基本调组成,可见基本调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不论沪剧今后如何演变、哪怕真的演变成了“沪歌”只要在演唱曲调中还是运用到沪剧常用的“基本调”,那演员就必须深入学习理解传统的“基本调”。而这点在我看来目前沪剧业界似乎不太重视。尤其是业余界,说起“基本调”三字大家都明白,真要他们深入的讲一下很多人都谈不上来。在专业界里笔者猜想在培养沪剧演员的“科班”中肯定会把该项列入沪剧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中,但是是否用较大的课时要求学员深入学习与掌握就不得而知了。

  曲调又被称为“曲牌”,沪剧中常用的一些曲牌被统称为“基本调”,这些“曲牌”大多都是我们长三角地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的是从其他剧种里借鉴引用而来的,如果真正要对这些“曲牌”的来源出处做考证,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沪剧发展历史中运动到的曲牌不计其数,有些是临时借鉴引用,有些是常用的,很多沪剧相关书籍中都有所记载,如网友们熟悉的陆敬文老师所著作的《沪剧演唱艺术浅说》一书中就用了较大的章节来介绍沪剧的曲调,具体如下:
长腔类唱腔:长腔中板、慢中板、慢板、紧中板、紧板、赋子板、散板、快板慢唱、紧打慢唱、三角板、联珠三角板、快流水、十字板、反十字板。
簧腔类唱腔:阴阳血、阳血、反阴阳、流水板、绣腔、迷魂调、汪汪调、大陆板。
小调类唱腔:阳当、夜夜游、寄生草、过关调、进花园、紫竹调、吴江歌、久闻调、月月红、四大景、春调、道情调、四季相思、柳青娘、九连环、知心客、银绞丝、倒十郎、五音联弹、浦书调、山歌、吃麦粥、采花调、比海棠调、莲花落。
缀腔类唱腔:叫头、哭头、凤凰头、迂回调、三送、懒画眉、俞调、四四调、煎药汤调、煞板、病落腔、伊吆调、惜别调。
这些都是沪剧上用到的曲调,也被统称为“基本调”,是传统沪剧的灵魂核心,当代沪剧虽然“定腔定谱”但是70%以上还未脱离这些“基本调”如果有人立志要学好沪剧,必须熟悉与掌握这些曲调。

  节奏(板眼),广义上来讲就是沪剧演唱的节拍,较常见的为“三眼一拍”,也是学习沪剧演唱必须掌握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如果节奏控制的不好在演唱中就造成“脱板”现象,在专业演出中出现“脱板”属于比较严重的演出事故。轻则引发台下观众的议论,重则会严重影响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沪剧演员必须做到“心中有板、人板合一”这也是上文中提到杨飞飞老师学艺过程中为何师傅丁婉娥要严厉要求她学习敲板的重要原因。另外板与曲调也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上文中介绍沪剧曲调有很多是以“板”字结尾的,举个例子比如上面提到的“三角板”是沪剧中经常用到的特殊“板式”,起腔和落腔都有固定的“引子”伴奏,起腔打七记板,中间演唱一句打两记板,落腔打四记板。对于任何一名沪剧演唱者来说,应当注重学习好这些基础理论知识。


