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沪剧教育:学校文化的探索
郭 东 余东岭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源于上海本帮的沪剧艺术,更是将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传承民族精神的同时,不断吸收先进的文学艺术样式,形成了语言生动幽默,音乐柔和缠绵,唱腔委婉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的高雅艺术。
东新中学充分利用沪剧艺术在广大师生中的影响力和亲和力,把沪剧艺术作为“两纲”教育的切入口,在学校大力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和珍爱生命的“两纲”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东新中学十多年的沪剧艺术活动,影响了无数的校园学子,弘扬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奋进历程。
一、高雅艺术走近校园的缘由及意义
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沪剧艺术从她产生之日起,就因其有雄厚的群众基础而广泛流传。那优美悦耳的旋律,婀娜多姿的身段,抑扬铿锵的台词,清新婉约的江南风韵,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流香。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意味着失去了这个民族的根;如果一个民族忽略了对下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个民族的发展将失去内在的动力。
东新中学的领导从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社会责任出发,力求“两纲”教育生动形象地影响每一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找到一条真正达到传承民族精华艺术,展示当代中学生艺术风采的教育形式,机缘巧合,著名沪剧演员陈瑜女士对沪剧发展前景有着深远的探究与忧患意识的思考,促成了东新中学的领导产生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传承文明有沪剧”的想法,决定在东新中学成立“学校沪剧艺术团”。
沪剧是上海的本地文化,地方戏,现在正申报“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沪剧,学习沪剧,传承沪剧艺术是造福万代的好事。同时这也使东新中学“寓德育教育于美育探索之中”的新思路有了一条新的途径,以此来创建东新中学的艺术特色工作。两个单位出于对沪剧艺术的关爱和传承责任,一举达成共同的办学的意向。发扬与光大沪剧艺术真正走上了金光大道。
二、沪剧社团在东新中学的建立与发展
沪剧艺术表演,作为表现生活、表达感情的高雅艺术,从92年9月开始走入东校园,“学沪剧,唱沪剧”的热潮便在东新校园兴起。由上海沪剧一团和东新中学共同创办的“上海市东新中学业余沪剧学校”和“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邀请沪剧院的王明达、曹冰梅老师任教,成为了沪剧艺术融入校园的专业表演团队的领路人;而校园社团中的“沪剧兴趣活动社团”,成为沪剧艺术表演校园普及化的传承队伍;同时又在每届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沪剧欣赏讲座,开展一唱两练等活动,并让表演水平较好的学生参与上海沪剧院大型剧目的演出。使每一位东新学子对沪剧都有一定的了解,人人都会唱一段沪剧,真正做到沪剧艺术在东新中学的普及。更有不少高一年级的同学加入沪剧艺术团,成为沪剧艺术学校的注册学员。
第一、高标准,严要求,向专业水平发展。
“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由上海沪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王明达、曹冰梅两位老师任教,对小学员们进行专业化的培养、训练。关键是把沪剧的高雅与时尚的品味传授给每一位学员。学习之初,王明达、曹冰梅两位老师即制定详细周密的剧团活动计划方案,围绕贯彻“两纲”教育的宗旨,选取相关的内容,进行爱国主义与民族传统的剧目的编排。确定教学内容之后,王明达、曹冰梅两位老师则选取气质出众,唱腔优美的小演员进行排练。每个双休日进行剧目的排练与唱腔的演练,演员分角色进行唱词、动作、神情、走台等方面的训练,教师在二胡乐师的伴奏下,对演员进行细致周到甚至是严厉的教育与引导。当演员的演技基本符合要求之后,再和配唱的演员合练,以求演技上的自然。当配唱训练达到娴熟、自后,再调集整个乐队,和所有的演员完整走台、配乐,创造和谐、传神的演出效果。在专业演员的精心培养与指导下,“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的小演员们在沪剧表演艺术方面的才能被培养出来,所表演的剧目一姿一态、一唱一念;一个眼神,一个亮相,都达到专业化的程度。他们所表演的沪剧剧目不但获得区级金奖、市级优胜,而且不少演员还直接参加了上海市上海沪剧院大型剧目的演出活动,有的演员还被上海沪剧团招入,成为沪剧团的一员。这些沪剧艺术团的学生成为东新中学沪剧艺术最顶级的代表。
第二、高屋建瓴,引领校园沪剧文化。
社团活动当中的“沪剧艺术活动兴趣社团”,成为沪剧艺术之花在校园绽放的另外一种形式。艺术社团的成员主要来自“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他们成为沪剧艺术在校园传播与示范的代表。另外,“沪剧艺术活动兴趣社团”还吸收了许多爱好沪剧艺术,乐于为沪剧艺术推广宣传的同学,在“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成员的带动下,他们以仿演经典沪剧节目为主要活动形式,传承沪剧艺术的精髓,还通过对上海沪剧团某些演员的采访,研究,了解沪剧发展的历史,沪剧说蕴含的深厚的传统文化。普及的目的达到了,学生还自编自演一些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小节目,邀请上海沪剧团的著名演员给与指导,所编排的节目在学校的班会课以及节假日庆祝活动或者是社区文艺表演中展示出来,深受广大师生及小区居民的赞誉。整个校园充满着高雅艺术的氛围,由沪剧文化引领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广大师生的文化品味。
第三、梯队建设普及整个校园,文化普及方兴未艾。
普及化工作的开展在东新中学各个班级铺开。以“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为专业性表演队伍,以“沪剧艺术活动兴趣社团”为传播、引导媒介,在全校开展普及性的沪剧艺术教育,成为沪剧艺术在东新校园文化中的三个层次。艺术普及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两纲”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具体落实,为创办艺术性教育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出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沪剧艺术的美好愿望,学校和上海市沪剧团共同创办的“上海市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除了在学生中发掘沪剧新苗以外,还邀请沪剧院的王明达、曹冰梅老师,在每届高一、高二年级开设了沪剧欣赏专题讲座,全校开展一唱两练等活动,使每一位东新学子对沪剧都有一定的了解,学会欣赏沪剧艺术,人人都会唱一、两段沪剧。更有不少初中、高一和高二等年级的同学加入沪剧艺术团。
