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学习沪剧应当先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

来源: 世怡 2011-10-7 20:23:33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备注:本文仅供中国沪剧网站内交流,任何人未经作者许可请勿转载,以免引发法律纠纷。

(黄世怡 文)

沪剧起源至今二百多年以来,经历了四个不同时期的重要转变,即从最初的田头山歌向滩簧戏的转变,随之又从滩簧戏又转变为申曲,接着又从申曲演变成现在的沪剧,但每次转变都有着重大的突破,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表达,如果把田头山歌转变滩簧、滩簧转变申曲称为“量”的变化,而当前的沪剧或许正在悄悄的进行“质”的转变。

  自我创办《中国沪剧网》以来,通过网络了解到广大戏迷对于当代沪剧存在一些看法,甚至是质疑,既然问题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我想不论是当前的沪剧工作者还是普通沪剧戏迷都应当冷静、理性的来看待并多加以思考。

  首先我们应当理性的了解与分析沪剧之前几次的转变,弄明白每次转变到底“变”了哪些内容?

  田头山歌时期,对沪剧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戏迷都清楚当代沪剧最初起源于乡间的田头山歌,查阅历史资料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加上这方面的资料已经失传,当前在世的老者也不可能经历那个年代,所以这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猜测与推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江、浙、沪三地从地理结构来看,江、沪(二地原本都属于江苏省)属于平原地区,农田较多。浙江地区有山地,所以“田头山歌”从字面上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是当时三地的劳动人民在劳作的时候哼唱的“小调”。而“小调”的内容很可能仅仅就是他们劳动或者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应当不会有太深的含义,而他们哼唱时所运用的“曲调”可能会用上一些历史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曲调”也可能将流传的“曲调”进行部分修改或是完全用自己创造“自由调”进行哼唱。且那个时期应该不会有人以此为生,用现在的话来说可能也仅仅是在丰收、祭祀、或者是当时的“节日”里全村人聚集在一起进行一场“文艺出演”而已,而此时的演出应该会有乐器伴奏,伴奏的乐器也没有特别的要求,可多可少,一般来说大概有胡琴、鼓板、锣、鼓之类的,到后期也被称为花鼓戏。

  滩簧时期,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江、浙、沪三地的田头山歌已经逐渐演变成为滩簧,浙江有宁波滩簧、江苏有苏滩、锡滩(锡剧的前身)、而上海本地的滩簧又被称为“本滩”(从以“本滩”命名就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上海定是滩簧的兴旺地,对于滩簧戏也占有主导地位),此时的滩簧与之前的田头山歌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化,第一,已经出现了靠唱滩簧为生的专职艺人。第二,已经有比较固定的演唱曲牌(调)(与当前的沪剧使用各种“基本调”并无太大差别)。第三,演出已经有固定的演奏乐器(主要为胡琴、鼓板、小锣)。第四,已经可以演出情节比较复杂的剧目,不再只停留在“乡歌俚曲”阶段,且出现了专职的女演员,演出角色分明,一般为一生一旦、一丑一旦、乃至两个旦角,早期在乡间流动演出,同治七年(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严禁花鼓戏,尤其加强了农村地区的管制,当时滩簧艺人如被抓,男的要刺面(脸上刺字),女的则要被拉去游街示众,这一举措严重影响了滩簧艺人的生存,他们被迫进入城市,主要在上海的茶楼、街头、进行演出。辛亥革命前后本滩进入上海各游艺场所演出,初期仍以坐唱为主(有唱无表),且没有化装,之后随着班社的增多,规模也扩大到二十多人左右,演出的质量也逐渐进一步提高,但是进入城市后的滩簧发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个别演出内容过于低俗,也一直收到多方面的打压和禁止,当时的滩簧艺人只有不断的进行“整改”以求得到生存的一席之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正因为如此才造就当今的沪剧。



本滩《渡河唱歌》丁少兰,赵秀英


扫描0001.jpg

扫描0002.jpg

民国时期的滩簧唱词


  申曲时期,二十年代,本滩受到文明戏的影响,采用了幕表制,并发展为小型舞台剧“申曲”。三十年代初,出现了大量取材于时事新闻和电影故事,表现城市生活的剧目,因剧中人物着西装,旗袍登场,被称为“西装旗袍戏”。这类戏的上演,使申曲逐渐采用了接近文明戏和话剧的表演形式,如采用新颖的布景,加强灯光、效果、音乐等,还吸收了一些文明戏工作者担任编导。三十年代初,申曲歌剧公会成立,1934年改组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到1938年,申曲团体猛增到三十个左右,有文月社、新雅社、施家班等。