  说起表演许多人可能只会想到肢体动作上的表演,殊不知沪剧的“演”并不仅仅停留在形体动作上,而只停留在肢体动作上的表演,不论你身段秀的多好,表情再丰富,最终还是缺少灵魂的,王盘声老师在《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一书中提到沪剧表演时刻要把握“人、事、情”,而杨飞飞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曾提到,当初为了塑造好角色,她自己不断的钻研,剧团去外地演出休息之余,很多演员都出去“游山玩水”而他自己一个人钻在“被头洞”里钻研,因塑造的是“悲旦”角色,每次她自己都唱的泪眼纷纷,把自己完全融入到戏里,这样才感动了广大观众,可见表演中“内心戏”有多重要。说起“内心戏”应当与肢体动作上的表演严格区分,与演员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区别,属于一种比较抽象,但是观众又能直接感受到的“东西”,严格来说应该划分在“精、气、神、音”这个范畴中,在业余圈中有的演员具有一副好嗓子,在表演上也有很到位,面部表情也在角色中,可是唱出来的声音却脱离了角色。而普通的戏迷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了,因为学唱的时候就是跟着演员的音频或者视频来学,而且往往是学某段戏中的某个段子,甚至对于整部戏的故事情节都不了解,所以很难把握戏中人的内心,一些戏迷天赋条件不错,有个很好的嗓子,但是唱出来的戏再好听但总是缺少“灵魂”的,平时模仿的与原唱再像,关键时候上台与专业演员一比,一眼就能被观众区分,其实关键问题就出在“内心戏”上。有人又要问,人家专业的每天都在专研,业余的肯定无法和专业比的,在我看来其实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出在“基础知识”掌握上,在这里又要再一次的把话题引到“曲调”上面,沪剧所常用的曲调都个有自己的特殊的意义,在使用上都有严格的要求,如《芦荡火种》选段《伤员颂》所用到的曲调“夜夜游”,“夜夜游”这一曲调是用来表现明快、爽朗、轻松、活泼、有趣....对于“基本功”扎实的人来说那怕不了解《芦荡火种》的剧情,严格按照该曲调的表现方式来演唱,都不会出现丝毫偏差,因为前辈们在曲调运用上是极其严格的,不会脱离曲调的表达方式而运用,又如《深秋的泪痕》选段《相见恨晚》、《雷雨》选段《四凤罚咒》、《甲午海战》选段《茫茫大海》中用到的“迷魂调”,“迷魂调”一般用于表达惨遭不幸或表达人物在临终前倾诉痛苦、悲哀及托孤等场合,现在常用在表现人物的痛苦积郁、苍茫哀叹等情绪或动荡不安与忧急惊慌的气氛中。只要你熟悉“迷魂调”表现方式,结合戏中的人物,就能立刻把握住演绎的方法,如《相见恨晚》就是表达临终前的痛苦,演唱时声音可以往虚弱、低沉上把握。《四凤罚咒》表达悲哀及无奈演唱时可以加入些“哭腔”。《茫茫大海》中也是运用“迷魂调”是用来表达邓世昌无奈、悲哀及对百姓的愧疚上,表演时候根据唱词把握内心的动态。这样你也就不知不觉的“入戏”了,从而言之以曲调为切入点来把握角色的内心情感可谓是最快捷、准确的方法。

  这些所谓的“基本知识”都是沪剧艺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沪剧能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因素就是因为这些“宝贝”,学习好这类基础知识不管是演唱传统沪剧还是“定腔定谱”向“沪歌”方向靠拢的现代沪剧都有巨大的帮助,戏迷学习可以参考相关书籍如近年陆敬文老师所编写的《沪剧演唱艺术浅说》一书,或是《中国沪剧网》沪剧文化栏目中的相关介绍,在沪剧音频(开放)板块也有部分沪剧曲调的介绍,不仅要学而且要会听,会辨认,其实这些曲调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大家只要通过学习以后能在沪剧的唱段中辨认出来就可以了,但然更重要的是要牢记每个曲调的用作及特性。

  最后作为《中国沪剧网》的创始人,我认为有必要呼吁广大网友平时在关注网站各民间活动图文报道的同时,也要关注与学习一下沪剧的基础知识,当前网站上的整体现象是针对活动的图文报道网友点击率都很高,对于真正介绍沪剧知识的文章几乎没人看,就连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在本站发布的学术研讨文章都无人问津,在本站网友针对沪剧唱腔研讨的帖子几乎没有,这种局面是在我创办网站设想意料之外的,所以网友们如果您是真正热爱沪剧,有心要提高自己演唱水平,应当要以“钻研”为主,更何况现在学习沪剧的参考资料及途径都比当年老艺人“拜师学艺”要丰富的多,音频、视频、伴奏、琴谱、唱词一应俱全,并不用靠自己“偷”学。



友情提醒:本站沪剧文化栏目中朱国帧、陆敬文、冯国跃等老师都发布了许多针对沪剧演唱方面的原创文章,都有着很高的“含金量”,白水老师也整理发布了很多有沪剧前辈著作的学习教材,大家可以前往该板块学习、交流、探讨。


  本文参考资料:
《沪剧演唱艺术浅说》陆敬文(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王盘声、黄士英 (上海音乐出版社)
《杨飞飞老师八十年代一段自述》一文(作者不详)
《新民网》针对杨飞飞老师采访的视频资料(新民网录制)


