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网

关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最新的沪剧资讯。

手机版
 找回密码
 注册

周小燕谈1961年沪剧流派演唱会

骏良 2011-4-24 09:25:49 显示全部楼层
老一辈的沪剧演员大都没有高的文化水平,有的还不识字、不识谱,当然科学发声无从谈起,只能凭经验用嗓。丁是娥老师在成名之后还向周小燕老师学习声腔,值得小辈演员学习。据我所知,目前有的青年演员在稍有点名气后,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最佳”,心思不是在业务进取上,而沉湎在应酬上、麻将上;外面“走穴”蛮起劲,院团演出却应付了之。这样的情景固然与当前的大环境和政府的某些不作为有关,但作为演员本人来说,值得检点。沪剧要继承和发展,任重道远啊!这篇文章的发表,对戏曲在目前低潮时期起了一个很好的启示作用。感谢楼主文章的适时发表。愿此类好文章多多出现。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向骏良老师致敬!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chen9001 2011-4-24 13:06:56 显示全部楼层
周教授文中有一小失误:王盘声的<刘智远敲更>有两段未唱(应该是时间关系),而<黄浦怒潮-三封信>是完整的.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周教授小失误,编辑也失误了呀。.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芸倩 2011-4-24 19:15:13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上传!分享了!
fangming 2011-7-12 12:27:44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传!
贝贝 2011-7-13 18:46:18 显示全部楼层
声学专家!谢谢白水老师的上传
娄江沙子 2011-7-14 05:11:43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之言,虽已年代久远,仍是句句真理!
沪剧粉丝 2011-7-14 16:38:18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拜读了,谢谢上传。
白水 2012-6-30 21:01:56 显示全部楼层
      360截图20120630205606321.jpg   
       周小燕教授说:“……我感到当演唱到情绪激昂、进入高音区域的时候,演唱者的嗓音往往受到限制,不能运用自如。对这个原因,我的初歩看法,怕还是发声的方法问题。”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blogfeiyunpu 2012-6-30 22:28:00 显示全部楼层
跟一个绝对不会“无内容”的跟帖——

之所以,丁能圆满演唱专为流派演唱会奉献的新曲新唱段,而后人则有欠缺。

同时,说明沪剧界文化底蕴以及向先进剧种包括歌剧学习劲头不够。

这也是包括院长在内,很多人不敢祭海的原因。
博客飞云浦
jmei 2012-7-1 09:56:00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益  
aoju 2012-7-1 10:32:34 显示全部楼层
很困难、很有理、很实用、很经典!
水乡 2012-7-19 20:26:56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白水老师的上传.
中国的声乐之母!
科学的发声,才能延长嗓子的生命。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阿杜 2012-7-19 22:33: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杜 于 2012-7-20 07:18 编辑

科学发声,对沪剧这个剧种来说,还是任重道远。我听到两次原来唱歌的人唱沪剧,声音的确很美,但总感到味道变了,不象沪剧那种似说似诉,发自内心的声音。我感到纯脆粹"美声"或纯粹"民族"发声唱沪剧都达不到那个味。但会"用"嗓子和不会"用"嗓子,的确值得想唱好沪剧的人琢磨,即如周小燕大师所言,有很多学问要做。
参与人数 1 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水 + 5 的确值得想唱好沪剧的人琢磨。.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威望 +5

祝你象不谢的花开放在沪剧花园
白水 2012-7-19 23:08: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12-7-19 23:08 编辑
阿杜 发表于 2012-7-19 22:33
科学发声,对沪剧这个剧种来说,还是任重道远。我听到两次原来唱歌的人唱沪剧,声音的确很美,但总感到味道 ...


胡芝风:戏曲发声要科学地借鉴其他歌唱方法
    《 中国戏曲通论 》 指出科学发声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就是要整理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整理我们民族的遗产,要肯定其中科学的东西,剔除那些非科学的甚至反科学的习惯,以形成我们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训练方法,非如此,戏曲声乐不能前进,戏曲艺术也不能前进。”
    戏曲演员很有必要广泛接触歌曲:合唱、重唱、独唱歌曲,乃至西洋歌剧等。只有熟悉各种不同的唱法,掌握各种各样的演唱风格,了解各种各样的唱法的特点,才能有所比较。我们对西洋声乐和民族唱法的科学因素,要敢于吸取、借鉴。
    但是,借鉴要避免盲目性。有的人学习美声唱法,不加消化,出现如:音包字、抖、空、撑、表情呆板等的弊病;也有人学习民族唱法没有消化,出现声音白、尖、卡、喊等弊病。所以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借鉴,并进行消化,才可能有益于戏曲科学发声的提高。如果丢失了戏曲美学特征和润腔韵味,也难以达到戏曲声腔艺术提高的目的。

       摘自:胡芝风 著 《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规律》 文化艺术出版社
自报家门——我是一个兵,普通戏曲爱好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白水

40
粉丝数
355
帖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