近代沪剧时期,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并把申曲改称沪剧。这一时期的申曲受话剧和电影的影响很大,上海沪剧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就是改编好莱坞电影《魂断蓝桥》。此后,沪剧上演了许多根据名著、话剧或电影等改编的剧目,小说如《秋海棠》、《骆驼祥子》、《家》等,话剧如《上海屋檐下》、《雷雨》等,电影如《乱世佳人》、《铁汉娇娃》(《罗密欧与朱丽叶》)等。40年代以后,沪剧在话剧和电影的影响下,建立了编导制度,表演上注意刻画人物性格,探寻唱、做、白的有机结合。演唱艺术方面,以最能表现个人演唱特点的长腔长板为主。并将电影《桃李劫》改编成《恨海难填》,演出获得成功,同年被拍摄成戏曲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沪剧进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1953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沪剧演出团体--上海人民沪剧团(上海沪剧院前身,由当时丁是娥解洪元顾月珍组织的“上艺”沪剧团,邵滨荪、石筱英、卫鸣岐组织的“中艺”沪剧团合并而成)。广大沪剧演员、编导、乐师、舞美人员积极编演现代戏,出现了大批反映革命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剧目,如《罗汉钱》、《白毛女》、《星星之火》、《鸡毛飞上天》、《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红灯记》、《被唾弃的人》等,对提高沪剧的音乐唱腔、表导演水平和舞美推陈出新起了重要作用。其中《罗汉钱》、《星星之火》被摄制成影片,影响较大。当时仅在上海本地及郊县就存在许多专业演出剧团,不仅如此还影响着周边的城市,一些沪剧演员前往苏州、无锡、常州三地组建了以地级市命名的专业沪剧团。而当时最为重要的是部分著名沪剧演员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打磨”创造了自己的沪剧流派,获得广大观众认可与喜爱,引发戏迷们争相学习,传唱直至今日。进入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以后,十年内沪剧同其他曲艺一样,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大部分沪剧演员改行参加集体劳动,各剧团也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


扫描0004.jpg
扫描0005.jpg

文革前“上海人民沪剧团”与北京京剧团交流作品《星星之火》


  现代沪剧时期,文革结束后,沪剧逐渐复苏。但是复苏的力度并不理想,因为之前许多剧团已经解散,演员也已经完全融入社会生产队伍中,所以当时仅剩下几支剧团在复排演出,上海人民沪剧团是其中最为主流的剧团(因文革时期“人沪”一直在“打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剧目,所以剧团一直未停演,其中“芦荡火种”在“打磨”过程中虽然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阻碍”但最终还是修成“正果”被移植成为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沙家浜》,从此“人沪”在沪剧界权威性也完全成为定局。“人沪”对于新人培养方面也有所改革,之前学徒(员)学沪剧应用的是中国最传统的“拜师学艺制”,“人沪”专门组织成了“沪剧学员班”将传统的“拜师学艺”制度正式改为“科班制”,有当时剧团里的演职人员对社会上招录的学员在唱表、作曲等方面进行培养。1982年上海人民沪剧团正式改名为上海沪剧院,首任院长为丁是娥,通过剧院演职人员的全面培养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沪剧演员,如“沪剧王子”孙徐春、“黑马王子”徐俊、沪剧“五朵金花”中的茅善玉马莉莉陈瑜。沪剧作曲方面也培养出像奚根虎、吴斌等杰出人才。

扫描0006.jpg

当时上海人民沪剧团“打磨”革命题材戏曲《芦荡火种》的“血泪史”



本章节主要参考资料:

王盘声沪剧唱腔艺术》 王盘声  黄士英  上海音乐出版社

民国时期出版的一些有关滩簧申曲书籍及残页

中国沪剧网网友发布的相关资料

百度百科有关沪剧的资料

平时因工作接触的沪剧前辈及沪剧演员口述


因大多信息来源于沪剧前辈及沪剧演员口述,因年代久远难免出现“偏差”,个别信息因无资料可以参考,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推断,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实之处敬请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参与人数 8 威望 +40 收起 理由
frankwyj + 5 谢谢!上传经典资料。
小楼往事 + 5 谢谢站长,很精彩,弥足珍贵
zxhanmimi + 5 站长对沪剧的确情有独钟!
另类 + 5 感谢站长,学习了!
淼淼 + 5 拜读了!
白水 + 5 好文章,学习了!
大懒猫 + 5 谢谢上传,学习了!
小镇之春 + 5 谢谢世怡,学习了!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40

大神点评12

雀鸣轩 2011-10-8 15:07:44 显示全部楼层
世怡简单介绍了,沪剧二百多年的历史,非常好。一个年青人,能这样爱沪剧,使我感动。希望更多年青人,爱上上海的乡音,沪剧的春天就会到来。
雀鸣轩 2011-10-8 15:15:22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早年滩簧时期,兄弟剧种是互通。好比沪剧的阴阳血,就是苏滩中来的,再延生出男口阳血,到顾月珍再延生反阴阳。阳当也是如此。
中艺1948 2011-10-9 11:51:2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世怡 的帖子