  本文大量内容系作者近年学习沪剧知识时的心得体会,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到之处希望广大网友指出与批评。


参与人数 13 威望 +63 收起 理由
淡月 + 3 写的好,虽然我是新兵连的,也看的津津有味.
老姜 + 5 认真的读了,启发很大好文章!.
上海小步 + 5 重读有感,好!!
老秀 + 5 启发很大
阿杜 + 5 说得好
xiangsheng1947 + 5 佳作!
叮铛铃 + 5 拜读了!
天意1215 + 5 好文章,拜读了!
wwj6486 + 5 年轻有为的站长。沪剧和沪剧网希望的所在!.
hj130603 + 5 谢谢站长的文章,读后很有启发!.
另类 + 5 年青资深,爱好,沪剧迷。
小苏州 + 5 看来年轻的站长是个老(资格)沪剧迷,谢谢.
映春成林 + 5 谢谢站长的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63

大神点评18

中艺1948 2011-10-17 15:56:58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黄站长的文章,读后深有同感。爱好者中可能对沪剧有各种不同需求者,有些可能只需听听唱唱玩玩罢了,但如需有进一步要求,要演唱一些片断,有些人甚至还要创作一些新作,那就要重视一下对传统基础的了解和学习,这对学习者来说大大有益。本人曾搞过一些沪剧辅导教学工作,一些爱好者只需学唱段,对于唱段的分析,介绍却不感兴趣,因此学唱时只是照谱吟唱,却无半点感情如白水一杯。也有个别爱好者,自感学像了某个流派,却无学到半点前辈们塑造人物唱腔的基本方法。望有兴趣者重视基础的学习。
映春成林 2011-10-17 17:55:08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记得过去一本戏只有二--三段是作曲谱.一本戏连慕间音乐在内只有5--6张谱.包括杨乃武.沙家浜.其中都是传统的多.现在改革了.一个唱段二张谱.一本戏要厚厚的一本谱.我不懂是好呢还是不好.总的来讲味道淡了.希望正中的传统浓些.否则像歌曲了.说错地方多多谅介.
frankwyj 2011-10-18 14:31:02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是经过钻研学习深刻领会才写得出来的。这确实是篇好文章!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cbl625 2011-10-19 11:47:04 显示全部楼层
黄站长的文章很好,对提高沪剧水平很有帮助,希望更多的人探讨深层次的理论,沪剧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陆敬文 2011-12-22 20:37:09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完全赞同黄站长的观奌,现在确实存在重腔轻字,轻沪剧传统基础的现象,这和当今社会浮躁的情绪有关,只想急于求成,不愿打下扎实的根基,其实这是很危险的现象。希望大家能好好学习黄站长的这篇文章,从传统和基础学起,相信对你的演唱水准提高,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仙人球 2012-9-6 22:16:36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雅仕 2012-9-25 15:03:40 显示全部楼层
香山雅仕 2012-9-25 15:13:29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考虑在沪剧网设置“演唱探讨”栏目,主题一目了然,便于围绕演唱技巧进行探讨,名家也可以在这个栏目做演唱技艺的辅导。也可以学习新浪UC网声乐教学的办法,请名家在网上辅导怎样 唱沪剧,网友一定会欢迎的。
叮铛铃 2012-9-25 16:39:43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香山雅仕的建议!
xiangsheng1947 2012-9-26 06:28:37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要把沪剧唱好,演好必须认真研讨学习沪剧的基本知识。
这个年龄真好,没有辜负阳光,没有辜负父母,没给孩子添累,活出自己的骄傲!
丹丹 2012-9-27 20:08:47 显示全部楼层
aili 2012-9-28 10:49:15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好帖,受益匪浅!谢谢黄站长!
jmei 2012-9-28 14:21:29 显示全部楼层
james810 2012-10-22 15:01:05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真好,可以在网上学习沪剧有关知识。谢谢您黄先生。多年前想听一段沪剧要在每周广播报上记下来然后守候在半导体旁,等到听完一首歌后再要听第二遍时(想学唱)可能要等一星期或者一个月。很多戏迷朋友会有同感吧!现在学习板眼节拍只要请黄先生在网上一帖,保险有效。天天可看,眼为先声。
1362182023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世怡

24
粉丝数
31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