三、沪剧,让每一个人更高雅。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整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悌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天下为公,贤能与选,讲信修睦……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而这种整体主义精神,也可以被称之为集体主义精神。在“树魂立根”的民族传统教育洪流中成长起来的东新中学沪剧艺术团,在“两纲”教育中的确起到了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在地方文化特色的建设中,沪剧成为了凝聚东新人的一条纽带,成为“海纳百川”上海精神的一个亮点。
沪剧艺术进课堂,加深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厚重感。沪剧院老师的示范表演,学校板报宣传、学习园地刊载、《新之韵》校刊专题欣赏 …… 种种手段的运用,虽说是以沪剧艺术为教育着眼点,但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影响,品格教育,就不仅仅是沪剧剧目本身的影响。那种揭示文化内蕴,传承民族精神的教育效果,远远超出了一项活动的范畴。当学生的兴趣提升以后,参与表演成为实践的锻炼。临摹、学唱、表演,再加上沪剧团的老师的指点、评说。学生渐渐走进沪剧艺术的大门。
优秀传统文化所歌颂的优秀人物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生常常会将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楷模,有意识地学习他们的闪光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学生演员小胡平时较为淘气,也不太关心集体,一次在抗洪救灾义演中,被英模深深感染,当场捐出口袋里仅有的二十元零用钱。在《甲午海战·祭海》中演邓世昌的葛威同学,被邓世昌抵御外辱的悲壮之举深深感动,读懂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古训,认识到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教育的作用深入了精神实质。
教育过程中,学生们觉得英雄形象具体感人,能够与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当面对话、沟通。在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时,一位同学禁不住当场大哭,事后校长找其谈心,知道她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她多次感受到了党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学唱沪剧的过程中,同学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崇拜。沪剧艺术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成为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这项活动的开展,对于树立良好的班集体形象,对于培养学生有爱好特长,对于东新中学贯彻“两纲”教育的具体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不少学生因为有了沪剧艺术表演的专长,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展示才华,活跃社区文化活动;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因为有沪剧专业特长,还获得了考试录取加分的政策倾斜。校园文化的影响,逐渐深入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当中,提高了品位,提升了兴趣。这样的育人效果,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而且对于学生的文化熏陶、气质培养、意志品质考验等,都有不小的帮助。通过沪剧艺术的学习、了解、喜爱、参与等一系列的活动变化,学生们从演出的剧目中增长了知识,丰富了情感,提高了觉悟,锻炼了意志。对于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为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一句话,学唱沪剧的活动也改变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对于他们的影响,真正可以称得上是铭心刻骨。
四、传统艺术硕果累累,沪剧成果影响巨大。
“弘扬民族艺术,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
学校抓住沪剧教育这项艺术活动,作为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形成本学校素质教育的特色。1995年东新中学被接纳为上海市学生艺术团成员单位后,十多年来,学校沪剧特色教育经历了“初创——普及——提高——发展”的艰辛之路。但是,在几任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东新中学十余年如一日坚持排练沪剧曲目,上海沪剧艺术团的教师风雨无阻的教学与辅导,各种大型活动中的沪剧表演,都让人看到三个层次的沪剧艺术团队的精彩表演。学校将继续坚持“普及+提高”的宗旨,既注重在起始年级开设沪剧课程,又强调对学有所长的同学再学习、再提高,认真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新剧目的排演,在实践中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并积极为沪剧艺术爱好者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社团表演活动的演出。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与推广,沪剧艺术在东新中学生根发芽,并解除丰硕的果实。
十多年来,学校沪剧艺术团先后多次获得了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戏曲评比一、二等奖,获区、镇各级各类比赛特等奖、一等奖十余次;1996年学校的《江姐——绣红旗》获得了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区一等奖;1999年《甲午海战——祭海》、《庵堂相会——搀桥》等剧目获得了市区特等奖、一等奖等多种奖项;2000年《红灯记——刑场》获得了上海市一等奖;2001年我校艺术团又获得了东方电视台“才华横溢出新秀”曲艺展演优秀奖;2004年《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获得普陀区学校美育节戏剧类一等奖。2005年《江姐——夜审》获得了上海市第四届学生艺术节百花奖,戏剧专场优秀展示奖,普陀区第二十届美育节戏剧专场一等奖。2007年6月,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
沪剧艺术教育成为东新中学的教育特色,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审美情趣”的窗口,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我校与上海沪剧院、区艺术活动中心、长寿路街道合作探讨沪剧艺术团发展新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开展好沪剧艺术教育工作,使我校的沪剧艺术教育特色永葆青春。 |