      “学习沪剧应当先了解沪剧的发展历史”这亇提法很好,因为了解了沪剧的发展历史,才能进一步熟悉沪剧曲调的形成;演出形态的演变过程等。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中,为什么沪剧没有像锡剧、越剧等剧种在表现手法上向京昆发展,而是靠近电影、话剧等形态?这都需要我们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历史中去研究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沪剧,学习沪剧更好地为沪剧发展提出可贵的建议。谢谢世怡站长的文章。
雀鸣轩 2011-10-11 09:20:53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中艺1948你写得太好了,说出了当时沪剧表演手法,接近于电影与话剧,产生了西装旗袍戏,成就了沪剧史上的一个高峰。谢谢你的分析。
陆敬文 2011-10-15 10:18:56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年青的沪剧网站长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说明他对沪剧的历史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很不容易。我们年青人和爰好者应该了解这一历史发展,才能在继承沪剧传统的基础上把握和发展沪剧的未来,我认为沪剧的唱腔和过门的音乐伴奏不能离沪剧传统太远,否则将来沪剧就变成了沪歌,这将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希望引起有沪剧有关领导的重视。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从“沪剧”变成“沪歌”-可悲无剧!.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剑鸣视点 2011-10-15 11:39:59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黄世怡站长创办中国沪剧网,对沪剧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沪剧发展史上将会留下精彩的一笔。

感谢他在本文中对沪剧发展的研究和提出的思考,愿我们共同喜爱的沪剧在发展中走向新的辉煌!
参与人数 2 威望 +10 收起 理由
frankwyj + 5 顶!
365 + 5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10

崇尚真善美、鄙视假恶丑。
zxhanmimi 2011-10-15 12:48:11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站长的分析!
十一国庆已来到,祝福话儿身边绕;开心快乐不能少,温馨美满最重要;身体健康活到老,平安吉祥是个宝;幸福生活年年好,甜蜜日子步步高。  ...
小楼往事 2011-10-15 13:48:03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1-10-16 00:33 编辑

首先感谢世怡站长的珍贵资料和到位的评议,最后的话站长说的有点客气了,没关系,一段历史如果什么都是很正确的,那就失去了“历史”二字的分量,再说了,社会的发展本来就有隐瞒和欺骗的元素存在,不然社会怎么发展?我个人认为,关键是需要真正地从各个层面去了解和学习,这就许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财富之一。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小楼往事 2011-10-15 13:52:40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剑鸣视点 的帖子

是呀,剑鸣老师说的在理,站长办沪剧网,引来的赞美之声远远抵过嗡嗡之音。不可同日而语。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小楼往事 2011-10-16 00:54:4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楼往事 于 2011-10-16 00:59 编辑

回复 陆敬文 的帖子

完全赞同陆老师的观点,沪剧离开了他的主旋律,再叫它为沪剧,那是掩耳盗铃。还有一点我想说明一下,我记得我以前也在沪剧网上提起过,都在模仿孙徐春的嗓音,我承认,是有点类似,但是,又有几个人学到了他的精髓,光在嗓音上像,真的没生命力的,只是图一时的耳福,你说他嗓子不好吧,还真的是冤枉他了,但就是白开水(现在叫矿泉水)一杯,不隽永,经不起听,缺乏韵味和内涵,一个演员的成功,必定和他内在的修炼和对角色吃没吃透有关的,想当初,比孙徐春嗓音好的也蛮多的,但是谁冒出来了?就算是冒了,长久吗?影响力几多?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现在圈内感觉太好,唱得的并不好的人太多太多了,光凭音色,但是没内涵,只懂皮毛的人太多了,不光是学孙徐春的,其他的唱腔流派唱者都有这个毛病,要知道,响粳喉咙真的是沪剧的一大弊病,还有就是板眼都不讲究,唱到哪里算哪里(这一点主要是指业余圈),我为什么要点出来,因为,这对沪剧的普及和传承不利,起码,越弄越难听,怎么普及,有些人是还要好,唱的一塌糊涂,还发到沪剧网上来,真的是误人子弟哦?
大厦过之,小楼即可
frankwyj 2011-10-16 14:47:31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年轻站长对沪剧如此热爱挚着钻研,拜读了。
           
今天无意中翻到了剑鸣老师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报道“祝贺艺华沪剧团成立”的新闻。现在十个年头过去了,果然如当时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某些读者所说如果没有阿公的资金支持,剧团难以生之存。如今广大沪剧爱好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世怡

24
粉丝数
310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